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聊死的一句話是什麼?


然後呢?


老孔


在生活中,溝通是很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在工作還是交友中,都少不了溝通的存在。和那些會聊天的人聊天,我們會感覺像找到了知己一樣,怎麼聊都不覺得膩。可是有些人一出場,卻總是能夠把天給聊死,你和他們聊天,總感覺聊不到一塊去,永遠不在一個頻道上,而對方卻不自知,非常的尷尬。

其實不會聊天的人表面上看起來是不懂得說話,實質上是情商非常的低,不懂得揣摩對方說話的意思,也不懂得察言觀色,不知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樣的話。

一般來說容易把天聊死的人,容易有這幾個壞習慣,我們只要找準了原因,並且積極的改正,總會成為溝通高手的。

第一:非常的自我,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

第二:情商很低,聽不懂別人實際想表達的意思

第三:缺乏見識和情趣,聊天內容單調乏味

第四:說話很衝很直白,總是張嘴就得罪人



墨香夕顏


一、方法論跟方法有什麼不同

假設你有一個“話題終結者”的缺點,特別是跟女生聊天。經歷了幾次相親的失敗,你決心改變自己,向戀愛大師請教破冰聊天的技巧。

於是,戀愛大師告訴你一些建議,還有一整套常用話術。

你回頭一試,果然有效,終於可以聊到十句了,可十句話一過,總有一句讓你繼續“話題終結者”的光榮稱號——你又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回頭繼續請教,戀愛大師好像知道你會回來,這回,他沒有給你更多的具體話術,而是介紹了一個叫“上堆下切”的語言體系。

首先,請比較下面兩段對話中,男生兩種回答的不同之處:

對話A:

男:認識一下可以嗎?

女:為什麼啊?

男:交個朋友嘛……

對話B:

男:認識一下可以嗎?

女:為什麼呀?

男:剛才在電梯旁看見你,也不知怎麼的就向你走過來。說實話,我也被自己嚇著了……

在對話中,對方說了一句話,你想要把話給接住,通常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往上堆,把話題往“形而上”的方向引,直接給答案、下結論,這叫“上堆語言”,比如對話A的回答“交個朋友”。

一個是往下切,把話題往“形而下”的方向引,最常見的方式是描述具體的情景、表達細膩的感受等等,這就叫“下切語言”,比如對話B的回答。

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對話都是脫口而出的。而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話題終結者”,是因為習慣性思維是每一句話都想“向上堆”。

女:“你做什麼工作?”

男:“我做程序員。”

“總結”是上堆語言的功能之一,一秒鐘,乾淨利落地結束話題,雙方又要重新想話題,真累啊……

如果用下切模式回答這個問題:

女:“你做什麼工作?”

男:“我最近在做一套程度算法,它能自動識別鏡頭裡的男生和女生,進行不同效果的美顏濾鏡,很強大的。有一回,我用兩條狗做測試,結果程序識別一條是公的,一條是母的……”

一大堆話題正在向你們襲來……

蔡康永在《康熙來了》一集中為了說明細節是聊天的靈魂,舉了個例子,“和女朋友去逛街”就很無聊,“和女朋友在電器城裡逛了四個小時,最後女朋友買了個攝像頭,為的是和另一個男生聊天,並堅持自己買單”才有趣。

從套話話術到“上堆下切”的理論,就是從方法到方法論的過程。理解了這個理論後,你再回頭看那套話術,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自動生成新的話術。

當然,有些人覺得沒必要,不就是個“搭訕術”嗎?我就是談個“以結婚為目標的戀愛”而言,懂點技巧就夠了,要什麼方法論啊?掌握這套方法論的人屈指可數,可大家不都脫單了嗎?

請彆著急,接下來,我就以這套“上堆下切”的語言體系,告訴你方法論比方法強大在哪兒。

二、上堆下切的應用之一:工作彙報的表達形式

首先,我們想一想,為什麼很多男生不喜歡“下切語言”?

因為很麻煩啊,你要去想一堆話,所見所聞所感,很可能你想說的只有一句話:“累死了,莫挨老子。”而且,你的“上堆”語言,不管是評價概括、還是因果推測,又都是陳辭濫調,讓人沒有半點繼續交流下去的慾望。

這種感覺 是不是很熟悉?有沒有當年寫作文永遠都是滿分60分拿42分的感覺?老師的評語是不是永遠這兩句:語言枯燥,沒有表現力;行文散漫,中心不突出?

