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01

许可馨,这两天因为不当言论,一直在热搜上下不来,不仅网友抨击、微博还被“查封”。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许可馨何许人也?做了何事让大家如此愤恨?

许可馨,苏州人,中国药科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公派留学生,目前就读于匹兹堡大学。 在李文亮医生垂危之际出口成脏,在疫情期间骂天骂地骂祖国,十足的恨国蛆一枚。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当网上的舆论一边倒的抨击许可馨后,许可馨本科的母校中国药科大学发表了一份无关痛痒的回应。回应中提到“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确有许可馨其人,其本科毕业后自费出国留学。”可是在网友上传的带有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公费留学的文件中赫然有许可馨这三个字,名字和专业都对的上。

事件发酵后,在许可馨发布的道歉声明中,她也提到“我确实是国家公派留学生”,不知道看到这一幕,中国药科大学作何感想?又拿什么来赢回公众的信任。也不知道如此三观的人又是如何争取到公费资助的?是否如许可馨所说,个人努力在钱和人脉面前不值一提?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在舆论一边倒且无法洗白后。29日,许可馨发表道歉,但随后又被网友扒出许可馨在和人聊天中曾说“冷处理就好了……过三天他们就忘了。”

她并不是真心想道歉,只是为了让网友不骂她。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十宗罪》中有一句话“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和残忍。”

02

日本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刘鑫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

2016年12月20日,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被告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

2018年10月15日晚,江歌妈妈发文宣布将对其同学刘鑫提起诉讼。

江歌妈妈为什么会起诉刘鑫呢?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江歌和刘鑫是闺蜜,刘鑫遭到前男友陈世峰骚扰,为了安全,江歌让其搬到自己住处。案发时,等在出租屋外的陈世峰遇到了回来的江歌、刘鑫。陈世峰继续骚扰刘鑫,刘鑫先进了房间,江歌和陈世峰发生争执后被其惨无人道地杀害。其间,刘鑫躲在门内一直没有开门,她安然无恙,江歌却惨死。

案发当日,江母得知江歌死讯,悲痛欲绝,多次联系刘鑫。案发3日后,刘鑫突然发来微信,“事情解决了以后我也不会再见你了。”甚至声称,再出不利于她形象的新闻,就停止协助警察。

大年初一,刘鑫在朋友圈发自拍,全家人其乐融融地过年。此后的200多天里,刘鑫一家对江歌妈妈一直避而不见。

2017年5月23日,刘鑫父亲威胁江歌妈妈,声称要起诉她,刘鑫妈妈则直接说江歌命短,不是为了俺闺女,说江歌是“可怜的JB草的东西”。

2019年清明节刘鑫更是点赞了一条“阿姨,血馄饨好吃吗?”的微博。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时间过去了3年,江歌案让刘鑫成了“名人”,在遭受网络暴力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粉丝的支持和打赏。而那个帮助她的女孩却因她背叛而丢命,甚至恶意抹黑,那些曾经为她义愤填膺的网友们也开始纷纷离她而去。

我们总说网络有记忆,时间不会磨灭一切。是这样没错,但请不要忘记时间和空间都会削弱当初的那份情感。在江歌案刚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义愤填膺,但只过去3年,我们又有多少人保留了那份嫉恶如仇,只不过都是一边愤怒,一边遗忘罢了。

03

虽然很不愿承认,但我依旧要说许可馨说的“冷处理……过三天他们就忘了。”这句话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对的。

徐贲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中说:“道德关乎所有的人或人类,道德具有“地界宽而记忆短”的特点。与此相反,伦理关乎个人或密切群体的关系,因此而具有“地界窄而记忆长”的特点。”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从伦理角度来说,被许可馨、刘鑫真切伤害过的人,会永远记得她们的恶,因为这时的伤害对应的是自己人,人会对自己的痛苦保有长时记忆。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一个丈夫说,他妻子的记忆是选择性的,她会记得结婚后,丈夫以及公公婆婆对她所有的不好,能准确到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当时有什么人。虽说是个段子,但我们依旧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过去多长时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记得给自己带来伤害、痛苦的人或者事。李文亮的家人是、江歌妈妈是。

但是从道德角度来说,道德兼顾的是外人,我们会对各种各样的事进行谴责或者同情,但我们这份情感的保证期太短。由于互联网的发达,我们会被各种信息侵占,总是一个个感慨,一个个遗忘。那些伤害对我们来说,最后都变成了信息。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但是不是面对人性中的恶,我们只能做一个遗忘的旁观者呢?

徐贲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认为“人跟人的关系中有记忆的伦理责任,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还有记忆的道德责任。对“那些侵害人类的凶恶罪行,尤其是当普遍分享的人性本身受到攻击的时候”,尽管这些凶恶罪行发生在别的国家、或者发生在过去,每个人都有记住这些罪行的道德责任。”

在今天,我们不应该只是对灾难和创伤记忆进行“无害处理”,而是应该去反思“记忆伦理”,人有责任记住一些事情,并对这样的记忆去做点什么,以求让恶人受到惩罚,进一步去遏制一些恶的产生。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如果恶的制度原因不能得到彻底清算,那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与反记忆的争夺就会难以避免。就像江歌案一样,作恶的刘鑫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时间久了居然得到了支持和打赏。

善没有得到伸张,恶却有了滤镜。

群体记忆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同时群体记忆的强度会被时间削减。为了能让施害者从心里真正承认过错和忏悔,我们应该在群体记忆的高峰期去做一些能惩罚恶、遏制恶事情。

从江歌案的刘鑫到不当言论许可馨:流量时代,谁来维护道德

恶的制度原因应该要得到彻底清算,就像刘鑫微博被封、江歌妈妈起诉刘鑫被立案,刘鑫改名依旧被围攻。

不论施害者如何道歉,她们都要明白,宽恕是对过去人际恩怨的不再计较,但不代表遗忘,群体的愤怒会削弱,但永远都不会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