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八旗兵有多少人,怎么评价?

黑水冥王


明末八旗兵共12万人,其中汉人士兵2.6万,蒙古士兵2.6万,满族士兵7万人。为什么会灭掉大明王朝呢?一是大明王朝军队数量虽有百万,但是军队分散,明朝制度腐朽,军队管理,给养及战斗力弱。二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给明王朝重重一击,八旗入关时,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也吊死在煤山上,明王朝大部分的军队被李自成牵制和消灭。三是八旗兵战斗力强,以地面军队和骑队为主,在与明王朝军队战斗时,招降了大量投降士兵,如定都北京后,短短一年内就招降了四十万明朝军队。四是明朝后期,万历年间,进行了万历三大征,穷兵黩武,国库虚空,在援助朝鲜战场上,辽东部队为主力,辽东部队无法有效防范八旗军。在与后金的战斗中,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大败,被赶出满洲,失去压制女真人强大的机会。五是明军将领吴三桂为红颜一怒被李自成逼反,引清军入关,帮助灭了农民起义军,为八旗兵扫除最大障碍。六是江南建立的南明王朝,其实国力,战斗力,抵抗意识,官员的爱国反抗意识都很弱,在强大八旗兵面前不堪一击。明朝并非亡于清军,而是亡于天时地利人和,亡于天灾和内乱。


周氏杂说


按照早期八旗的编制:300X5X5,每旗共计7500人。八旗就应该是六万人吗?

实际上不是的。以上为笔者自行猜测,八旗早期的编制想法是每旗7500人,这7500人当然都是可以作战的男丁。作战就要有死亡伤残,部队损失了人数,有成丁的儿子可以顶替。但是不一定每人都生男孩吧,生女孩的就顶替不了名额,或者儿子没长大的也顶替不了。所以7500人的名额应该随着战事的进展不能满编,所以八旗的人数出现了人数不一致,有多有少的现象。

早期的后金军队隶属体制,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虽然名义上八旗都是后金军队,但实际八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旗下的军队类似旗主的部曲。努尔哈赤老年时,八旗旗主逐渐开始形成各自的山头势力,为争夺权力纷纷站队,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孩子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各领一旗,形成较强的势力,与皇太极、代善等人进行政治角逐。

为防止贵族作乱,后世清帝从八旗军队中不断抽调人马,单独编制,组建皇帝直属军队,拱卫朝廷,形成了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军队编制。这些军队和原属旗的关系是:军人的户籍仍在原旗,编制上脱离原旗,隶属新部队管理。比如,前锋营某印务笔贴式张某小,旗籍是镶红旗满洲,工作在前锋营做文案。他的同事有的是白旗,有的蓝旗,都是各旗抽调的。这些直属军队称为兵卫。而上三旗抽调的亲贵子弟进宫做侍卫,称为郎卫。

八旗兵力,每代都有增减,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八旗本旗军队和直属各营的人数如下:

镶黄旗:镶黄旗满洲4630人,镶黄旗蒙古1363人,镶黄旗汉军3332人,镶黄旗包衣2688人,共计12013人。

正黄旗:正黄旗满洲4912人,正黄旗蒙古1171人,正黄旗汉军3260人,正黄旗包衣2831人,共计12174人。

正白旗:正白旗满洲4488人,正白旗蒙古1378人,正白旗汉军3268人,正白旗包衣2958人,共计12092人。

以上为上三旗,皇上随身的,能入宫的大内侍卫均出自上三旗。

正红旗:正红旗满洲3895人,正红旗蒙古1050人,正红旗汉军2232人,正红旗包衣1367人,共计8544人。

镶白旗:镶白旗满洲4397人,镶白旗蒙古1118人,镶白旗汉军2424人,镶白旗包衣1916人,共计9855人。

镶红旗:镶红旗满洲4577人,镶红旗蒙古1045人,镶红旗汉军2342人,镶红旗包衣1818人,共计9782人。

正蓝旗:正蓝旗满洲4433人,正蓝旗蒙古1448人,正蓝旗汉军2362人,正蓝旗包衣2704人,共计10947人。

镶蓝旗:镶蓝旗满洲4690人,镶蓝旗蒙古1198人,镶蓝旗汉军2376人,镶蓝旗包衣2935人,共计11199人。

以上称为下五旗。下五旗出身的人,如果有功,可以恩赐“抬旗”,从下五旗抬到上三旗。

以上八旗本旗的军队大约共计86606人。




平生壹本书


明末时期满清全族老少加起来至多不超过五十万,就算加上深山中的野女真也不会超过七十万,算上蒙古也就是几百万人口,算上十三岁以上的青少年全族可用青壮不会超过三十万。

还有,不要受影视作品干扰,早期八旗兵攻城采取的战术是盾车接近,白甲精锐弓箭手,以及汉军虎蹲炮手压制城墙明兵八旗重步先登以云梯或填壕登城,完全碾压溃不成军的对手,这招老奴屡试不爽什么骑兵冲到城下,对着城墙狂砍,白白被城上箭射,都是臆想。面对中原高大的城墙无有效手段的,那只是两千年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匈奴人。几百年前的蒙古人,战术的进步,是用更先进的襄阳炮,投石机摧毁宋的城池。几百年后的入关的清军,直接就用大炮轰城墙,城墙对于明军来说一点也不保险


