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了到底该不该打,有的家长支持,也有家长反对,你觉得呢?为什么?

老马爱生活


这位妈妈,你好!

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矛盾!

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这么绝对。您得看是什么情况下。

比如,孩子在三岁,好奇心很重,你跟她说了很多次,她还是把您的花盆打碎了。这种,就不应该打。因为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不同。她不会考虑:这是钱买的,坏了,需要再花钱。她只会去跟着好奇心去做事。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比如小学,初中阶段。也应该先从大人方面入手。在愤怒前,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孩子犯错的原因是什么?跟大人平时的示范行为,有没有关系?

2. 大人如果采取一定的办法,能不能提前避免这种错误行为发生?

然后,再去判定,该不该打!

另外,打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只能换来短暂的敬畏,换不来理解这种错误的本质。你只能算是在他小的时候,暂时掌控了他。等他长大,去外地工作,就像恶魔出笼,到时候,一切都会不由你掌控。那个时候,你会比现在着急百倍!

所以,请讲求方法。多看看一些教育类的书,如果您不爱看书。在玩手机的时候,多看看教育类的视频,虽然里面不乏洗脑课,但会让你对你目前的困惑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


此评论已被推荐


教育家陶行知说:“体罚并不能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将他推向黑暗的深渊。”可见,“打骂教育”不仅无法教育好孩子,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孩子犯错,父母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想着怎样去体罚孩子。

《三字经》里讲:“养不教,父之过”,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其本质是父母没有教好。这时候,你打孩子只能说明你在教育方面的失败,自己没有教好孩子,最后反而拿孩子出气。

另一方面,孩子被打,表面上他们虽然屈从于父母的威严,不敢反抗,其实他们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屈辱的。这种恶劣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解,会堆积在孩子的心里,侵蚀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1.让孩子脾气变得暴躁

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他们的脾气慢慢也会变得暴躁。遇事比较冲动易怒,很难进行冷静的思考。当他们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也会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而不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想见,这种处事方式,会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

2. 会使孩子变得胆小、自卑

孩子犯错,只会用打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家长,一般都是缺乏同理心,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他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屈服。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软弱自卑。因为害怕犯错受责罚,他们做事总是中规中矩,不敢去创新,这样的孩子却实变成了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是以后也很难成就大事。

3. 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最依赖的人。如果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会让孩子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因为连最信任的人都会伤害他们,那他们怎么能够去相信别人呢?长大以后,他们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也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好意。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说:“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会给他造成心理缺陷,所以我们必须一直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

所以,孩子犯错用打的方式来教育肯定是不对的。那么是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呢?也不是,在打和放纵之间,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提倡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积极的改变。

二、怎样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1.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正面管教以尊重与合作为前提,对孩子既有爱的鼓励,又有必要的约束,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孩子的性格朝着一种积极的方向发展。

2. 着眼于孩子长远的发展

正面管教以和善与坚定并行为理念,着眼于孩子未来所需的技能和品质。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启发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3. 让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正面管教不羞辱孩子,不践踏孩子的尊严,而是用温和友善的方式,先跟孩子建立起一种连接。让孩子不惧怕犯错,并且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出正确的调整。孩子不仅在一次次犯错、纠错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他们的内心也因此获得了价值感和归属感。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所以父母想让孩子成才,须得耐心培养,善加引导,多给孩子的心灵灌注阳光雨露,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打骂的方法如同狂风暴雨,只会给孩子带来摧残和伤害!


锦鱼妈妈育儿


谁敢保证自己从来不犯错?身为家长的你敢保证吗?

如果你敢,那我干肯定的说你一定在撒谎;人生处事,孰能无过?

如果你不敢,身为家长的你犯错时你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呢?像打孩子一样打自己吗?

别逗了,就算你这样说,我信了!你自己相信吗?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孩子犯错就一定要打他呢?

纵观孩子成长经历过程所犯的错误,我简单的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业方面所犯的错误;另一类是道德伦理及个人品行方面所犯的错误。

对于学业方面所犯的错误;比如说:语数外等各科试题经常做错,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错误我觉得身为家长的你没必要去打孩子。

你要知道,人生的每一次犯错;就为往后时光的“对”多了一分机会。身为家长的你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他犯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粗心大意,还是压根就不了解,或者说是曾经学习过之后忘了等原因;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处理呢?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又该怎么办?这才是身为家长的你该正确处理孩子犯错时的情况。

对于道德伦理及个人品行方面错误,比如说:不尊老爱幼;辱骂长辈;撒谎等方面的问题就属于大问题了。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如果孩子在这方面犯错了;长辈因此而产生过激的行为,揍了孩子一顿,那我觉得还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我觉得,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犯错从而导致其一错再错。你觉得呢?


