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剛即位為何就能立刻剷除魏忠賢的勢力?魏黨不應該權傾朝野嗎?

皮卡Giao


魏忠賢,他是有理想的。

他在進宮前連個名字都沒有,大家都叫他魏四。之所以改名叫魏忠賢,是因為他認為治國不但要對皇帝忠誠,更要賢明。他想把大明治理的海晏河清。

他家境貧寒,家中只有幾畝薄田。

17歲那一年,他娶了媳婦,還生有一個女兒。據說他本性憨直,待人熱誠,非常講哥們義氣。整天在村裡和幾個混混,廝混,一起偷雞摸狗,縱酒賭博。據一些史書記載,他之所以進宮當太監是源於一次賭博失意。說是他和人賭博,賭輸了以後還不起債,被人一頓痛打,情急下大喊,我進宮當太監還你!

自從他有了這個想法以後,越陷越深,終於,他下定了決心,在22歲的盛年,已經娶妻生子的他,自閹進宮。並且改名為魏進忠。

起初,進宮以後的前20年,他一直在底層太監中廝混,由於沒讀過幾天書,大字不識一個。常被人欺負,人稱傻子。命運的改變,在服侍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的一個才人開始。而這個才人又替朱常洛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登基以後,就任命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從此,魏進忠自己改名魏忠賢。一應朝政委託魏忠賢處理,自己躲到宮中去做他的木匠活。而魏忠賢活了50多歲,他卻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讀過書。雖然一字不識,但是他有他的辦法,他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摺,把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淺顯的白話,然後,他發號施令,再讓人把他的命令翻譯成文言,用硃筆寫在奏摺上。

早年的底層生活,讓他把自尊心完全的壓抑住了。現在一下爬到了權力的頂峰。壓抑後的反彈,是非常劇烈的。

他出行時的排場,隨從多達萬人。在穿著上,魏忠賢經常穿著龍袍,龍的紋樣只比藩王的龍袍少了一隻爪子。與皇帝的冠服只是顏色上稍微有所不同。

對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慷慨激烈的東林黨人毫無辦法。原因就是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是一種依賴的關係了。

天啟皇帝,從小就顯示出對木匠活的極大天賦。他對政治極其厭惡。並且對這些朝臣毫無好感,也絕不信任,在天啟皇帝的眼裡,這些成天板著臉的大臣又陌生又可怕,還很討厭。而魏忠賢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他,像一隻老狗一樣馴服聽話,善解人意,對他關心備至。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感情十分深厚,這種情誼是幾十年共同生活的,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非常難以打破。

由於皇帝的庇護,東林黨對魏忠賢的彈劾幾次敗下陣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魏忠賢的地位不可動搖。所以很多政治嗅覺敏銳的人立刻就變了風向向魏忠賢投靠。於是魏黨的勢力越來越大。但是魏黨人中也有聰明之輩,他們認識到魏忠賢的權力基礎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依賴於皇帝。

魏忠賢的一切權利全部來自於皇帝。

而皇帝總是要死的。一旦皇帝去世,那魏忠賢很可能土崩瓦解,所以他們屢次向魏忠賢獻策,希望權力全盛的時候,乾脆重立皇帝,只有這樣,才能保護魏氏集團的利益與長久。每次聽到這樣的建議,魏忠賢驚得面如土色,他嚴厲警告身邊的人,不能說這樣的話,他魏忠賢是大忠大賢之人。怎麼能做出這樣悖逆之事?

到了天啟7年,年僅23歲的皇帝突然就得了重病,稱了三個月之後,天啟皇帝去世。

而在天啟皇帝重病的這段日子裡。魏氏集團裡的人,就已經有人開始故意在朝政上反對魏忠賢,在眾人面前劃清自己和魏忠賢的界限。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天啟皇帝去世,魏忠賢沒有了靠山,作為一個太監。他只有死路一條。

天啟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崇禎繼位,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心樂讀書,十餘齡即好靜坐。崇禎皇帝很有主見,並且對政治有著強烈的興趣,一心一意想要挽救於大明。

