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清单人生》是瑞典暖心王子巴克曼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和《外婆的道歉信》后,又一部暖心著作。这部小说,延续了巴克曼风趣又催泪的风格,让我在笑中却又深深感动于小人物酸甜苦辣的命运,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巴克曼笔下的人物总能在绝处逢生,又因为是小人物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出版人周刊》曾评价《清单人生》"

这是即《外婆的道歉信》之后巴克曼再次送上一个暖心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经历人生危机后,重新发现自己。"

读完后,深以为然。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布里特,性格固执、敏感,缺乏社交能力。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照自己罗列的清单执行;尽管她怀抱去巴黎的梦想,但直到六十岁,她都没有出过远门,被丈夫一直嘲笑缺乏社交障碍。后因丈夫出轨,她觉得这个家不再需要她,于是离开,来到博格,寻求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在博格,布里特善良的性格引发的一系列温情的小故事,在每一个泪与笑交织的故事中,布里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部小说,有人评价它情节过于老套。一个女人寻求摆脱无爱的婚姻、一成不变的生活,有什么可看。

在我看来情节虽然老套,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地方是,巴克曼把老套的情节写得具有触动人心的温暖,让你笑中带泪。用一种平稳的力量向我们传递一种正向的价值观: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只有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自立,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01 布里特固执、死板,一成不变用清单规划人生,背后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小说延续了巴克曼一贯的写作风格,采用了双线的叙述结构,从现实引导回忆,向我们娓娓道来布里特固执、一成不变,,需要清单规划人生的真正原因。

童年时期,布里特因有一位性格出彩的姐姐,父母对她不甚喜爱,而一直像一个透明人物般存在。可在一次车祸中,姐姐死亡,她却活下来了。布里特的父母满怀对姐姐的愧疚,对她更加讨厌,为什么死的是她姐姐,而不是她?在姐姐去世后的日子里,母亲对她极尽羞辱,觉得她和姐姐比起来,布里特一文不值,父亲更是不愿回家面对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布里特也曾试过改变,她去社会上找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却被母亲无情嘲笑:这份工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还是赶紧回家吧。

失落的布里特也只能依靠父母存活,为了在家里显示存在感,得到父母的肯定,她学会了做家务,也用起了清单,规划自己的人生。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阿德勒心理学曾经主张一种理论:在判定他人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要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解读布里特一生的遭遇后,也明白了她为什么喜欢用清单规划人生。

清单,在她看来,不仅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维持家庭表面和谐,与父母友好存在的一种寄托方式。这也是她对于家庭的"归属感"的寄托"确保自己在共同体的特殊地位"的一种方式。

而这种清单人生,布里特同样运用到了婚姻中,一用就是几十年。哪怕知道丈夫出轨,布里特依然为了维持现在拥有的一切,更加固定化,使用清单安排人生中的一切,让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

童年原生家庭的伤害和婚姻中的背叛,给布里特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坚信,用清单固执的记下所有的内容,就能让现在的一切不会失控于自己无法掌握的人生。

布里特的人生是脆弱的、不幸的,又是孤独的,就像她自己一直都明白自己的生活本来的面目如何:

老鼠似乎并不打算反驳她,布里特·玛丽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说:"只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过得挺抑郁,你必须明白。"

而一切推动布里特过上"清单人生"的生活,不仅是环境、童年和婚姻,也因为是自己不想改变这样的人生。也许改变意味着"过去的死亡"。哪怕过去的种种对自己而言很痛苦,布里特也固执的用清单去维持现状。这也正是布里特用清单规划人生的真正理由。

02 博格的生活,让布里特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感,也打破了布里特的清单人生

发现丈夫出轨,布里特前半生建立起来的"被需要的价值感"被打破,这个家庭,已经不需要她的付出:信念在一瞬间被打破。

于是,布里特开车来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看管废弃旧娱乐中心的工作。而这正是因为布里特有勇气踏出家门那一刻,布里特已经打破了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她的人生也从此不再按部就班。

