《道德经》与《论语》对于你来说,你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书掌柜慧祥


评价《道德经》与《论语》,首要条件就是你必须把这两本书都认真读了,其次就是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两本书。

坦白的说,我的观点是更喜欢《道德经》,因为它是一本当领导的学问,它是君人面南之术。而《论语》却是一本当臣民的指南,它是普通人为人处世的见解。君道有时候可能被世俗人不理解,但其看得深远。臣道往往容易被普通大众所认可,但是许多见解却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具体分析起来,那就复杂了,所以只能给你一个简单的结论了!具体章句可以具体分析。


大秦魂的微博


说实话,这两本书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都值得一读,没必要非二选一。也没必要必须一较高下。很多名著或经典,无论是国外的,国内的;还是古代的、现代的;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还是哲学方面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一定要去读一读,因为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用途,对我们每个阶段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做人处事都会很有帮助,就好像吃饭一样,我们也不必要只吃一种饭,一种菜,无论什么饭菜,我们都要学会去品尝,自己品味,或许我们的生活就会得益良多。

曾经的我对吃饭并没有这么多看法,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说之后,我才明白人有时候的想法是错误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束缚,只不过自己浑然不觉罢了。比如对于吃饭,口味要杂一些,无论什么,都应去品尝一下,你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人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口味杂一点,经历就会多一些,没有什么是一程不变的,尝试自己多一些改变;读书也一样,凡属于好的作品,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我们都要实行"拿来主义",让它们为现代人服务。

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就好,需要多种元素的融合,或许会更通透,更圆润,更饱满。中国文化或许可将儒、释、道三者融合: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出世精神,和佛家的舍得结合,人生才会更完美,更圆满!

我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高中时候,一次不经意间读到了教室墙壁上贴的孔子的语录,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好像正是我从前思考过而不解的,于是就把它记了下来,后来翻书才发现孔子说过很多关于为人做事,修心养性方面的话,使我受益匪浅,以后就逐渐喜欢上了巜论语》;上学期间,听到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使我对《论语》充满了神奇的向往,通过这十几年的学习,确实也收获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没有湖糊涂涂的过一生。

《道德经》我也曾和孩子们一起读过、背过,但是我却没有读懂其中真正的涵义,或许《道德经》需要知识、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吧!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这句话一语点破社会发展中的一般客观规律,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不得不佩服。

现在的我打算把国学经典都读一遍,然后读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我会多读几遍,仔细品味,争取发现名著的魅力,当然,我决不会死读书,要多研读、多理解和多思考。如果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不能把这些书都读一遍的话,那将是我人生的一大损失,40多岁了,我应该明白哪些是珍贵的,那些东西是应该珍惜的,我会尽量使自己少一些遗憾。



Fjx我是追梦人


我是文开石,我有一点看法。

从综合的角度对比,《论语》远远不及《道德经》的境界。

从层次看。

《论语》下限说的是个人的教化,自我修养,上限是天下的教化,是国家,是“礼”。

《道德经》,下限说的是国家的统治,上限说的是天地大道。

从内容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主要说的是孔子个人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道德经》是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

从作者的身份

《论语》的作者孔子,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达到什么太令人高山仰止的程度,他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后世历代大贤一步步完善发展起来的。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世的时候已经成为圣人的级别,包括孔子都要向他请教。

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文开石


《论语》与《道德经》虽然都是先秦典籍,但却是不同类型的著作。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行。也就是说,《论语》大约等于孔子语录,可能孔子今天遇见一件事情,有感而发说了一句话,然后弟子赶紧记下来,明天又想到一件事,又说了一句话,弟子又记了下来……如此编出了一部《论语》。

所以《论语》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其中又孔子的议论、感慨、行事准则、学术观点,甚至是遇到挫折时的牢骚……比如,孔子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会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些都是孔子在不同场合下说出的话语,并不是系统的学说。

《道德经》则不一样,是老子的对自己思想的总结。《道德经》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论述,那就是“道”。道包括三层含义: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人类的准则。而《道德经》的精髓就是两个字:“无”与“反”。所以《道德经》中虽然会有重复的内容,但全部内容都是统一的、系统的。

在《道德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冷眼旁观的哲学家、智慧的老者,冷静地诉说这自己的学说,并没有什么感情的波澜。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也不是老子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后人在老子原版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增补才完成的。

居士我认为,《论语》与《道德经》是两类不同类型的典籍,它们都是先秦哲学家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道德经》更胜一筹!