胡乱看一点东西


从一个数字就能知道八旗军多强了。

顺治年统计八旗人数,其中作为八旗军主力的——满洲八旗人数为“58000人”

5万多人就能击败明朝百万军队,打下一个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上亿的大国。

当然另外还有“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但是数量都被严格限制,规模不会超过满洲八旗。入关后其他的汉奸军队另外编成“绿营”

其一,他们的建军思想。努尔哈赤学习明军精锐的做法严肃军令,从而大大提高后金军的组织程度。并在明朝暂避锋芒、整训军队的时候将视野放在对辽东军事环境的适应能力上,然后拿出有力战绩,进而以此为基础扩充和编练军队。

其二,他们的组织结构。努尔哈赤创造的八旗制度,它是一套将建州政权不同部族统合到同一战争机器下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有一个独特性,它借鉴了明军的卫所体系,从构成建州政权的各个地域的宗族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成员打散,重新按照军队的作战单位编组,从而使得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通过八旗这一组织形式,建州各部也得到真正统一起来,使不同区域和部族的成员建立起了对整个建州政权的忠诚,同时避免了除爱新觉罗外的其他家族在某支军队中影响力过于膨胀以致尾大不掉的问题。其三,他们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军事地理环境。综合上述,可以得出八旗之所以战斗力强,是因为他们的组织架构基本和他们的建军思想,并且努尔哈赤主要是将目光放在建军上。

当时就是靠这支军队与明朝抗衡的。

与明朝最厉害的军队——关宁铁骑不相上下。

1644清军入关,也是主要依靠这支军队与明朝的残余力量抗衡的。


一梦为


满州八旗军主力人数为“60000人”每一旗人数为“7500人”。

明清战争中满清八旗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从部队的两个因素看:

一是单兵能力:八旗军的满八旗和蒙八旗的士兵都是从小练习骑射,而且从不断的内斗中统一起来,彪悍程度可想而知。而汉八旗又是八旗军装备火器的的重装部队,而且孔有德等部在叛变明朝前就是装备先进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比普通明军强。

二是将领能力,“人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八旗军的几个旗主有莽古尔泰、济尔哈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这些人,再加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以明清战争中八旗军是不缺将才的。

再看明朝,单兵能力不用讲,实话实说中原从小种地的军人怎么也没有关外从小骑马的军人的身体素质强。在袁崇焕督师辽东时期,认为辽东经过多年战争,民风比较剽悍,所以坚持以辽守辽,以辽东子弟编练一支部队,就是后来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挽回了大明帝国军队屡战屡败的颓势。但是我们知道野战最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早期都以野战军命名。而明军这些胜利不是固城坚守,就是背城而战,因为袁崇焕在尽量避免与八旗军野战,他担心在野战中关宁军不是八旗军的对手,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的4000关宁铁骑入京勤王时在野外就与阿济格的八旗军相遇,结果全军覆没,这就证明袁崇焕的担忧是对的。 至于农民的起义军就更不用讲了,就是一群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和没饭吃的饥民,1636年明将孙传庭和洪承畴联军击败农民军主力,闯王高迎祥被斩了,李自成逃了,张献忠降了,海内几乎平定。再看将领,明军在辽东战场的将领大多不是酒囊饭袋、就是赳赳武夫,直到袁崇焕督师辽东还不错,能守住,但是想“五年平辽”很难。

再看看战争表现。在整个明清战争,明军输多赢少这是公认的,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袁督师虽然打赢了八旗军,但是根本没有给清军很大的杀伤,因为八旗军在入关时都不足20万,如果明军能给八旗军造成大的杀伤,满清就根本成不了气候,毕竟人口在那摆着呢。但是八旗军多年的征讨却给明朝带来很大的伤害。明朝为打赢满清,加派了“三饷”,而三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

一。而且明朝的精锐部队也是被八旗军消灭的,这点很多人粉明的人可能不乐意听,但是请看看,1636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基本平定了农民军,1639年明廷就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13万出关与清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松锦之战”。明军这13万人马不仅包括辽东的精锐“关宁铁骑”,而且是明朝九镇抽出来的,参与镇压农民军的精锐之师,结果松锦之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被俘,《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以前的战役包括萨尔浒,明朝都输的起,因为泱泱大国,有的是国力打,但是松锦之战不同,明朝的此时已经很虚弱,而且把帝国的精锐都投入进去,根本输不起。明朝遗民、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评价“松锦之战”说“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此战一输,中原的农民军又趁机死灰复燃,而明朝却无力镇压了,最终导致灭亡。很多人说,满清入关是借了农民军的光,但是想一想农民军是不是也借了满清的光呢,不然九镇精锐若在,李自成根本进不去北京。