讓我們來看一看高分作文的標準:

1. 深刻:透過現象看本質、觀點具有啟發作用(上堆)

2. 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足、形象豐滿、意境深遠(下切)

3. 有文采:用詞貼切 、句式靈活有表現力(下切)

4. 有創意:見解新穎(上堆)、材料新鮮(下切)、構思精巧(上堆)、想象有獨到之處(下切)

作文技巧千百條,方向歸根到底就是兩個:“上堆”要有高度有新意,“下切”要更形象更豐富。

道理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可高考已是若干年前的往事了,現在說它還有意義嗎?

意義就在“表達方法論”上。從聊天破冰到高分作文,這個“上堆下切”的方法論,建立在一個底層方法論之上,它對應的是人對語言類信息的普遍反應:要麼被新鮮深刻的觀點說服,要麼被有畫面感的語言觸動。

理所當然,這個方法論適用於一切溝通,比如職場上的工作彙報上,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你的基本表達形式只有“上堆下切”兩種。

假定你要向上司彙報昨天拜訪客戶的情況,在組織內容時,如果你把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如實地向上司進行描述和說明,這就叫下切;相反,不去說過程,直接總結該客戶的優劣勢,陳述你的目標,表達你對該客戶的判斷、推測,這就叫上堆。

當然,工作彙報肯定是既有上堆也有下切,但一定是側重於某一個表達形式。到底是以上堆為主還是下切為主,首先要看上司的領導風格。

如果上司是個關注結果而非過程的人,那麼上堆表達更重要。你如果囉囉嗦嗦說一大堆,他反而覺得你缺乏邏輯。

反之,如果上司是個關注細節的人,那麼下切比上堆更重要。

另外,也跟你彙報的內容有關,如果你之行只是初次拜訪泛泛而談,並沒有很切實的感受,彙報的重點是提供一些信息讓領導判斷,那麼下切更合適。

反之,如果你已經多次接觸,並有了一個明確的結論,那麼彙報的重點肯定是你的結論是什麼?它有哪些依據支持?你的下一步建議?很明顯,上堆更重要。

說到這兒,估計大家的新鮮勁兒也過了,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沒聽過“上堆下切”之前,我不也是這麼做的嗎?

好的,讓我們再轉到一個你以後會接觸的領域看看。

三、上堆下切的應用之二:管理溝通風格

請大家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經驗中,男性經常使用上堆語言,女性經常使用下切語言呢?

美國語言學家黛柏拉·泰南做過一個試驗,把錄音設備放在男女志願者身上,對他們談話的語言文本進行分析,研究男女溝通風格的差異,推出了一個觀點:

女性習慣於“關係語言”,即“建立親密關係的語言”,男性習慣於“權力語言”,即“建立支配地位的語言”。比如:

女A:“上午見的客戶真是奇葩,他居然……”

女B:“就是啊,我昨天也遇上一個奇葩客戶,他……”

(下切語言,開啟吐槽模式)

女:“上午見的客戶真是奇葩,他居然……”

男:“我覺得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是我,我會……”

(上堆語言,終結話題)

換句話說,在開口說話之前,男人心裡有個聲音:“你要說的話,是讓你地位更高了,還是更低了?” 女人心裡的聲音則是:“你想說的話,是讓你們更親密了,還是更疏遠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兩性在小時候就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好勝,女孩子被要求文靜、可愛。

所以,上堆語言並不是天生的男性思維,而是一種表達支配慾望的語言模式,不管是總結概括,還是動機推測,都是在爭奪話語權。

同樣,下切語言並非天生的女性思維,而是一種表達平等親密關係的語言模式,不管是表達內心感受,還是就事論事的描述現狀,都是在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對話。

理解了上面兩點,我們就可以把“上堆下切”的方法論延伸到管理風格領域,先來看一看兩段工作中上下級之間常見的對話,體現一下它們的不同:

對話A:

員工:經理,上次老闆推薦XX客戶,老是約不到見面的時間,他們老總最近都很忙啊。

經理A:你要搞清楚約不到時間的真實原因是什麼,這個任務很重要,務必要完成。(上堆)

員工:(汗)明白了

對話B

員工:經理,上次老闆推薦XX客戶,老是約不到見面的時間,他們老總最近都很忙啊。

經理B:你聯繫了誰?聯繫了幾次?聯繫到什麼時間? (引導下屬下切)

