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从1月20日起,全市10家定点救治医院、34家发热门诊、14家隔离所、363个城乡居民定点废弃口罩收集点共收集、转运、处置医疗废弃物约665.4吨,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弃物约为99.7吨;10家定点救治医院共处理医疗废水177679吨。

如此体量的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废水,处置是否得当?与2019年同期相比,此次疫情期间的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废水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处置和监管工作更加到位,全市未出现因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废水造成的二次和环境污染,市生态环境局也未收到任何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废水造成污染投诉。

感染

医疗废弃物(固体)

每天11吨,日产日清

3月27日12时34分,一辆冷链运输车缓缓驶进常德市安邦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在卸货口,一位“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将一个个装满医疗废弃物的黄色塑料箱搬进生产车间。经过简单分类,工作人员将医疗废弃物放进专业的蒸煮消毒设备。只听一声长鸣,设备开始工作。在真空环境,经过45分钟、134℃高温消毒后,医疗废弃物进入两台粉碎机。随后,另一辆运输车再将这些粉碎、消毒的医疗废弃物运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卸货仓里堆放着等待处理的医疗废弃物。

不到2个小时的处理流程,看似简单,但就是这个企业,从疫情暴发到现在,平均每天处理11吨医疗废弃物,严格按要求做到了日产日清,确保了全市医疗废弃物处置安全。

“从处理能力上看,企业满负荷生产,每天可以处理20吨医疗废弃物,完全可以满足我市的需求。”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科工作人员胡万富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企业与医院联动,对医疗废弃物处理更加精细化。

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陈德兵正在进行医疗废弃物分类。记者看到,有些黄色塑料箱会被打开,取出其中装医疗废弃物的塑料袋,有些就直接放进蒸煮消毒设备。陈德兵介绍,装其他医疗废弃物的箱子可以循环利用,但凡是医院用红色胶带封口、带有新冠肺炎标示的箱子,就连同箱子一起蒸煮、粉碎、填埋处理。据统计,截至记者发稿,企业共消耗6000多个黄色塑料箱。

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医疗废弃物(固体)进入设备后,要在134℃的真空环境下,进行消毒45分钟蒸煮消毒。

虽然穿戴着防护装备,但从陈德兵的声音可以听出,他已经十分疲惫。其实,从大年三十开始,陈德兵就一直坚守一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到目前为止,一天也没休息过。“疫情暴发后,工厂春节值班的4个工作人员必须全员上岗,连轮班的人手也没有。”陈德兵说,要与最危险的医疗垃圾打交道,开再高的工资,临时也招不到人。为了解决人手问题,企业负责人王仁林的女婿蒋清华也下到一线车间帮忙。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医疗废弃物处理企业,一旦我们的工作人员感染,那全市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就要停止。”王仁林说,为保证员工的安全,企业参照一线医生标准,为工作人员配发了防护服、防毒面具和专业的防护手套,甚至要求在防毒面具里还戴2层口罩。工作人员完工,脱下防护装备后,还要进行全身消毒。

企业包括外勤跑车负责收集、运输的工作人员一共有56人,大家集中居住在厂区宿舍。为了确保安全,企业租用民房,采取2人一间,每天每个房间消毒2次,严格执行分餐制,杜绝集体活动。工作人员自己警惕性也很高。很多工作人员的衣服都被84消毒液洗得褪色了,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定期销毁自己工作时穿过的衣服。

为了支持企业正常运行,确保防疫物资的需求,相关部门纷纷伸出援手。截至记者发稿,据企业统计,省、市共提供了400套防护服、2000多个口罩、近1吨的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

“医疗废弃物处理行业,是2003年非典(SARS)疫情后,在我国兴起的一个行业。”王仁林介绍,2006年,常德在全省建起了第一个医疗废弃物处理企业。这些年,企业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将过去高温焚烧工艺改进为蒸煮消毒工艺,减少了污染排放。近年来,企业又准备在工厂内上一套全自动生产线,进一步减少企业工作人员与医疗废弃物的接触。

此次疫情是对全市医疗废弃物处理能力的一次考验。胡万富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应对更大疫情能力,做到有备无患,我市正在澧县建设一家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预计今年可实现投产。投产后,该中心将主要处理澧水流域的医疗废弃物,与常德市安邦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形成“沅澧呼应”。确保在一方设备故障或检修时,另一方能应急处理全市医疗废弃物。

医疗废水

紧盯市一医院、市二医院,每天处理2000吨

与固体医疗废弃物不同,医疗废水的处理,主要依靠定点救治医院和发热门诊自己的医疗废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全市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指导与监管。

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疫情期间,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大了现场抽检力度。

疫情期间,市一医院是全市医疗废水处理量最大的医院,日均医疗废水处理量达到1200吨。“针对疫情,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了排放在线监管与现场检查,我们根据每天的水量,加大了用药量。”医院污水处理站班长胡忠颖说,过去,活性氧消毒粉每天用量在6至7克,现在基本翻倍。

