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清單人生》是瑞典暖心王子巴克曼繼《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和《外婆的道歉信》後,又一部暖心著作。這部小說,延續了巴克曼風趣又催淚的風格,讓我在笑中卻又深深感動於小人物酸甜苦辣的命運,對於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巴克曼筆下的人物總能在絕處逢生,又因為是小人物的故事,讓讀者更加感同身受。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出版人週刊》曾評價《清單人生》"

這是即《外婆的道歉信》之後巴克曼再次送上一個暖心故事、關於一個女人經歷人生危機後,重新發現自己。"

讀完後,深以為然。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六十歲的老太太布里特,性格固執、敏感,缺乏社交能力。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按照自己羅列的清單執行;儘管她懷抱去巴黎的夢想,但直到六十歲,她都沒有出過遠門,被丈夫一直嘲笑缺乏社交障礙。後因丈夫出軌,她覺得這個家不再需要她,於是離開,來到博格,尋求一份工作養活自己。而在博格,布里特善良的性格引發的一系列溫情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淚與笑交織的故事中,布里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

這部小說,有人評價它情節過於老套。一個女人尋求擺脫無愛的婚姻、一成不變的生活,有什麼可看。

在我看來情節雖然老套,可這部小說最精彩的地方是,巴克曼把老套的情節寫得具有觸動人心的溫暖,讓你笑中帶淚。用一種平穩的力量向我們傳遞一種正向的價值觀: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只有擁有足夠的勇氣和自立,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01 布里特固執、死板,一成不變用清單規劃人生,背後的"真正理由"是什麼?

小說延續了巴克曼一貫的寫作風格,採用了雙線的敘述結構,從現實引導回憶,向我們娓娓道來布里特固執、一成不變,,需要清單規劃人生的真正原因。

童年時期,布里特因有一位性格出彩的姐姐,父母對她不甚喜愛,而一直像一個透明人物般存在。可在一次車禍中,姐姐死亡,她卻活下來了。布里特的父母滿懷對姐姐的愧疚,對她更加討厭,為什麼死的是她姐姐,而不是她?在姐姐去世後的日子裡,母親對她極盡羞辱,覺得她和姐姐比起來,布里特一文不值,父親更是不願回家面對她。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布里特也曾試過改變,她去社會上找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卻被母親無情嘲笑:這份工作連自己都無法養活,還是趕緊回家吧。

失落的布里特也只能依靠父母存活,為了在家裡顯示存在感,得到父母的肯定,她學會了做家務,也用起了清單,規劃自己的人生。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阿德勒心理學曾經主張一種理論:在判定他人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時,要思考其背後所隱藏的"目的"。

這也是我們解讀布里特一生的遭遇後,也明白了她為什麼喜歡用清單規劃人生。

清單,在她看來,不僅只是簡單的記錄,而是維持家庭表面和諧,與父母友好存在的一種寄託方式。這也是她對於家庭的"歸屬感"的寄託"確保自己在共同體的特殊地位"的一種方式。

而這種清單人生,布里特同樣運用到了婚姻中,一用就是幾十年。哪怕知道丈夫出軌,布里特依然為了維持現在擁有的一切,更加固定化,使用清單安排人生中的一切,讓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

童年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婚姻中的背叛,給布里特的價值觀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她堅信,用清單固執的記下所有的內容,就能讓現在的一切不會失控於自己無法掌握的人生。

布里特的人生是脆弱的、不幸的,又是孤獨的,就像她自己一直都明白自己的生活本來的面目如何:

老鼠似乎並不打算反駁她,布里特·瑪麗長長地呼出一口氣,說:"只不過,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過得挺抑鬱,你必須明白。"

而一切推動布里特過上"清單人生"的生活,不僅是環境、童年和婚姻,也因為是自己不想改變這樣的人生。也許改變意味著"過去的死亡"。哪怕過去的種種對自己而言很痛苦,布里特也固執的用清單去維持現狀。這也正是布里特用清單規劃人生的真正理由。

02 博格的生活,讓布里特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價值感,也打破了布里特的清單人生

發現丈夫出軌,布里特前半生建立起來的"被需要的價值感"被打破,這個家庭,已經不需要她的付出:信念在一瞬間被打破。

於是,布里特開車來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看管廢棄舊娛樂中心的工作。而這正是因為布里特有勇氣踏出家門那一刻,布里特已經打破了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她的人生也從此不再按部就班。

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沒有問題。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在博格,布里特的生活習慣總是被打亂,變成了孩子們的足球教練,儘管未經她的許可;一群"野孩子"坐在了娛樂中心的沙發看足球,並且認為她站在外面能給喜歡的足球隊帶來好運,所以把她鎖在了外面。