員工:我找的是小黃,Balabala……

經理B:是不是小黃沒有搞清楚這件事的重要性?他是不是對我們公司不太瞭解?時間總是能安排出來的嘛。

員工:我已經把事情都說了,Balabala……

經理B:有些事情電話裡不一定能說清楚,你是不是到他們公司去一趟,把相關資料都打印成文本,要不要請XX先跟XX溝通一下?……

對話A非常簡潔,員工也沒有得到具體指導,但他從另一個層面,意識到事情另有原因,應該找別的突破口;而在對話B中,員工得到了具體的指導,但這段對話,耗費了管理者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來說,如果管理覺得對話已經可以結束了,或者想啟發激勵下屬,他就可以用“上堆模式”去總結概括,或推測因果關係。

但在實際管理中,管理者使用“上堆語言”,常常是因為自己沒想明白, 就用“這個任務很重要,務必要完成”先塘塞過去,給自己爭取時間,這是一種典型的權力思維——工作放在一邊,首先要保住自己的權威形象。

其實這種情況下,更好的方法是用對話B的“下切語言”,跟下屬一起弄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者他希望藉此建立一些工作方法,他就可以用“下切模式”去把對話引向具體細節、感受、描述問題、就事論事等等

此外,這兩種對話模式還與領導形象有關,常常用“上堆”語言溝通的上司,往往給人以權威、有力量、善於激勵、善於總結、啟發性強的領導形象。

而常常用“下切”模式溝通的上司,往往給人以親和、有耐心、實事求是、注重實際的領導形象。

“上堆下切”除了內容、功能不同之外,還傳遞了不同的情緒。

四、上堆下切的應用之三:情緒管理

男女兩性對這兩種語言模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開頭的兩段對話,男生A的回答,在男生看來是簡單直接、乾脆利落,但女生很可能覺得這個人有“自大狂”和“攻擊性”傾向;

男生B的回答,在男生看來是唐僧嘴羅裡吧嗦,但在女生看來,這種有畫面感、注重內心感受的表達方式,建立了親切感,不太容易拒絕。

上堆語言在非親密關係之間,會傳遞進攻和控制的情緒,它會讓衝突感更加強烈,有時也有激發進取的效果;而下切語言相反,傳遞的是平等交流的情緒,可以緩和緊張對立的氣氛。

霍頓:我才不跟一個drug cheat合影呢……

孫楊: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須尊重中國!

——上堆語言讓衝突升級

——下切語言化解矛盾

當然,上堆語言製造衝突並不都是壞事。

工作中,遭到同事質疑是常有的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上綱上線懟回去:

你根本沒聽懂我的方案,也不瞭解這個項目——上堆,因果分析

你這是在質疑我的能力嗎?——上堆,總結動機

我沒這個本事,你行你來啊——上堆,結果導向

我之前寫過一篇《如何對付那些跟你“作對”的人?》,裡面的應付同事質疑的三個方法,其中第二條“把挑戰化解成補充說明”,就是用下切的方式去化解衝突:

我們都知道,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商業計劃,創新的一定是有風險的,效果好的通常很貴,需要完美執行的大概率會拖延工期……,任何反對都建立在正確的部分上,從本質上說,都是對你的方案的“部分肯定+部分補充”,你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四兩撥千金”:

對方:這個技術方案,現場人員根本沒有經驗執行……

你:提醒得很有道理,這是一個很有新意的方案,我們會事先加強這方面的培訓。——下切,開放肯定

對方:太貴了,預算根本不夠,時間也來不及……

你:提醒得很有道理,這是一個很有高度的方案,我們可以在執行中用階段性成果去申請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預算。——下切,具體細節

五、總結

你看,聽過那麼多方法,依然說不好一段話,因為你沒有“方法論”,從具體方法到更系統的方法論,我們看到的是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繫,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所以能舉一反三。

文章太長了,最後還是總結一下“上堆下切方法論”:

1. 在對話中,做結論,尋找動機、進行推理預測,這叫“上堆語言”;描述具體的情景、表達細膩的感受,就叫“下切語言”。

2. 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對話都是脫口而出的,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話題終結者”,是因為習慣性思維是每一句話都想“向上堆”。

3. 彙報工作和寫作文一樣,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上堆”要更有新意,“下切”要更形象生動。

4. 在管理中,經常用“上堆”語言溝通,往往給人以權威、有力量、善於激勵、善於總結、啟發性強的領導形象;用“下切”模式溝通,往往給人以親和、有耐心、實事求是、注重實際的領導形象。

5. 在情緒傳遞上,上堆語言有激發進取的效果;而下切語言可以緩和緊張對立的氣氛。

方法改變行為,告訴你怎麼“好好說話”,而方法論改變思維,讓你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