笑对错误,收获学识;掌控方法,勇闯未来。我是龙枭,爱看书,爱学习,爱生活;也爱和你一起去处理在学习生涯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龙枭学习社


1.三岁以下的宝宝不能打

三岁以下的宝宝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用手打,万一打伤了宝宝哪个部位那爸妈不后悔死吗?并且三岁以下的宝宝是没有记忆力的,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即使用手打他,他也记不住也是不会吸取教训的。所以在宝宝三岁之前爸爸妈妈只要和和气气地跟宝宝讲道理,清楚地告诉他哪里做错了,让他理解以后改正就好,千万不要动手哦。

2.如果是错在父母不能打

有的父母就是死要面子,明明是他的不对才导致宝宝没做好的,他非但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还要把责任都推给宝宝,宝宝如果跟他顶嘴,他就会不留情面地动手,其实这样的家长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该怎么教育宝宝了,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宝宝的身体不仅受不了,说不定身心都会受到不小的伤害呢。所以平时爸爸妈妈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最后再去考虑宝宝的事情。

3.自私、明知故犯的宝宝该打

宝宝虽然有很多时候不能打,但如果爸妈批评宝宝一次两次宝宝还不知道悔改的话,爸爸妈妈可以动手给宝宝一个教训,并且自私的宝宝也是需要管教的,爸爸妈妈面对自私、明知故犯的宝宝一定不要心软,该动手的时候一定要让宝宝长记性,不能任由他的性子胡乱地来。


每日短听


现在越多越多的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难管了。面对孩子的顶嘴、厌学、叛逆等问题,家长们都感到无从下手。不惩罚吧,怕孩子会变本加厉;惩罚呢,又担心孩子做出更极端的事来。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逢开学,父母们把我们带到学校,交了学费后,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他要是不听话,你就给我打。”而一旦犯事,老师们也确实不会手下留情,什么打手心啊、蹲马步啊,我相信都是很多成年人年少时的回忆。但现在,别说老师不敢打孩子,家长们连说都不敢说了。

今年4月,上海。一个17岁的少年因为在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妈妈在车上和孩子争吵,车子行驶到一桥上时,少年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护栏,纵身一跃跳下了桥,只剩下妈妈在桥上撕心裂肺的哭喊。

面对这么“刚烈”的孩子和不可控的局面,为人父母的,还敢打骂孩子吗?大家都在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我们更该问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怎么了?”

家庭教育,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崇尚棍棒教育,认为“棍棒下出好人,我当年就是这样长大的”,有人反对打骂,提倡温柔育儿。父母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两者好像都有理。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Ø 斗勇:就是树立威信,在惩戒中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哥哥非常调皮,不是弄坏别人的庄稼,就是赶跑人家的鸡鸭。只要有人给他父母告状,他爸那根小手指粗的藤条就一定会打得他满院子跑。后来,只要他爸拿出小藤条,他立马下跪,表示再也不敢了。

这就是威信: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更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撒泼打滚、辱骂父母......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没有树立威信,让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

孩子都不怕你,又怎么会尊敬你。而这个怕,就是幼时必要的惩戒。

现在有些家庭太过溺爱,在家里不舍得对孩子说重话,生怕吓着孩子。在学校,孩子犯错被老师批评了、罚站了,家长还急匆匆地跑去学校“要说法”。学校可能会因为息事宁人给你一个说法,但你纵容下长大的“小霸王”,却会在成年后,被社会狠狠地教育。

所以孩子小时候犯错,我主张是该打就得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打,变成家长没有目的的发泄。

首先,父母得让让孩子清楚,做事的边界在哪里,一旦越过边界就得受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了。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动手时,还得避开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头面部、腹部等,注意下手的轻重。