他還在做姓王的時候,就對魏忠賢胡作非為,痛恨到極點。剛即位的時候,他還對魏忠賢有所敬畏,因為為黨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他暫時沒有動作,然後隔了一段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就發現這個龐然大物其實是個紙老虎,魏忠賢所有的權利,都是來自於他的哥哥天啟皇帝。

在兩個月之後他就決定動手了,他示意臣下,彈劾魏忠賢,而長期以來聚集起來的反魏忠賢的能量,傾洩而出一發不可收拾,彈劾魏忠賢的奏摺鋪天蓋地。看著時機已經成熟,崇禎帝發佈告宣告魏忠賢乃大惡之人。發配到鳳陽。魏忠賢捲起鋪蓋就到鳳陽祖陵守陵了。但是還沒到達鳳陽,是在得知皇帝取他性命之後,魏忠賢在路上上吊而死。

所以,崇禎之所以能輕易搬倒魏忠賢,原因就是首先不容於文官,太監權力完全依附與皇帝,皇帝一死,魏忠賢就如無根之萍,任人宰割了。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這個問題有意思!

崇禎上任,並沒有立即對魏忠賢動手!因為他知道魏忠賢的勢力大,關係網複雜!自己的皇帝之位還沒有穩固,如果過早動手,說不定自己會栽在魏忠賢的手下!這一點自知之明,崇禎還是有的!

其實,從天啟年間,魏忠賢一黨在朝中作威作福,亂七八糟,這樣權傾朝野當然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崇禎在等待機會!

一,崇禎與魏忠賢都在試探對方!

天啟一死,信王朱由檢上位!

魏忠賢就把黨羽爪牙分佈好,隨時監視祟禎一舉一動,看會不會對自己下手!

崇禎呢?也在觀察魏忠賢一黨的反應。

為了不讓魏忠賢對自己起疑,崇禎仍然沿用天啟皇帝對魏忠賢的態度!讓魏忠賢吃一顆定心丸!

但是,身邊侍奉的人逐漸把魏忠賢安排的人調走,用自己以前信王府的舊人!正如文秉的《烈皇小識》:

信邸承奉,盡易以新銜,入內供事!

這樣把魏忠賢的人從自己身邊支開,才不被他所監視!

為了削弱魏忠賢在宮中的勢力,崇禎還採取了“遣散內丁”的做法。就是把宮中那些是魏忠賢親信的太監分批送出去!這樣一來,魏忠賢就沒有在宮中隨時作亂的實力了!

二,崇禎和魏忠賢的搏弈!

魏忠賢見自己的親信逐漸的分化,就等於自己的龐大勢力慢慢的瓦解!

這個不是好兆頭!

狡黠的魏忠賢再次試探崇禎!

就向崇禎提出請求:免除自己的職務!

如果崇禎對自己有想法就會馬上同意。

當然,崇禎知道魏忠賢是以退為進。也就沒有同意,還說自己剛剛登基,很多地方仰仗九千歲的鼎立支持云云!

魏忠賢見崇禎留下自己,又對自己很尊重,說明了他也離不開自己!非常的高興,也就把壓在胸口的大石放下來了!也就沒有對崇禎那麼“格外的照顧了!”

隨著,大臣楊所修的一份彈劾魏忠賢的奏摺遞到了崇禎的案几上時,魏忠賢的倒臺和死亡日子開始倒計時了!

由此可見:為了剷除魏忠賢的勢力,年輕的崇禎果然厲害!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再來個釜底抽薪,不得不說崇禎還是有一定的能力!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這和明朝太監權利的來源密不可分。

這事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想最大化集中皇權,廢除丞相制度,直接管理九卿、大都督,把相權、糾察權、軍權握在自己手中。“我全都要”模式下,皇帝身兼董事長、總經理,親身處理天下一切大事。但個人能力精力有限,所以就出現了秘書處“內閣”。內閣大臣將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稱為"票擬",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決定,稱為“批紅”,最後六部執行。

人是活的,而且各不相同。朱元璋、朱棣文韜武略,親力親為。但子孫們要麼聖體欠安,要麼另有興趣,甚至連內閣都不去了。最初只有意見權的內閣權利不斷膨脹,到明世宗中葉,嚴嵩執掌內閣專擅朝政,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萬曆初期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讓內閣權力達到了頂峰。

此時,皇帝需要勢力來制衡內閣,司禮太監之權隨之膨脹起來了。明宣宗以後,原來不能讀書識字的太監逐漸獲得代皇帝批閱奏章的權力。明朝宦官的最高職位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朝太監的權力就是來源於“批紅”權,造就了劉瑾、魏忠賢等一批大宦官。

那為什麼權傾朝野、一人之下的這些大宦官就真的只能是一人之下呢?