攀閱


我的身邊就有一個常常把天聊死的人,也是由於我和他的時間比較長了,所以就不太計較了。

大家都退休了,每天生活在一個空間裡,才覺得原來他是這樣的人。

以往我們每天生活都特別緊張工作,家庭,孩子,事業等等這些都不敢怠慢,尤其是在我們那個年代屬於計劃經濟年代,是分配工作的,所以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都非常的珍惜,唯恐自己工作做不好,我在單位工作的時候,幾乎每年都會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這就需要我的付出更多一些。

我說的這個人其實就是我的老伴,以往在一起也不經常的溝通,可是退休了以後在一起呆的日子多了,常常因為某一句話覺得,真是能把天聊死,能把人噎死。

說幾個小例子吧:也是我這麼大年齡了,真的是感覺到有時候很累,我常常會說真的很累,每天還要有網絡上的工作,而且每天要回復粉絲的問題,還要做一些小視頻,還要寫文章,關鍵是這麼大的年齡了,對於網絡上很多術語都不太懂,很多操作規程也不太會,所以這些都希望我自己每天每天的學習。

但是如果我和他說我累的時候,他一定會說“那就不幹,地球又不是沒你就不轉了,你不回答病人的問題,他們也會去醫院治療,幹嘛要把自己累死?這麼大年齡了,還有什麼可以競爭的?”

每當他說我這些話的時候,我都覺得我無話可說。說白了真的不是競爭什麼,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愛好,或者是說對病人的負責任吧。

我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我的愛好很多很多,包括服裝裁剪和縫紉,包括裝修,尤其是最近我想裝修一套房子,所以我就涉獵了很多裝修方面的知識與材質。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他的強項,因為他是木型專業退休的,以前也曾經搞過裝修,但是他就不願意幹了,你和他說什麼他都會說,找人幹得了。這麼大歲數了,還鬧騰什麼?

每當遇到這樣的時候,我就自己找材料,自己動手,我就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動手不僅僅是為了便宜,關鍵是自己動手做自己喜歡的模式。

我覺得現在如果想裝修,自己裝修材料有很多很多,我的這個冰箱,不知道是為什麼下面全都掉顏色了,而且非常難看,於是我就買了點貼紙,把冰箱貼上了,貼上了以後就感覺到是一個整體,沒有那麼花臉似的掉漆了。

我問老伴,你看這個好看嗎?他說不好看,所以我只貼了下面,上面並沒有貼。

能夠在一起生活這麼多年,還是要多看對方的優點,他每天給我做飯吃,我覺得有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其實真的是,人說話是一種藝術,有的人能幹了一輩子,就因為說話杵倔橫喪,所以不得人的賞識,我老伴就是這種人,其實他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在單位不得賞識,就是因為出口傷人。


單桂敏艾灸


如:你在幹嘛?答:你呢在幹嘛?或者沒幹嘛呀;你最近一切都好吧?答:還行。別人感覺聊不下去了,試探性的問一句,你是不是在忙著?要不你先忙吧。停一會兒回答一個字,好。

另外在別人說幾句後,你只緩慢或簡單的回覆一兩個字的,通常會讓對方不得不″剎車″。如回覆:嗯,嗯嗯,哦,好,好的,是吧,是嗎?等等。

我也說不好,拋磚引玉吧。


斌字分開


試著回答一下哈😊

聊天,一般是指輕鬆、隨意地談話,不必拘泥於禮儀;也即嘮嗑、閒談、侃大山等等。其語境即非書面,也非官方。所謂“聊”,是有互動的意思在裡面的;所謂“天”,是漫無邊際的,非主題的。把“天聊死的話”會有很多。當“來言”得不到“去語”的回應;當說出的話像飛走的鳥找不到棲息的樹枝;當你想要一杯啤酒,端來的卻是一杯涼白開;當跑接力賽時卻找不到接棒的人;當面對一條小河,有人想走橋而有人要趟水時;當長時間處在能聽到針落地的聲音的狀態時,聊天就會變成自說自話。或者當你在描述夕陽之美,他人卻在想象旭日的溫煦,也即雙方意識進入平行線狀態時,聊天即可結束。聊天的話題可以是輕鬆的,也可以是沉重的,關鍵要有一種默契在裡面,最終能讓彼此的情緒得以釋放,就很好。缺了這個,聊天也就沒有意義了。





musicsyc


哦、嗯……


鳳凰國球


不知道!


上德如水


有來無回,靜悄悄。


美好記憶Wy


1我為什麼要跟你說話呢?

2我不願意跟你說話。

3我不想理你。

4你離我遠點,我煩你。

5你所說的跟我無關,我不參與。

6你走你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咱倆別聯繫。

7你和我三觀不同,沒必要在聊了。

8你總撒謊,我已經不信任你了,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好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