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詹啟敏院士

4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接受《光明日報》特邀,發表署名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為我國未來的醫學發展建言獻策。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當前,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持續向好,但全球疫情正處於大流行階段,世界各國積極加強交流合作,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取得抗疫的最後勝利。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治理體系、公共應急體系、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等都是嚴峻的考驗。各級政府部門、各個相關行業乃至每一個人都要進行深層次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是社會成熟和前行的重要過程,也是醫學人特有的職業精神。醫學為社會大眾提供健康支撐,醫學教育培養服務大眾健康的守護人。因此,我們的思考要將醫學和醫學教育放在社會宏觀層面和醫學微觀的專業層面進行,如此才能有助於對醫學和醫學教育全面、客觀地評價和認識,才能正視不足,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20年3月23日,北京大學醫療隊“90後”黨員代表神靜在武漢通過視頻連線分享一線抗疫感受。新華社發。

思考1:醫務人員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大醫精誠”的理念。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數萬名醫務工作者聞召而動,勇往直前,成為“最美逆行者”,用血汗和生命展示了當代醫學人的精神風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我國醫務工作者已經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當屬新時代最可愛最可敬的人。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醫務人員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是守衛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衛士,應提倡全社會尊醫重衛、崇尚醫療健康行業,形成共建健康中國的良好氛圍。這將為營造和諧醫患關係、改善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和提高醫學教育質量提供重要契機。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1月26日(正月初二),北大醫學三家綜合性附屬醫院共派出60人,作為首批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

思考2:積極落實醫學改革發展政策

我國醫學教育改革仍在路上。2011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旨在解決基層看病難問題,為民眾提供健康守門人;2017年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旨在推進醫學教育發展,加強醫教協同。但在具體實踐中,醫教協同機制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基層社區衛生在很多地區發展不盡如人意。與此同時很多大醫院仍在拓展,導致優勢資源中心化。因此,需要尊重醫學發展規律,堅定醫學改革發展理念,從制度和資源上保障醫學及醫學教育發展,並督導各項國家政策的落實和執行。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7年9月19日,北京大學召開“深化醫教協同 推進北大醫學教育改革研討會”。

思考3:醫學教育要融入大健康理念

今天,健康已經成為公眾重大需求。大健康包含了身體、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全方位整合發展理念。大健康不僅關注生病的人群,還關注健康、亞健康、有高危因素和出現早期症狀的人群;不僅關注疾病診斷治療,也關注疾病預防、疾病康復,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健康問題。現代醫學教育要求將這種大健康理念和內涵整合到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讓醫學生和青年醫生在成長中能主動關注全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形成以人為中心的醫學理念。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9年3月29日,詹啟敏在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揭牌儀式暨全國醫學人文教育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思考4:醫學教育要倡導交叉融合發展

醫學發展需要有相對獨立性,需要有完整體系,但要處理好封閉和開放、獨立和交叉的關係。我國醫學院校內的學院設置封閉性強,學院之間(臨床、口腔、基礎、公衛、藥學等)和學科之間(解剖、組胚、生理、生化、藥理等)邊界明顯,學科之間互動和交叉不足,不利於醫學教育發展。應打破學科壁壘,倡導交叉融合,建立跨學院、跨學科、基礎和臨床結合、整合式的教育體系,改變目前單一的醫學教育模式。加強基礎和臨床師資的雙聘,建立整合性和跨學科師資隊伍。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X”發展戰略。

思考5:深化醫學課程體系改革

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決定教育結果。我們要面向大健康發展需求,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推進從以傳統學科(解剖、組胚、生理、生化等)為中心,到以器官系統與臨床問題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改革;推動從“治療為主”向“生命健康全週期預防、治療、康養”轉變的課程體系改革;推進醫工、醫理、醫信結合和醫學人文融通發展的課程體系改革。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8年5月16日,北京大學召開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發展論壇暨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成立大會。

思考6:醫學教育強調以規培質量為核心和標準

逐步取消臨床醫學碩博士招生統考和學位論文制度,將規培與學位並軌,實現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後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後授予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熱愛科學研究的臨床醫生,可攻讀科學博士學位,成為醫師科學家。要以保證規培質量作為提高醫學人才質量的關鍵環節,對院校本科教育提出高要求,保證新入職醫生的臨床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以規培崗位量約束院校教育招生與培養規模的人才供需平衡機制。以規培和專培作為職業醫生的門檻,開展醫生由單位人過渡為行業人或社會人的改革試點。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9年5月16日,全國高等院校醫學教育研究聯盟成立。

思考7:加快推進醫學教育均質化和精英化

逐步取消過渡性的“3+2”培養模式,全面實現以“5+3”為主的培養體系,醫學院校全面實施一本招生,實現醫學生均質化培養。積極論證研討臨床醫學八年制人才培養標準,增加通識教育,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探索從綜合性大學非醫學類專業(生命科學、理學、工學、人文社會科學)中招收優秀學生就讀臨床醫學博士,培養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北京大學的臨床醫學教學體系。

思考8:醫學教育要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醫學發展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學科交叉。無論是抗生素、疫苗抗體、靶向藥物的發現,還是核磁、彩超、CT、加速器的臨床應用,都是創新和交叉的結果。前沿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動了醫學的跨越發展。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創新意識、研究興趣及轉化的思維,開展以臨床問題、公共衛生問題、藥學問題為牽引的創新研究。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9年7月10日,詹啟敏參加第三屆北京大學“臨床醫學+X”論壇。

考9:構建新型公共衛生人才和短缺人才培養體系

國際上提出了“Public Health 3.0”模式、實現整體健康的“One Health”理念。我們要積極構建覆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全鏈條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啟動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認證,推進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培養,開展應急防疫專業人才培養和雙學位教育。加強醫療體系和疾控體系的建制性交流,加強對地方政府領導和衛生健康部門負責人進行疾病防控和應急防疫的教育培訓。積極推進全科醫學、兒科、精神心理、康復等學科人才培養,優化短缺學科的人才政策,提高崗位吸引力與職業認同。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派出師生志願者支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疫情數據分析

思考10:醫學教育要強化醫學人文和立德樹人

醫者有兩隻翅膀,一是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二是厚重的人文情懷。醫學人文是當代醫學教育的重點內容,要將人文素養和醫德教育貫穿於整個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針對醫學工作很強的社會性,醫學生需要學習社會學、藝術學、經濟學、衛生學和法學,學習醫學發展史和醫學倫理學,知悉基因治療、基因編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倫理邊界和法律法規。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揭牌儀式暨“全國醫學人文教育”論壇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隆重舉辦。

詹啟敏: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2019年6月6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北大醫學立德樹人舉措和思政工作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