一是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

槍桿子裡出政權,皇帝通過一系列制度拆分了調兵權和統兵權,將兵權掌控在自己手裡。宦官只能在批紅和蓋印中搗騰權力,無法擁兵自重、以下犯上。而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之所以能逼宮弒帝,就是因為掌握了軍權。

二是明朝宦官的權力只是皇權的衍生品,皇帝可隨時收回。

這就是魏忠賢每次覺得皇帝有可能殺他時那麼害怕的原因。例如:天啟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楊漣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最嚴重一條“擅天子之權”。魏忠賢驚怕異常,馬上跑到天啟皇帝面前哭訴。聽聞崇禎皇帝要殺他,魏忠賢也是馬上四處賄賂求情,而不是對抗。

三是對魏忠賢來說,天啟皇帝才是他權力的源泉和最大的保護傘。

天啟皇帝是萬曆皇帝的長孫,但萬曆皇帝不喜歡太子朱常洛,而喜歡福王。所以有些人在天啟出生時就輕視他,但魏忠賢從未怠慢,細心照料著天啟的衣食起居。這感情自小培養,長成參天大樹都正常。所以對天啟繼位有功的楊漣狀告魏忠賢的結果是,天啟溫言安撫了魏忠賢,並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將楊漣革職為民。

天啟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即位。失去保護傘的魏忠賢面對崇禎皇帝和群臣聯手的制裁,輕易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雲跡樂談


明朝的太監,依附於皇權之上

說起太監專權,太監權力巨大,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明朝。

鄭和這樣有賢名掌控重權的先不說,只說王振、劉瑾、魏忠賢,那都是赫赫有名太監界人物。

但如果真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權勢雖然巨大,但明朝的太監的權力,都是依附在皇權之上的,明朝的太監就是皇帝用以對抗文官的產物。

漢唐同樣太監專權,但漢唐的太監視皇帝如無物,換皇帝如家常便飯,殺皇帝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然而明朝不同,不管是號稱立皇帝的劉瑾還是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那都是皇帝一句話,說拿下就拿下,沒有什麼反抗力。

明朝太監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用處是用來制衡文官的。所以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太監的用處就是制衡“文官”,而之所以可以制衡“文官”在於有皇權在給太監撐腰。

而一旦皇權不再支持太監,而是改為支持“文官”,那麼太監和文官權力的天平馬上就翻轉,而太監立馬就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所以明朝的太監可以說是狐假虎威,之所以威風,是因為有老虎在後邊,當老虎離開之後,就露出了真面目。

絕不會有文官會支持太監反殺皇帝,太監是不能稱帝的,反殺了皇帝,有什麼用,支持他的文官早晚萬劫不復。所以太監倒臺,哪怕反攻倒算,原本太監支持的文官,也未必就會死,而支持太監殺皇帝,這個絕對是九族全滅的下場。


葉飄刀


關於魏忠賢,王振,紀剛等皇帝貼身人物問題,我們平時經常會談論,這個問題,不能從人物本身的功過討論,那這格局就太窄了,這樣的問題,必須要上升到社會的高度,才能解釋清楚。

無論是宦官,車府令,甚至錦衣衛,鑾儀衛等皇帝貼身人物,他們可以耍心眼,甚至陰狠毒辣,但前提是必須低調,皇帝作為老大,他可以允許自己的小弟犯事,為小弟平事反而能增加老大的聲望,但老大覺不允許自己身邊的人惹事,因為貼身的人生事,老大也很有可能被拉下水,所以皇帝身邊的人,你可以毒辣,但必須低調,只有低調,才能保住你的飯碗,抱住你的小命。