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在博格,布里特的生活习惯总是被打乱,变成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尽管未经她的许可;一群"野孩子"坐在了娱乐中心的沙发看足球,并且认为她站在外面能给喜欢的足球队带来好运,所以把她锁在了外面。

"因为这是头一次有人告诉她:请待在那儿,因为你很重要。"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祖居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可以在这里"。

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不会孤独。

而这群孩子给与了马里特重新被"需要的感觉",与婚姻中被需要和父母严重的被需要,是不一样的。这种需要,对于马利特来说,就是一种从心底里来的"归属感",无关任何价值利益的驱动,仅仅是被需要她这个人。

这种需要,治愈了布里特的前半生的种种不幸。也让布里特明白: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人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获得别人认同,而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无关他人,一味的在意他人,就无法过上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丈夫肯特前来劝说布里特重回家庭,布里特并没有立即答应,她内心有了冲动与瓦解:改变自己,必须为自己而活一次。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布里特"有勇气"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也只有勇气让她重新获得了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就像巴克曼在小说中所写一样: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03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岸见一郎

小说中,薇卡问布里特:你的梦里是什么"马里特,布里特-本能地脱口而出,语气却梦幻般地轻柔:"有时我会梦见巴黎。"

薇卡理解地点点头。"这么说,我的足球就是您的巴黎。您经常去巴黎吗?"

"从来没去过。"

"为什么不去呢?"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

薇卡反问:巴黎是多大?如果您不是那种跳下去的人,您怎么到这倒了八辈子血霉的博格来了?"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没有选择与丈夫回归家庭,也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博格。相反,布里特选择了开车朝着巴黎的方向前进。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这也是她第一次为了自己做出的选择。

也许巴黎并不如他所憧憬的那样美好,也许她可能在半路因为其他的风景而停下了脚步,但这又如何呢?

前半生的布里特活得没有自我,她一生都在围绕姐姐、围绕父母、围绕丈夫,她所作的选择,也都是获得别人的认可,她的一生不幸的。

而布里特在博格的经历,让她明白:人生,可以由自己而选择。

她也想知道,一个人在老去后,灵魂中还剩下多少自我改变的空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怎么看待她,会如何让她认清自己。

她也想改变,真正的为自己而活。不必为了别人的期待和认可,仅仅是因为自己想做这件事。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如何抉择也由自己决定,而我们都不应该迷失自己,忘记最初的梦想,应该及时停下来去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04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自立,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巴勒曼这部小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部老年人寻求自我改变的小说,在我眼里,收获不仅仅如此。如何拥有改变、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这才是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启发。

第一, 拥有踏出去的勇气。

我们知道实际的人生中,最平凡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但在这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想着去改变自己的,对着平庸和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有着厌烦,渴望自己能够寻求改变?

就像村上春树在《我是如何成为小说家》一书中说到自己的朋友:他想开始写作,说了好几年,可终究都没有提笔。

没有勇气的开始,哪里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自以为踏出去一步,嘴巴里面说着开始,说着改变,就等着会改变,觉得想要的人生就会变得唾手可得?

可实际上,我们不是缺乏想改变的心,我们缺乏的是改变的勇气,更是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勇气。

第二, 自立的根本:不必寻求他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不必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实现,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征得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我们有能力去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便是最好的自立。

我们身边不自立的人比比皆是:上学时候,明明想要报考音乐专业,却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更容易赚钱的计算机专业,成为了程序员;谈恋爱,因为对方是外地户口或者不是父母所喜欢的类型,所以也放弃了,于是懊悔终生,那个人成为了心中的白月光;等有某一天,幡然醒悟,却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坚持当初的选择。

打破《清单人生》,需要拥有坚持的勇气和自立,人生才能自己选择

"自立",并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我们能够不再为满足他人的期待,放弃自己原本的坚持,是我们能够在自己做出的选择后,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承担这份后果。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是自立,而是依附。

人只能活一次,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永远不如活在自己的世界痛快。

最后

拥有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我想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现代的社会,我们有太多人被时代裹挟着滚滚朝前,记住了别人的期待,却忘记连自己想要什么。

而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其实一直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请不要忘记,你依旧是"你",改变的是,你重新选择生活的方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