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刚即位为何就能立刻铲除魏忠贤的势力?魏党不应该权倾朝野吗?

皮卡Giao


魏忠贤,他是有理想的。

他在进宫前连个名字都没有,大家都叫他魏四。之所以改名叫魏忠贤,是因为他认为治国不但要对皇帝忠诚,更要贤明。他想把大明治理的海晏河清。

他家境贫寒,家中只有几亩薄田。

17岁那一年,他娶了媳妇,还生有一个女儿。据说他本性憨直,待人热诚,非常讲哥们义气。整天在村里和几个混混,厮混,一起偷鸡摸狗,纵酒赌博。据一些史书记载,他之所以进宫当太监是源于一次赌博失意。说是他和人赌博,赌输了以后还不起债,被人一顿痛打,情急下大喊,我进宫当太监还你!

自从他有了这个想法以后,越陷越深,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在22岁的盛年,已经娶妻生子的他,自阉进宫。并且改名为魏进忠。

起初,进宫以后的前20年,他一直在底层太监中厮混,由于没读过几天书,大字不识一个。常被人欺负,人称傻子。命运的改变,在服侍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的一个才人开始。而这个才人又替朱常洛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登基以后,就任命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从此,魏进忠自己改名魏忠贤。一应朝政委托魏忠贤处理,自己躲到宫中去做他的木匠活。而魏忠贤活了50多岁,他却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读过书。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有他的办法,他让别人替他讲解奏折,把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浅显的白话,然后,他发号施令,再让人把他的命令翻译成文言,用朱笔写在奏折上。

早年的底层生活,让他把自尊心完全的压抑住了。现在一下爬到了权力的顶峰。压抑后的反弹,是非常剧烈的。

他出行时的排场,随从多达万人。在穿着上,魏忠贤经常穿着龙袍,龙的纹样只比藩王的龙袍少了一只爪子。与皇帝的冠服只是颜色上稍微有所不同。

对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慷慨激烈的东林党人毫无办法。原因就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了。

天启皇帝,从小就显示出对木匠活的极大天赋。他对政治极其厌恶。并且对这些朝臣毫无好感,也绝不信任,在天启皇帝的眼里,这些成天板着脸的大臣又陌生又可怕,还很讨厌。而魏忠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陪伴着他,像一只老狗一样驯服听话,善解人意,对他关心备至。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感情十分深厚,这种情谊是几十年共同生活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非常难以打破。

由于皇帝的庇护,东林党对魏忠贤的弹劾几次败下阵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魏忠贤的地位不可动摇。所以很多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立刻就变了风向向魏忠贤投靠。于是魏党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是魏党人中也有聪明之辈,他们认识到魏忠贤的权力基础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依赖于皇帝。

魏忠贤的一切权利全部来自于皇帝。

而皇帝总是要死的。一旦皇帝去世,那魏忠贤很可能土崩瓦解,所以他们屡次向魏忠贤献策,希望权力全盛的时候,干脆重立皇帝,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魏氏集团的利益与长久。每次听到这样的建议,魏忠贤惊得面如土色,他严厉警告身边的人,不能说这样的话,他魏忠贤是大忠大贤之人。怎么能做出这样悖逆之事?

到了天启7年,年仅23岁的皇帝突然就得了重病,称了三个月之后,天启皇帝去世。

而在天启皇帝重病的这段日子里。魏氏集团里的人,就已经有人开始故意在朝政上反对魏忠贤,在众人面前划清自己和魏忠贤的界限。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天启皇帝去世,魏忠贤没有了靠山,作为一个太监。他只有死路一条。

天启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崇祯继位,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心乐读书,十余龄即好静坐。崇祯皇帝很有主见,并且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兴趣,一心一意想要挽救于大明。

他还在做姓王的时候,就对魏忠贤胡作非为,痛恨到极点。刚即位的时候,他还对魏忠贤有所敬畏,因为为党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他暂时没有动作,然后隔了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就发现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是个纸老虎,魏忠贤所有的权利,都是来自于他的哥哥天启皇帝。

