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鲁迅先生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阿 迪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在汉语文字学、古代文学史、西方文学、艺术理论、史学、哲学、宗教学和西方美术等领域都有着渊深的学识,他以渊博的文化艺术修为、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以及几百万字的文稿书写积淀,不仅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璀璨,同时也无意成就了他书法上的萧散高致。只因书名为文名所掩,故未能以书家名世。

郭沫若在跋《鲁迅诗稿》中写道:“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书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潇洒而有法度,远逾唐宋,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贵也。”

鲁迅的书法以书稿、书信、日记及条幅形式居多,且以行书为主。鲁迅写字是率性而为的,不为专门展示给别人看的。但这是鲁迅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实,鲁迅对自己的写字还是很讲究的。1927年鲁迅抄写司马相如《大人赋》赠送友人时说道:“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什么毛病。”鲁迅就是鲁迅,一句话就表述了几层意思。首先说明了自己的字是属于“不好看”一类的;其次是字的好孬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看”作为标准;第三,自己的字并非“不好”;第四,自己的字符合碑帖的规范,没有字病。因为鲁迅搜集碑帖拓本5800余件,他曾将其中790种石刻碑文逐字临写。由此可知他说这番话的底气所在。

也正因如此,鲁迅书法风格与其犀利的文风有所不同,他以诗情入书,用笔恬静、散淡,线条舒展、含蓄,结字大小错落,宽博而不疏阔,秀润而具清刚。章法布局精致自然、超逸脱俗。笔法虽多方笔侧入,中画却依然圆实。既见篆法熏染,又得北碑真谛。下笔藏锋,行笔浓墨,收笔圆止而少出锋芒,与其锋芒所向之文风有着天壤之别;其点如蝌蚪,头圆而收尾笔却有方扁之意;其横如点写,奇厚奇拙;其使转处,有如牛犊壮夫之肩膀;其结体,不经意中常紧收中宫。故其书雄强深厚而不犷厉狰狞。以充盈的张力,丰满的血肉和铮铮的气骨中,透出温润韵度,摒除碑派书法常见的剑拔弩张、抛筋露骨的习气,现出明净清新的天地来。

鲁迅先生钟情于魏晋之旷达壮怀,亦爱汉魏之质朴天真。所以,鲁迅书法追求古拙之美。“拙”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范畴,“拙”是一种质朴的美,含蓄的美。而且包含一种智慧“大巧若拙”。它是和那种甜媚浅薄的审美趣味相对立的。鲁迅无心书家,随性书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谙契于苏轼“书无意于佳乃佳耳”。鲁迅书法的妙处在于能自由地将情感溶入笔墨,在书写过程中所出现的微妙效果难以甚至是不可能重复的。但鲁迅书法又恪守孟子的“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的古训。此训意思是大匠不能迁就拙工而改废法度,“天趣”、“天真”不是不要法度,而是创造性运用法度的结果。即出天趣于法度之中。这便是鲁迅书法的高明之处。

鲁迅书法不拘一格而自成一格,他以情感入书、以自然入书,将忧国忧民的思想与艺术精神融入书法作品,使其书法有了灵魂与生命。透过件件墨迹,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字里行间,诗情与墨韵共舞,神彩与意象齐飞,豪情挥洒纸上,忧愤宣泄其中。这就是鲁迅,撞击灵魂的鲁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学 者 书 法 之 长 —— 鲁 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