我指的是实用性而言。

汉朝初立,从刘邦吕后到文景二帝都是以“无为”治国,因为战乱刚休,百姓会万般珍惜这种和平岁月,所以必然会努力耕作,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统治阶级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保持这种社会稳定,连年的积累之下,自然会形成生产资料的井喷,我们称之为盛世。

成语“萧规曹随”也是如此,刘盈当了皇帝想刷一下存在感(就像很多部门一旦换了新领导新员工一定要做些什么不同的事,以证明自己的业绩和存在,比如修改教科书等等),结果曹参一句话就怼得皇上哑口无言。

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管理者最忌的就是在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频繁地彰显权力的存在和功能。理想的管理就是感觉不到管理。

因为汉朝的无为之术取得了成功,所以历朝历代,只要是新朝甫立,如果不是万分必要,都少有针对经济民生的动作。所以每一个长一些朝代在最开始,几乎都是平和的,都会有盛世。

这也证明了,休养生息至少在开国时期是最理想的治国之术。

可是儒学却不然,每个朝代可能都有中兴之象,而所有的中兴之象的前提都是在吃上一个盛世的老本。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有的中兴之象都是短暂的,一如昙花,稍开即逝。究其原因,竟然几乎全部是内部斗争的结果。而所有的内部斗争,只要不是武装暴动,几乎都是文臣的推动。

文臣,以儒家思想的名义推动。然后把皇上累死(在历史上补封他一个明君的名声),之后经济必然会下滑,民生必然会凋零,腐败也会横生。儒生对面这种情况什么办法也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骂这个奸臣,骂那个小人。然后高举孔孟说过的某句话进行各种党争,各类倾辄。

唐德宗为什么下罪己诏?

儒生误国的例子在史书生多到爆表。要么是像海瑞一样除了修身毛都不懂的废物忠臣,要么像李林甫一样做了许多具体事务的能吏奸臣。

反正,中国历史上除了狄仁杰以外,我再也没有看到哪一个心性仁厚的儒生有济世安国之才还能得到重用。

老子的道,最起码能维持王朝初期的社会稳定。

孔孟的儒若是能兴国安邦,至于我们要看二十四套历史书么?


亦有所思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论语》和《道德经》是两本思想方向截然不同的经典读物。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做人原则,是儒家的经典。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读《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無月一样的普通人,最多到齐家这个层次便算功德圆满,治国平天下则是极少数人的追求和成就了。

北宋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余也只是望尘莫及。

無月读论语等儒家典籍,主要是出于修身的目的。儒家的思想确实有很多经典的地方,到了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儒家思想已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读《论语》可知书,可达理。人生于世,不知书则愚,不达理则蛮。

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無月喜欢看书,读书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提醒自己,书不单要看,更要边看边思考,不然看了也是白看。

又比如“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则常常提醒我,在入场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他人之“过”,要学会“宽以待人”。

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则是我为人的基本原则。

因此,以無月的个人观点来看,《论语》适合修身,常读《论语》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更有助于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道德经》

《道德经》是無月个人比较推崇的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闲时,总会去翻翻《道德经》,读上几篇,思索片刻,便觉受益匪浅。

《道德经》探究何为“道”,并养之以“德”。

全书虽仅五千余字,却思想深邃,博大精深。

若悟“道”,便可修身、治国、用兵,甚至可以懂得养生之道。

因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当你看透了本质,便不会再被现象所迷惑。遵循“道”的规律和趋势,行之“有德”,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我读《论语》为修身,读《道德经》则更多是为处世。

