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米夏埃尔·恩德学语文,学写作

#教育头条#

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夏埃尔·恩德的短篇童话,芦力军译。

有一天,一个年老的拉普人坐在通往山顶的台阶上。所以,这个人叫作山顶台阶拉普人。

有个善良的小赛普人偶尔会给这个拉普人送来一盘子汤并对他说:“我给你带来的是山顶台阶拉普人汤。”

“太好了,”拉普人回答道,“那你就是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为了感谢你的友情,我要把我的彩色便帽送给你。”

现在,这个小赛普人就有了一顶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他得意扬扬地把这顶帽子戴在他那长着金黄色头发的脑袋上,也就是说,戴在他那个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上。

当小赛普人又得去理发师那里剪头时,碎发都落到地上。所有的碎发都是从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上落下来的。理发师仔细地把碎发扫成一堆,但是没有扔掉它们,因为他知道这关系到一些特殊的事情。因此,他把这些碎发放进了一个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里。他把这个包存放在他的工具棚里。这个工具棚现在就成了他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

到这里为止,这个故事还比较简单,可它现在要变得复杂了。

有一天,走来一个步履蹒跚的人,他的下巴上长满了短胡须。他是一个真正的短胡须步履蹒跚者。因为他不经常刮胡子,因为他住在草原上,所以他叫做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尽管他是一个强壮的男人,但这次他感觉非常痛苦和虚弱,也可以说他是疲惫不堪,因为他患了感冒,所以这种流感就叫做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还由于他发烧并且不能继续行走了,所以他就干脆在前面说过的那个理发师的工具棚躺下了,也就是说那个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里。

当理发师发现这一点时,叫苦不迭,因为整件事情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当他试着让自己走出工具棚的时候,他真的发疯了。这使得一切变得越发糟糕了,因为用一个词来说,这是一种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绝望之中,理发师喊来了本城有名的两个粗鲁汉,要他们帮忙赶走这个步履蹒跚者。这两个粗鲁汉是孪生子,所以名叫粗鲁兄弟。这两个人为了完成这项特别困难的任务,立刻组成了一个特别小分队,并自称是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

这个小分队开到了工具棚,摆开阵势,要求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立即投降。可是这个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此刻已经恢复了一些体力。他抓起一根木棍,也就是说,这是一根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的木棍,并用它痛打了这对兄弟,使他们落荒而逃。他们一瘸一拐地逃进了那附近一个风景如画的山沟,也可以这样说,这成了一条瘸子山沟。看见了这一幕的人们都哈哈大笑,都称呼这条山沟为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木棍瘸子山沟。

这对粗鲁兄弟自然是倒霉至极,他们想方设法挽回败局。

在同一个城市有一位发明家,他能够制造非常逼真的莽汉。粗鲁兄弟便在他那里定做了一个有着唠叨嘴的手舞足蹈的莽汉。当然,这莽汉的造价极高。但是当这个莽汉制作完成时,他的确是一个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木棍瘸子山沟的唠叨嘴手舞足蹈莽汉。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因为他们自己非常害怕,便打发这个莽汉到那个年迈的拉普人那里。年老的拉普人依然坐在通往山顶的台阶上。莽汉告诉老拉普人:“你对不起所有的人,因为一切不幸都是因你而起。你要是没喝那个赛普人的汤就好了。”

“住嘴!”这个拉普人说。

他根本没有兴趣把这一切再重新听一遍。当然,为了完全正确,他本来应当更加准确地说:闭上你的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木棍瘸子山沟的唠叨嘴手舞足蹈莽汉嘴巴,可是他才不愿意那样费力呢。因此他只是补充道:“你说的这些,我根本就无所谓。说实话,这个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流感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工具棚疯癫粗鲁兄弟小分队木棍瘸子山沟的唠叨嘴手舞足蹈莽汉嘴巴无所谓,对我来说更是无所谓!”

说着,他喝了一小口汤,一小口……我求求你了,千万别问我,他喝的汤是什么味儿!