魏忠賢也好,王振也罷,他們的死,無關功過,前者是勾結客氏,後者則是跟群臣明懟,太過高調,太過張揚,犯了近人低調的大忌。

我們承認,東西兩廠確實重要,但和掌管天下的群臣相比,東西兩廠不過是個小部門罷了,皇帝不會為了一個小部門,去得罪天下群臣的,官與宦形同水火,歷代如此,當宦官與臣子一觸即發之時,殺宦不過是示好群臣的一種信號而已。


球員兼裁判


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會結構方面。中國歷史自宋代以後就進入了平民社會,即東漢以來的豪族門閥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是說操控皇權的世家大族、外戚等團體,整體性的消失了。明清兩朝更是如此,我們幾乎看不到明朝有什麼權臣操控國家政治,反而都是些太監操控著朝廷,比如王振、劉瑾,以及魏忠賢等。而這些宦官其實都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已,不會對皇帝本人產生威脅。因此,宦官專權也沒有達到權臣的高度。

第二、因為封建皇權的加強。隨著豪族等階層的整體性消失,明清兩朝的皇權進一步加強。任何人想要獲得政治權利,或者權力有多大都要依附於皇權。而皇權卻可以隨時拋棄他。所以魏忠賢就算權力再大,他也有一個前提,就是皇帝要信任他。皇帝一旦討厭他了,隨時可以把他踢走,而做了這件事的,就是崇禎。

第三、明朝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可以說明皇權十分牢固。那就是萬曆皇帝持續30年不上朝。假如在漢代或者唐代,一個皇帝就算3年不上朝,很多有權力的外戚、帶兵的將領便會造反或把持朝政。而萬曆在數十年不上朝的情況下,卻依舊牢牢地掌握著皇權,社會也未出現明顯的動亂。尤其是對皇帝威脅最大的軍權,萬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萬曆援朝戰爭,都是由皇帝親自拍板決定要不要打的。

因此,崇禎能很輕鬆的剷除魏忠賢,正是因為社會階層的變化導致的豪族消失,使得對抗皇權的力量徹底消失了。

最後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崇禎剷除了魏忠賢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大家可以一起探討,謝謝!


史相雲


魏忠賢原有家室,後因賭博輸了,自行閹割,離家投靠宦官魏朝,得以入宮。後來有機會接近朱由校,常哄他玩,給他好吃好玩的,取得朱由校的信任。朱由校的父親光宗去世後,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

朱由校把乳母客氏封為奉旨夫人,客氏的兄弟當了錦衣衛千戶。魏忠賢之前與客氏關係密切,現在靠這種關係當上司禮監秉筆太監。

客氏大擺皇帝乳母的架子,招致後宮與朝臣的不滿,曾被皇帝送出宮,後又招回。客氏便找機會對敵手進行報復。魏忠賢與客氏聯手,哄得熹宗開開心心,得到熹宗的信賴,言聽計從,得到假傳聖旨的機會。魏忠賢還與司禮監的太監結為死黨。後來魏忠賢還兼管東廠,有了打擊對手的工具。

在後宮,他與客氏聯手迫害皇后和嬪妃,導致熹宗始終沒有兒子。魏忠賢利用特務機關隨意製造藉口,加害政敵,先後兩次掀起迫害“東林黨人”的冤獄,對老百姓也是施行恐怖政策,搞得人人自危。阿諛奉承之徒可以得勢,被安插到重要部門。魏忠賢自稱“九千歲”,無人敢反對。

朱由檢繼位前就對魏忠賢不滿,繼位後先把客氏逐出宮,罷去魏忠賢親信崔呈秀的兵部尚書職位。一直受到壓抑的朝臣開始揭發魏忠賢一夥。嘉興貢生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內侍讀給魏忠賢聽,魏忠賢嚇得不敢說話。崇禎同意魏忠賢辭去東廠的職位,魏忠賢已沒有實權了。後來崇禎把魏忠賢趕出宮,安置到鳳陽,魏忠賢在路上聽說崇禎又下旨要把他抓回京師,他自知沒有好下場,就自縊身亡了。

崇禎之所以能順利除掉魏忠賢,主要是因為他親理朝政,身邊的太監作用有限,趕走客氏,魏忠賢在宮內勢力削弱,進而剝奪魏忠賢親信的兵權,這時魏忠賢難以作亂,最終以自殺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