在两个月之后他就决定动手了,他示意臣下,弹劾魏忠贤,而长期以来聚集起来的反魏忠贤的能量,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弹劾魏忠贤的奏折铺天盖地。看着时机已经成熟,崇祯帝发布告宣告魏忠贤乃大恶之人。发配到凤阳。魏忠贤卷起铺盖就到凤阳祖陵守陵了。但是还没到达凤阳,是在得知皇帝取他性命之后,魏忠贤在路上上吊而死。

所以,崇祯之所以能轻易搬倒魏忠贤,原因就是首先不容于文官,太监权力完全依附与皇帝,皇帝一死,魏忠贤就如无根之萍,任人宰割了。


世界难题之起名字


这个问题有意思!

崇祯上任,并没有立即对魏忠贤动手!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势力大,关系网复杂!自己的皇帝之位还没有稳固,如果过早动手,说不定自己会栽在魏忠贤的手下!这一点自知之明,崇祯还是有的!

其实,从天启年间,魏忠贤一党在朝中作威作福,乱七八糟,这样权倾朝野当然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崇祯在等待机会!

一,崇祯与魏忠贤都在试探对方!

天启一死,信王朱由检上位!

魏忠贤就把党羽爪牙分布好,随时监视祟祯一举一动,看会不会对自己下手!

崇祯呢?也在观察魏忠贤一党的反应。

为了不让魏忠贤对自己起疑,崇祯仍然沿用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让魏忠贤吃一颗定心丸!

但是,身边侍奉的人逐渐把魏忠贤安排的人调走,用自己以前信王府的旧人!正如文秉的《烈皇小识》:

信邸承奉,尽易以新衔,入内供事!

这样把魏忠贤的人从自己身边支开,才不被他所监视!

为了削弱魏忠贤在宫中的势力,崇祯还采取了“遣散内丁”的做法。就是把宫中那些是魏忠贤亲信的太监分批送出去!这样一来,魏忠贤就没有在宫中随时作乱的实力了!

二,崇祯和魏忠贤的搏弈!

魏忠贤见自己的亲信逐渐的分化,就等于自己的庞大势力慢慢的瓦解!

这个不是好兆头!

狡黠的魏忠贤再次试探崇祯!

就向崇祯提出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

如果崇祯对自己有想法就会马上同意。

当然,崇祯知道魏忠贤是以退为进。也就没有同意,还说自己刚刚登基,很多地方仰仗九千岁的鼎立支持云云!

魏忠贤见崇祯留下自己,又对自己很尊重,说明了他也离不开自己!非常的高兴,也就把压在胸口的大石放下来了!也就没有对崇祯那么“格外的照顾了!”

随着,大臣杨所修的一份弹劾魏忠贤的奏折递到了崇祯的案几上时,魏忠贤的倒台和死亡日子开始倒计时了!

由此可见:为了铲除魏忠贤的势力,年轻的崇祯果然厉害!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再来个釜底抽薪,不得不说崇祯还是有一定的能力!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这和明朝太监权利的来源密不可分。

这事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朱元璋想最大化集中皇权,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管理九卿、大都督,把相权、纠察权、军权握在自己手中。“我全都要”模式下,皇帝身兼董事长、总经理,亲身处理天下一切大事。但个人能力精力有限,所以就出现了秘书处“内阁”。内阁大臣将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皇帝用红字做批示决定,称为“批红”,最后六部执行。

人是活的,而且各不相同。朱元璋、朱棣文韬武略,亲力亲为。但子孙们要么圣体欠安,要么另有兴趣,甚至连内阁都不去了。最初只有意见权的内阁权利不断膨胀,到明世宗中叶,严嵩执掌内阁专擅朝政,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万历初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更是让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

此时,皇帝需要势力来制衡内阁,司礼太监之权随之膨胀起来了。明宣宗以后,原来不能读书识字的太监逐渐获得代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朝太监的权力就是来源于“批红”权,造就了刘瑾、魏忠贤等一批大宦官。

那为什么权倾朝野、一人之下的这些大宦官就真的只能是一人之下呢?