还有火器,明朝的火器运用很普及,但是只说两点,一是一分钟只能开几枪的鸟铳和一分钟能射十几支箭的弓到底谁更好使。二是至于火炮,不夸张的说“明清战争”到了中后期,明军有的东西,八旗军也都基本不缺了。

所以综合来讲,那时八旗的总体战斗力应该很强的,最起码强于同期明军和农民军,有人根据八旗后期的没落和无能,就说他们以前就衰是没有根据的,在毕竟和平环境里从来没有一支长盛不衰的军队。


娱乐青柠慡


满文老档记载后金有十万人,萨尔浒之战结束之后杨镐称后金约有十万人,抱怨明军数量太少,八旗除了旗丁之外还有大量护军,比如努尔哈赤的正黄旗有一万多护军,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在广渠门进攻袁崇焕,其中有两千白旗护军参加战斗。


大话壶


满清的军队建制极简单。

五五制,以“牛录”为行军战斗基本单位,有战士三百人,头领称为额真。

五牛录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头领也都叫额真。固山额真,也就是八旗的旗主。

所以理论上说,一旗就是二十五个牛录七千五百战士。满清八旗,就是六万整士兵。

但实际上,各个牛录之间有强弱之分。多的不止三百,少的可能略不足。战士拥有的财产奴隶数量也不一样,能跟随战士出征的人数也不同。若哪个旗主犯错,努尔哈赤皇太极要惩罚,办法就是直接拿走它几个牛录。所以八旗之间也有强弱之别,在于它所拥有的牛录数量。

不过这个粗放简单建制下的八旗士兵,应是当时整个欧亚大陆的最强军队之一,也许没有之一。

努尔哈赤的战术素养,多师自于李成梁部队,然后配合女真人固有的吃苦耐寒强健体质,冰天雪地练就的射猎捕杀的技巧,当他一统女真各部,建立起八旗制度时,这只军队已经是极其强悍的战力。

但只是努尔哈赤一代还成不了事,继位的皇太极是一个很好的继往开来者,他发扬光大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国体,尤其是击溃蒙古,理顺满蒙关系,组建蒙八旗,笼络汉人,吸收汉官,建立汉八旗,提高铁匠工艺准备铁炮,肃清皮岛,征服朝鲜,在战略上完成了对明军的攻击态势。为入关做好了充足准备。

虽然皇太极统治时间不长,但经过他执政期间数次入关抢掠,满清建立了攻击中原的基本路径和信心,力量不断壮大。

最后入关前,三部军队不到二十万是肯定的,个人估计实际应在十四至十五万左右,其中满清战士八万至九万,蒙八旗三万以上,汉八旗接近三万。

数量虽不多,但这些人都是久经战事与劫掠的精锐战士,如果计算背他们后的奴仆后勤,多一倍也不止。战骑甲胄武器充足,是非常强悍的武装。

这些强盗枕戈待旦,随时等待着机会。结果真的等来了李自成,反了吴三桂,一个天大的馅饼砸下来。而“为崇祯报仇”这个口号,推测大概是汉官的主意吧。果然是高明!

答自刘羽舟和萧铭珏


刘羽舟和萧铭珏


明朝末年的八旗军应该在10万左右,我们所说的是满洲八旗,并不算后来清军入关后创建的汉军八旗。

如何评价八旗军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简单评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1.兵精将广

当时的满族生活的地方在辽东,天寒地冻的,要想生存就必须打猎,不管是成年男子还是未成年的男孩都必须做到全民皆兵,所以当时的后金生活作风是比较彪悍的。后来努尔哈赤举起了反抗明朝的大旗,并建立了后金,周围随之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将领也是很多的。

2.结构组织强

八旗军的建立其实是当时的努尔哈赤参照了不同部队的制度创造出来的,拿明朝来说,八旗制度借鉴了明军的卫所制度,把同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不分在一个部队,都给打散出去,这样做极大的提高了八旗军的战斗力。

3.优秀的领导者

努尔哈赤做为八旗军的创建者,目光确实放的很长远,在组建八旗军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军纪严格,遵守命令,大大的提高的八旗军的组织性。不好高骛远,首要目标就是辽东地区以及周边地区,所以说八旗军的战斗力跟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总的来说,八旗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明末清初的时候确实很强,占据辽东,入关之战都是八旗军打下来的。可能跟当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有关系吧,朝堂腐败,军队战斗力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入关之后,这些八旗子弟也就慢慢堕落了,以至于平三藩的时候靠的都是汉军八旗平定的三藩之乱,所以说军队的战斗力跟领导者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小空话历史


八旗兵有58000人,实力相当强,而且都是铁骑战车装备,八旗兵对别的军队,就是骑兵对步兵,这种实力差距是相当大的。

后期的八旗兵变得不堪一击。原因有这些:

军队内部腐败,管教无能。

吸食鸦片。毒品让八旗兵丧失战斗力。

八旗子弟享受生活,贪生怕死。


笔笔一笔呀


明末是多末,八旗兵就是明末出现的,开始只有俩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