为了加强医疗废水的监控,市一医院还增加了医疗废水抽样的检测频次。胡忠颖介绍,医疗废水处理设备不能自动检测废水的余氧含量,他们必须打水进行抽样检测。2月初,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医院基本保障每天进行2次抽样检测。

1月27日,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统一部署,全市所有按新冠肺炎诊疗规范收治和留院观察的病人,一律转到市二医院进行集中收治。一时间,市二医院的医疗废水排放量突然增加,日均处理量达到300吨。

市二医院进行集中收治病患的前一天,市生态环境局原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刘仕稳就赶赴市二医院,对医疗废水处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当时,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很多工作人员都在家隔离,检查人员十分短缺。刘仕稳带头冲在一线,重点对市城区定点救治医院进行督导检查,仅市二医院,就跑了近20次。同时,刘仕稳还要负责与省生态环境厅、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接和各项数据的上报。疫情期间,“白加黑”“5+2”成为了刘仕稳工作的常态。

“定点救治医院的医疗废水经过自己处理后,会经过城市管网再次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有些发热门诊没有接通城市管网,医疗废水经过自建的污染治理设备处理。”刘仕稳说,这些乡镇发热门诊的检查任务更重,标准更高。

林晖是鼎城区分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每天,他都开车带着一名检测人员,在全区的发热门诊跑。“我们主要检测排放医疗废水中的余氯量和粪大肠菌群数。”林晖说,除了查看发热门诊自身监测数据外,每到一处,他都会现场取水抽查,确保排放达标。打开林晖的手机,可以看到,每天下午3时,他都会准时将检查情况准确无误地上报给市生态环境局。

疫情期间,全市平均每天处理医疗废水2000吨左右,顶峰时期达到2896吨。对10家定点救治医院、34家发热门诊,市生态环境部门平均每天抽查20家左右,并定期开展监察、监测联合行动,确保检查数据真实、准确。

据统计,截至3月27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191人次,检查定点收治医院、发热门诊等医疗单位1233家次,保障了我市医疗废水排放的安全。

民用口罩

363个点、48小时一次,收集比处理难

1月29日,全省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废水及特殊垃圾管理的紧急通知》。接到通知后,我市迅速反应,市生态环境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将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口罩作为特殊有毒有害垃圾,参照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置。

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在卸货口,工作人员将医疗垃圾运往处理车间。(汤青春摄)

当时,全市确定了363个城乡居民定点废弃口罩收集点,要求由乡镇(街道)环卫工人先将废弃口罩集中放在收集点,然后依托常德市安邦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的运输收集体系,进行集中处理。

“按要求,定点救治医院、发热门诊要24小时去一次,城乡居民定点废弃口罩收集点要48小时去一次。”王仁林告诉记者,运输收集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负荷”能力。

10辆车不够,王仁林紧急从自己另一家企业调用了10辆专业冷链运输车,解了燃眉之急。

刚宣布复工,王仁林又收到了辞职申请。3位跑了十多年车的老师傅因为家人劝说,都不敢复工。一时间,本就捉襟见肘的跑车队伍,这下彻底没人了。见状,企业分管生产的厂长王仁森向当地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山镇桃树岗村求助。在本村车队队长姚运国和村委会的多方协调下,一支50人的车队队伍很快组建了起来。

两人一车,一个驾驶员,一个装卸工。疫情期间,姚运国与搭档同住一个房间。每天早上3时起床,半个小时准备工作后,3时30分准时发车。姚运国在企业跑了10年车,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负责汉寿这条线,每天中午12时左右就能完成任务。回到工厂吃完午饭,姚运国又马上发车,帮其他车队队员完成跑线任务。“市城区的几家定点救治医院要求更高。”姚运国说,市一医院、市二医院,每天每家医院要跑3次。

车队最辛苦的是负责跑石门线的姚富民。每天天不亮就出去了,要到吃晚饭时才能回到厂里。“石门有6个点,其中又有发热门诊,必须每天去。”姚富民告诉记者,看到医疗垃圾车进村,村民们都很不欢迎,有时候遇到封路,他又要绕几个小时的路。

疫情期间,任务重,车队执行“人停、车不停”的工作原则。“像姚富民这样的队员,不可能连续作战,必须安排人员倒班。”作为车队队长,姚运国还要负责每天线路人员的调配安排。他直言,压力很大。

“大部分车队队员的家就在附近,从正月初三开始,大家有2个多月没回过家了。”王仁森坦言,他能够理解,车队队员们几过家门而不入的心情。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王仁森只能做好后勤保障,在保证防疫物资的基础上,每天尽可能地提高工厂的伙食水平。

2个多月来,这支默默无闻的车队共收集、处理了近5000公斤民用口罩,确保了全市人民生活环境安全。如今,随着疫情的缓解,车队又把工作重心放在隔离所上。据统计,当前,全市14家隔离所每天要产生1.6吨医疗废弃物。

疫情期间,常德的医疗废弃物都去哪儿了?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