一是明朝的宦官没有兵权。

枪杆子里出政权,皇帝通过一系列制度拆分了调兵权和统兵权,将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宦官只能在批红和盖印中捣腾权力,无法拥兵自重、以下犯上。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所以能逼宫弑帝,就是因为掌握了军权。

二是明朝宦官的权力只是皇权的衍生品,皇帝可随时收回。

这就是魏忠贤每次觉得皇帝有可能杀他时那么害怕的原因。例如:天启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杨涟列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最严重一条“擅天子之权”。魏忠贤惊怕异常,马上跑到天启皇帝面前哭诉。听闻崇祯皇帝要杀他,魏忠贤也是马上四处贿赂求情,而不是对抗。

三是对魏忠贤来说,天启皇帝才是他权力的源泉和最大的保护伞。

天启皇帝是万历皇帝的长孙,但万历皇帝不喜欢太子朱常洛,而喜欢福王。所以有些人在天启出生时就轻视他,但魏忠贤从未怠慢,细心照料着天启的衣食起居。这感情自小培养,长成参天大树都正常。所以对天启继位有功的杨涟状告魏忠贤的结果是,天启温言安抚了魏忠贤,并以“无人臣礼”的罪名将杨涟革职为民。

天启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失去保护伞的魏忠贤面对崇祯皇帝和群臣联手的制裁,轻易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云迹乐谈


明朝的太监,依附于皇权之上

说起太监专权,太监权力巨大,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明朝。

郑和这样有贤名掌控重权的先不说,只说王振、刘瑾、魏忠贤,那都是赫赫有名太监界人物。

但如果真要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明朝的太监权势虽然巨大,但明朝的太监的权力,都是依附在皇权之上的,明朝的太监就是皇帝用以对抗文官的产物。

汉唐同样太监专权,但汉唐的太监视皇帝如无物,换皇帝如家常便饭,杀皇帝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然而明朝不同,不管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还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那都是皇帝一句话,说拿下就拿下,没有什么反抗力。

明朝太监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用处是用来制衡文官的。所以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太监的用处就是制衡“文官”,而之所以可以制衡“文官”在于有皇权在给太监撑腰。

而一旦皇权不再支持太监,而是改为支持“文官”,那么太监和文官权力的天平马上就翻转,而太监立马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所以明朝的太监可以说是狐假虎威,之所以威风,是因为有老虎在后边,当老虎离开之后,就露出了真面目。

绝不会有文官会支持太监反杀皇帝,太监是不能称帝的,反杀了皇帝,有什么用,支持他的文官早晚万劫不复。所以太监倒台,哪怕反攻倒算,原本太监支持的文官,也未必就会死,而支持太监杀皇帝,这个绝对是九族全灭的下场。


叶飘刀


关于魏忠贤,王振,纪刚等皇帝贴身人物问题,我们平时经常会谈论,这个问题,不能从人物本身的功过讨论,那这格局就太窄了,这样的问题,必须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才能解释清楚。

无论是宦官,车府令,甚至锦衣卫,銮仪卫等皇帝贴身人物,他们可以耍心眼,甚至阴狠毒辣,但前提是必须低调,皇帝作为老大,他可以允许自己的小弟犯事,为小弟平事反而能增加老大的声望,但老大觉不允许自己身边的人惹事,因为贴身的人生事,老大也很有可能被拉下水,所以皇帝身边的人,你可以毒辣,但必须低调,只有低调,才能保住你的饭碗,抱住你的小命。