道德经不光要读,更要去想,去悟。悟的越透,在为人处事方面则更多的“顺”,更少的“逆”。

“上善若水”光是这四个字,便让人受用无穷。

《论语》和《道德经》互有相通,又各有所长。如果有时间,又能静下心来,多读读这类的书籍对个人而言是多多益善的。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读一本书是不够的,不同的书都要读一读,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胜一筹的问题。

读书更要学会运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灵活运用所读的知识,能做到这点,便是读好了书。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首先,《论语》和《道德经》都是语录体。论语显然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弟子发问而形成的内容,应该是根据现场笔记在后期整理而成。《道德经》是一篇比较系统的、前后存在逻辑关系的文章,但据记载老子与尹喜在函谷关待了一百日,然后又被尹喜邀请到楼观台待了一段时间,这么长时间只写了5000字实在是太少了,一下午就能写5000字。所以可以推想,《道德经》很可能也是师生间的问答记录,尹喜提出问题,老子给予回答。尹喜择要记录,但是略去自己的提问,只把老子的回答整理成文,形成了《道德经》。

语体上两者都是语录体,但在内容上,两者所涉及的领域有很大差异。《论语》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修养等内容;而《道德经》则是一部以哲学为主兼顾社会学的著作,涉及宇宙起源、天道规律、一元论、二元论批判、道德、修行、其他思想学派批判、政治、经济等领域,偏重于逻辑式的、辩证法式的哲学思辨,这是与论语的最大不同之处。

哲学与社会学孰高孰低,这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因为是两个不同领域。比如说,如何治理国家,是社会学;什么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两者可能都未涉及对方的研究领域,但是,两者可能都十分优秀。

《论语》和《道德经》正是这样两部书,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各自的立足点。《论语》的主人公孔子想挽救摇摇欲坠的周朝政治制度,使宗主周国和各诸侯国之间恢复最早的主从关系,以恢复西周早期礼乐合规、和平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所以他的言论无不是围绕“克己复礼”这一大的主题而进行的,更多是阐述现实政治和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为。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则一直在关注和思考形而上的“道”,从形而下的现实中找到线索和矛盾点,通过逻辑推理而反推出形而上的“道”,然后再用“道”指导现实中的政治和生活,而这种指导也非《论语》那种掰开揉碎、婆婆心肠的详细讲解,而是非常宏观地给予一个大方向,剩下的就靠自己去体悟了。

所以这两部同时代的书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都深刻影响了后世2500年,都至今不衰,都有不计其数的研究者和追随者,都为统治者所推崇,都成为各自学派的最高经典,以此经典发展出的学派都成为中国最权威的思想学派。

所以两者难分伯仲。从《论语》中能看到孔子的格局,从《道德经》中能看出老子的境界。两位作者都是大智慧的人,也都被后世尊为圣人,而两部书也不可能分出高下,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易就是简单


《论语》和《道德经》都是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巨著,也是儒家的显学和道家的玄学代表作,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没有必要非得做一个取舍——中国文化的整体为什么非要人为的割裂呢?

换句话说,《论语》是积极入世的号角,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行为的规范和社会道德规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在仍然对21世纪的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再来看《道德经》。与《论语》的刚强相比,《道德经》就显得柔弱了许多;读完了《论语》,会觉得满腔热血沸腾,舍我其谁!

而读完了《道德经》,你会觉懂得什么是顺天应时,“无为而治”。孔子注重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老子才不管那些,老子叫人们“绝学无忧”。

初出茅庐,不知如何打拼世界,可以多看看《论语》,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当你的生活受到了挫折以及不如意,可以回过头来与老子促膝谈心。

老子会告诉你怎么能够明哲保身,如何才能和光同尘。什么是福? 什么是祸? 输赢、得失、强弱、高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包容,为什么偏偏要让孔子与老子比一比谁高谁低呢?年轻时,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准备一本《论语》步入社会。

上了年纪或者觉得哪儿受了委屈,去看看《道德经》,一刚一柔两本教科书可以让你多一种选择;为什么要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呢?


闲看秋风999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不可断章取义。

一诺真思维…

易经乃群经之首,华夏文明的源泉,饮水当不忘挖井人。



用户一诺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