"因為這是頭一次有人告訴她:請待在那兒,因為你很重要。"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祖居根源性的需求是"歸屬感"也就是說,不想孤立,想要真實地感到"可以在這裡"。

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你就不會孤獨。

而這群孩子給與了馬裡特重新被"需要的感覺",與婚姻中被需要和父母嚴重的被需要,是不一樣的。這種需要,對於馬利特來說,就是一種從心底裡來的"歸屬感",無關任何價值利益的驅動,僅僅是被需要她這個人。

這種需要,治癒了布里特的前半生的種種不幸。也讓布里特明白:

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人生,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獲得別人認同,而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無關他人,一味的在意他人,就無法過上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丈夫肯特前來勸說布里特重回家庭,布里特並沒有立即答應,她內心有了衝動與瓦解:改變自己,必須為自己而活一次。

這一切的改變,都源自於布里特"有勇氣"踏出家門的那一刻,也只有勇氣讓她重新獲得了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權利。就像巴克曼在小說中所寫一樣: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捨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

03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一事實。"—岸見一郎

小說中,薇卡問布里特:你的夢裡是什麼"馬裡特,布里特-本能地脫口而出,語氣卻夢幻般地輕柔:"有時我會夢見巴黎。"

薇卡理解地點點頭。"這麼說,我的足球就是您的巴黎。您經常去巴黎嗎?"

"從來沒去過。"

"為什麼不去呢?"

"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去巴黎"

薇卡反問:巴黎是多大?如果您不是那種跳下去的人,您怎麼到這倒了八輩子血黴的博格來了?"

故事的最後,布里特沒有選擇與丈夫迴歸家庭,也沒有選擇繼續留在博格。相反,布里特選擇了開車朝著巴黎的方向前進。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這也是她第一次為了自己做出的選擇。

也許巴黎並不如他所憧憬的那樣美好,也許她可能在半路因為其他的風景而停下了腳步,但這又如何呢?

前半生的布里特活得沒有自我,她一生都在圍繞姐姐、圍繞父母、圍繞丈夫,她所作的選擇,也都是獲得別人的認可,她的一生不幸的。

而布里特在博格的經歷,讓她明白:人生,可以由自己而選擇。

她也想知道,一個人在老去後,靈魂中還剩下多少自我改變的空間,還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他們會怎麼看待她,會如何讓她認清自己。

她也想改變,真正的為自己而活。不必為了別人的期待和認可,僅僅是因為自己想做這件事。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因為人生是自己的,如何抉擇也由自己決定,而我們都不應該迷失自己,忘記最初的夢想,應該及時停下來去聆聽內心的聲音,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04擁有足夠的勇氣和自立,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巴勒曼這部小說,在很多人看來,是一部老年人尋求自我改變的小說,在我眼裡,收穫不僅僅如此。如何擁有改變、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這才是這本書對於我最大的啟發。

第一, 擁有踏出去的勇氣。

我們知道實際的人生中,最平凡的考驗,始於踏出"最初的一步"。但在這之後,真正考驗的是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想著去改變自己的,對著平庸和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有著厭煩,渴望自己能夠尋求改變?

就像村上春樹在《我是如何成為小說家》一書中說到自己的朋友:他想開始寫作,說了好幾年,可終究都沒有提筆。

沒有勇氣的開始,哪裡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實。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自以為踏出去一步,嘴巴里面說著開始,說著改變,就等著會改變,覺得想要的人生就會變得唾手可得?

可實際上,我們不是缺乏想改變的心,我們缺乏的是改變的勇氣,更是日復一日堅持下去的勇氣。

第二, 自立的根本:不必尋求他人的認可

每個人都不必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不必畏懼他人的實現,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需要徵得他人的認可,儘管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我們有能力去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這便是最好的自立。

我們身邊不自立的人比比皆是:上學時候,明明想要報考音樂專業,卻聽從父母的安排,選擇了更容易賺錢的計算機專業,成為了程序員;談戀愛,因為對方是外地戶口或者不是父母所喜歡的類型,所以也放棄了,於是懊悔終生,那個人成為了心中的白月光;等有某一天,幡然醒悟,卻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有堅持當初的選擇。

打破《清單人生》,需要擁有堅持的勇氣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選擇

"自立",並不是經濟獨立,而是我們能夠不再為滿足他人的期待,放棄自己原本的堅持,是我們能夠在自己做出的選擇後,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承擔這份後果。

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不是自立,而是依附。

人只能活一次,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永遠不如活在自己的世界痛快。

最後

擁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我想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現代的社會,我們有太多人被時代裹挾著滾滾朝前,記住了別人的期待,卻忘記連自己想要什麼。

而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其實一直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請不要忘記,你依舊是"你",改變的是,你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