妙趣横生即文章

这是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写的两个微短篇。

分析一下这两篇故事,如果要找中心思想,还真不容易哩。

但这里不是教室,我们也不是语文教师,所以完全可以拒绝找中心思想。

《绿草头发》写一名理发师是秃头,因为脑袋上不长头发,他只好戴着假发上班——这本身就有些搞笑了。见到他如此苦恼,聪明的妻子把液体的花肥涂到他的脑袋上。

如果我们很认真、很顽固,很讲究科学,会发现这个故事每一细节都是不可信的。但正是这种在秃头上涂液体花肥的做法,才是真正奇妙的故事——头发真的长出来了,而且是绿草头发。在童话中,“不科学”的事情接二连三,而且,越来越怪诞好玩:全城人都流行这种绿草头发,有些人头上长不出绿草头发,还染色或者戴上假的绿草头发来冒充。但那些长着真正绿草头发的人,也有苦恼,他们得担心牛、马、羊以及其他食草动物的袭击。

故事完了。

学到了什么科学道理?学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童话仅仅是好玩,可以吗?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小猫种鱼》,小猫看见农民伯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也把鱼种在地里。但可怜的小猫不懂科学,受到打击:到了秋天,它什么也没有得到。我曾给小学生随口改编这个故事:到了秋天,小猫就收获了很多的鱼。小朋友听了很高兴。

《一则绕口令的故事》更是没有什么道德意义,跟人生观、科学观也毫无关系。

这是一篇绕口令。但是德国作家把一个绕口令写成故事了。

各位不妨出声地读一读,虽然是翻译家努力用汉语来翻译德文的,但隔着语言的障碍,读这篇故事仍然很有趣。那不断增加词汇的绕口令,把我的舌头给彻底弄打卷了。我是广东人,常把卷舌音读成平舌音,故事里的“送山顶台阶拉普人汤的赛普人便帽脑袋的碎发包”已经让我感到够呛了。接着,还要不断增加词汇,例如“疲惫不堪的草原短胡须步履蹒跚者”等等。过去我听过各种绕口令的故事,但没想到德国人还有这种不断增加词汇的绕口令,看样子除非你被绕口令弄得舌头打结了,不然还可以一直加下去。

我听说,德语有这种语言不断叠加的游戏,押韵,繁复,很能体现德语的魅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德语是“字母大游行”。

这两则故事没有什么强烈的道德寓意,但是就这么有趣,令人读了难忘。有趣也是好作品的很重要因素。如果一部作品让人读了昏昏欲睡,那谁会去好好读它呢?


思 考


设法写一个不科学也不讲什么大道理的好玩故事。题目是田忌赛马,有一匹瘸腿马得了冠军。瘸腿马不跟其他马儿比赛谁跑得快,而是跟它们比谁跑得慢。这样行吗?


第二编 文学变形记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一类特别写法是“变形”。

强调现实主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变形”已经稀见,但中国古代作品中写到“变形”的作品极多,又有些时期“变形”甚至成为主流,如“唐传奇”。

“唐传奇”是唐代的文言小说,想象力奇特,故事曲折多变。

牛僧孺、李复言编撰的《玄怪录·续玄怪录》里,就有各种“变形”的记录。如《板桥娘子》是“人变驴”,故事写得非常有趣;本次选入的两篇中,《来君绰》是“虫变人”——夜里,“威污蠖”这位翩翩佳公子出口成章、思维敏捷,白天才发现他是一条大蚯蚓。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人或事产生变形,有漫长传统,从罗马时代奥维德的《变形记》、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开始,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选入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名篇《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作品中的奠基之作。

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也是一种“变形”写作。在这部怪异的杰作里,开明地主西门闹被冤枉地杀害之后,因为不服悲惨的命运,而拒绝忘记,于是被阎王爷和小鬼们连哄带骗地弄到他的雇工蓝脸家里,投胎变成了驴子。西门驴保存了上一世的记忆,非常痛苦,非常不满,很不服气。就这样,西门驴死后转世而变成西门牛,西门牛死后转世变成西门猪,西门猪死后转世为西门狗……通过这些牲畜的眼睛,莫言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一个残酷的世界。

但除此之外,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在这方面关注不多,人物多在平面上展开,而无法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来表现社会。

也许,我们的思考,应该大大地扩展,回到过去,学习东西方杰出作品,着眼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