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6歲小孩一個人在家抗疫

我用《涼城文苑》總編贈送的筆記本,記錄了一個小男孩抗疫50天的不平凡經歷。

時勢造英雄,疫情礪少年。一個土家小男孩,才6歲。他擔驚受怕地在家度過難熬的那段漫長的日子,創造了疫情期間的奇蹟。六歲孩子,本該是媽媽懷中撒嬌的寵兒,何談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用心按照媽媽電話那端詳細的吩咐,讓自己平安地存活下來,而且還學會了許多生活中的小常識。

50天,6歲小孩一個人在家抗疫

小男孩以前生活在鄉下爺爺家裡,後來被單親媽媽接到涼城某小鎮上幼兒班。

小男孩的媽媽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鑑於工作的特殊性,小男孩跟隨媽媽住在小區的“鋼筋城堡”裡,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單親媽媽不辭辛勞、忙裡忙外,為母子二人備上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儘管就餐人數寥寥無幾,母子二人還是富有情趣地以水代酒。小男孩站起身來與媽媽碰杯祝願!媽媽雙眼盡是愛地望著自己工作的動力一一乖巧的兒子,思緒萬千,這哪兒是媽媽的驕傲啊!分明是牢系媽媽的線軸喲!

50天,6歲小孩一個人在家抗疫

懂事的小男孩知道媽媽想著心事走了神。他用潔淨的小手撫摸著媽媽的額頭,自言自語:“長大了與媽媽一樣,穿白大褂,給那些生病了的叔叔和阿姨打針、開藥。”此刻,媽媽醉了,真醉啦!他把兒子緊緊地摟在懷中,忘卻了早給兒子準備好的壓歲錢。一個孩子的純真和懂事,成了母親內心的慰藉,是母愛言傳身教的成果。

春晚鐘聲響起,媽媽抱著熟睡的兒子甜蜜地進入到夢鄉。

大年初一的早上,小鎮上出奇地清靜。沒有往日車水馬龍的喧囂,也沒有人們相互拜年的祝福。小男孩睜開朦朧的睡眼,仰望牆上掛鐘,時針指向十點。小男孩坐在床上,正準備嗲聲嗲氣呼喚媽媽。側目望見床頭櫃上媽媽留下的手機與精美的紅紙包。紅包是媽媽補給小男孩的130塊壓歲錢。按土家習俗,鼠年閏月,每月封10塊,意在歲歲平安、月月招財。小男孩不安份地環顧四周,除嘀噠嘀噠掛鐘聲響,沒有一絲兒動靜。媽媽去了哪兒?小男孩滿臉疑慮。

50天,6歲小孩一個人在家抗疫

這時,床頭櫃上手機響了,鈴聲抖動著紅包。小男孩左手拿紅包,右手拿手機急促按下接聽鍵鈕,確定是那個親切、熟悉的聲音。

小男孩奶聲奶氣地,滿臉通紅,有些怨氣地準備發作:“媽媽!你在哪裡呢?我餓極了。”

電話這端,媽媽努力控制住自己將要崩潰的思想。不過,她馬上鎮定下來,鄭重告訴兒子:“媽媽很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回家陪兒子。原因簡單,就是許多叔叔、阿姨生病了,需要媽媽及時救治。事發突然,媽媽在樓下的超市裡給你備了方便麵、火腿腸、壓縮餅乾等,在客廳裡的;千萬不要動天然氣爐子,淨水機按照媽媽教的方法取水。還有,千萬不要出門,任何人敲門都不能開。在長達50天日子裡,小男孩牢牢記住媽媽的話。社區街道幹部多次敲門瞭解住戶情況,誰都沒有越過雷池半步。

小男孩做家務的開端是鼠年初一早上開始的。

小男孩去衛生間洗把臉,抓起一塊壓縮餅乾,狼吞虎嚥獨自享受著,按媽媽的吩咐給自己倒上一杯純淨水,胡亂的對付一頓早餐。吃飽喝足,心裡面總是空蕩蕩的,害怕看那些光線昏暗的角落。聽媽媽曾經說過,狐狸精喜歡藏在角落裡面,專門背哭娃兒!小男孩越想越害怕。忽然他機靈一動,想起鄉下爺爺教的聲律啟蒙: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來鴻對去燕,白叟對黃童……。實在唸累了,小男孩拿出媽媽從來不捨得給他玩的手機,用充電器把電充滿,開心地打起夢寐以求的遊戲。

直到肚子“嘰嘰咕咕”地響了幾次,小男孩才不情願地站起身來,揉一揉手機光度輻射後的小眼睛,尋思午飯換換味口。關鍵的時候媽媽出現在視頻裡。她耐心、細心又開心地教小男孩泡方便麵和撕火腿腸的每一個細節。

50天,6歲小孩一個人在家抗疫

小男孩通過視頻,看到媽媽此刻也在泡方便麵啊!媽媽知道小男孩怕辣味,特別叮囑小男孩把粉末狀小袋扔掉。媽媽熟練地把面泡好,一招一式,在淚水浸透的視頻中,那是血濃於水的眷戀。

夜幕下的小鎮,小男孩有些無助。特殊環境下,爺爺沒有通行證,過不了關卡。小男孩只能給自己壯壯膽兒,早早地打開電燈、電視。電視音響比平日提高了幾倍。未開爐火難免有些冷,小男孩索性用勞動的方式熱身。他把這一天的垃圾用塑料袋封好放進垃圾桶,又吃力揚起比自己高一頭的拖把,張開小八字腿拖起地來。這個習慣動作是模仿媽媽勞動的,今天得認真落實。媽媽好幾次視頻通話都無人接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戴口罩,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強闖關卡,與這位媽媽此刻相比,此刻單親媽媽才是這個世界上倍受煎熬的人。忽然,那記憶永駐的小臉出現在視頻裡。這一刻,在華夏,在中國,在武漢,在涼城,在社區,在鄉村,眾志成城,克時攻艱,一股強大的戰疫情洪流遍佈千家萬戶。小男孩50天的獨自生存的經歷告訴全球:中國必勝!

其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文//文甲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