魏忠贤也好,王振也罢,他们的死,无关功过,前者是勾结客氏,后者则是跟群臣明怼,太过高调,太过张扬,犯了近人低调的大忌。

我们承认,东西两厂确实重要,但和掌管天下的群臣相比,东西两厂不过是个小部门罢了,皇帝不会为了一个小部门,去得罪天下群臣的,官与宦形同水火,历代如此,当宦官与臣子一触即发之时,杀宦不过是示好群臣的一种信号而已。


球员兼裁判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结构方面。中国历史自宋代以后就进入了平民社会,即东汉以来的豪族门阀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操控皇权的世家大族、外戚等团体,整体性的消失了。明清两朝更是如此,我们几乎看不到明朝有什么权臣操控国家政治,反而都是些太监操控着朝廷,比如王振、刘瑾,以及魏忠贤等。而这些宦官其实都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已,不会对皇帝本人产生威胁。因此,宦官专权也没有达到权臣的高度。

第二、因为封建皇权的加强。随着豪族等阶层的整体性消失,明清两朝的皇权进一步加强。任何人想要获得政治权利,或者权力有多大都要依附于皇权。而皇权却可以随时抛弃他。所以魏忠贤就算权力再大,他也有一个前提,就是皇帝要信任他。皇帝一旦讨厌他了,随时可以把他踢走,而做了这件事的,就是崇祯。

第三、明朝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可以说明皇权十分牢固。那就是万历皇帝持续30年不上朝。假如在汉代或者唐代,一个皇帝就算3年不上朝,很多有权力的外戚、带兵的将领便会造反或把持朝政。而万历在数十年不上朝的情况下,却依旧牢牢地掌握着皇权,社会也未出现明显的动乱。尤其是对皇帝威胁最大的军权,万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万历援朝战争,都是由皇帝亲自拍板决定要不要打的。

因此,崇祯能很轻松的铲除魏忠贤,正是因为社会阶层的变化导致的豪族消失,使得对抗皇权的力量彻底消失了。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崇祯铲除了魏忠贤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大家可以一起探讨,谢谢!


史相云


魏忠贤原有家室,后因赌博输了,自行阉割,离家投靠宦官魏朝,得以入宫。后来有机会接近朱由校,常哄他玩,给他好吃好玩的,取得朱由校的信任。朱由校的父亲光宗去世后,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

朱由校把乳母客氏封为奉旨夫人,客氏的兄弟当了锦衣卫千户。魏忠贤之前与客氏关系密切,现在靠这种关系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

客氏大摆皇帝乳母的架子,招致后宫与朝臣的不满,曾被皇帝送出宫,后又招回。客氏便找机会对敌手进行报复。魏忠贤与客氏联手,哄得熹宗开开心心,得到熹宗的信赖,言听计从,得到假传圣旨的机会。魏忠贤还与司礼监的太监结为死党。后来魏忠贤还兼管东厂,有了打击对手的工具。

在后宫,他与客氏联手迫害皇后和嫔妃,导致熹宗始终没有儿子。魏忠贤利用特务机关随意制造借口,加害政敌,先后两次掀起迫害“东林党人”的冤狱,对老百姓也是施行恐怖政策,搞得人人自危。阿谀奉承之徒可以得势,被安插到重要部门。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无人敢反对。

朱由检继位前就对魏忠贤不满,继位后先把客氏逐出宫,罢去魏忠贤亲信崔呈秀的兵部尚书职位。一直受到压抑的朝臣开始揭发魏忠贤一伙。嘉兴贡生弹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崇祯帝让内侍读给魏忠贤听,魏忠贤吓得不敢说话。崇祯同意魏忠贤辞去东厂的职位,魏忠贤已没有实权了。后来崇祯把魏忠贤赶出宫,安置到凤阳,魏忠贤在路上听说崇祯又下旨要把他抓回京师,他自知没有好下场,就自缢身亡了。

崇祯之所以能顺利除掉魏忠贤,主要是因为他亲理朝政,身边的太监作用有限,赶走客氏,魏忠贤在宫内势力削弱,进而剥夺魏忠贤亲信的兵权,这时魏忠贤难以作乱,最终以自杀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