所以,不管是用武力让孩子有敬畏之心,还是给孩子立规矩,都要越早越好。

此时孩子小,适应快,也不会记仇。管教孩子要从小循序渐进,惩戒和规则都不能动摇,孩子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后,遇事就不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如果反过来,小时候对孩子溺爱,等到孩子大了,父母看到其他孩子的乖巧懂事后,突然变得严苛起来,孩子就会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斗智: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和沟通的方式,说话要点到即止。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不能是靠“打”和“立规矩”能教育好的了。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不要说打,如果说多了重话,孩子要么和你对抗,要么离家出家,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傻事来。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越烦父母唠叨,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家长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孩子更能容易接受。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二了,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对美有了更实质性的追求。有一天,她无意间看到女儿的书包里有一支口红。作为妈妈的她很震惊,脑海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的联想:她哪里来的钱买口红?她每天都回家的,什么时候会用口红?她这么爱美,是不是早恋了?一连串的问题迫使她想急切地抓住女儿问个明白,但又怕影响了母女关系。深思熟虑后,她换了一种方式来了解这个事情。

首先,她夸孩子懂得爱美了,说明小姑娘长大了。接着又说,自己当年也曾有过爱美爱打扮的经历,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就敞开了心扉,和妈妈聊开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换个处理的方法,收效会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但也想突显自我价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处的。

和孩子一起出国旅游时,让孩子充当你的临时翻译官;让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帮助做做家务等,都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做成长型父母。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家长和孩子都会受益一生。


Linda家庭育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是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粗暴的打骂孩时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想起 前不久班里学生发生的的一件事:那天,我刚到办公室,邻班的一位学生向我告状说:“您班的三位同学把我的自行车推到厕所里,并且撒尿在了车子上面。”我听了以后,很气愤,感到学生的思想太差劲了,就把三孩子为家长请到了学校。

       三位家长来到后,其中两位家长先询问自己的孩子,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狠狠地把孩子批评了一顿。另外一位家长来到办公室二话没说,就抓起板凳要打孩子,并让孩子给我跪下认错,我当时非常吃惊:家长怎么这样暴躁?我及时拉住了这位家长,让他不要太激动,问清事情的原因再说。当家长抱怨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如何辛苦的挣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对得起我吗?这时孩子大发脾气,对着他的家长喊:“你还说我呢,你平时是怎么做的呢?就知道每天做生意,平时管过我吗?从来没有给我默写过单词和词语,从来没有给我检查过作业,签过字,考不好了,就知道吵我,骂我,甚至暴打我一顿。”说完,孩子委屈的哭了,我看到家长的眼眶也红了。

     听了家长和孩子的一番对话,我有点心痛,终于理解孩子变成这样的直接原因了,同时,也理解了孩子想的是什么?我先让孩子孩子回教室,把三位家长留下,我想和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沟通、交流一下,我告诉家长:孩子不是不懂事,不是不听话,孩子希望父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他,想父母多关心、爱护她。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检查作业,听写词语,签字,哪怕学习不好,他也能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

       如果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可以利用便条,用文字来表达关切。要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关心他,爱他,从而使孩子产生做事的积极性。如果父母对孩子努力做的事不闻不问,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而放弃手中的事。陪伴孩子不在于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间的多少,而在于沟通质量的好坏。

      需要家长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有说话的欲望时,请家长做到会倾听。父母切记亲子沟通“开门”就直接戳孩子的痛处,哪壶不开提哪壶,长此以往孩子就懒得理你了。

    家长连说:“老师,谢谢您!我知道以后该怎样做了,首先我先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再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做。”

   希望家长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甜甜的梦想


大家好,我是阜阳乡村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犯错,感觉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建议打!说服教育更有意义。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是个人都会犯错误的,只不过小孩子犯错的几率可能更大一点,但是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还小什么都不懂。不懂人情世故,所以总是想要去尝试,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很多犯错的地方,但是是值得被原谅的,那么孩子做错事该不该打?

孩子做错事该不该打?

1、不可以打,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种孩子往往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

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1、及时纠正,不要翻旧账。孩子在犯错的时候立马纠正效果是最好的,孩子会立刻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对。引导和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知道错了,而很多家长只有批评。

2、及时给与奖励,这点上可能很多家长做的并不够,孩子做错事得到批评是正常的,可好像得到奖励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及时的给予正确行为奖励,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体罚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不常见了,因为现在都是教育,开导,现在的人们都是有知识的人不喜欢体罚。但是还是有的家庭,被孩子气的没有办法的时候,跟孩子动手,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孩子来说勇于尝试是好的,要是打骂孩子,只会让他们变得胆小。


阜阳乡村老师


虽然打孩子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有时候可以解决一些原则性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惹得家长们怒发冲冠,相比较那些言语比较匮乏的家长就采取了打孩子这一无奈之举。但即使这样,也要分情况而论。

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错误,家长切忌不要打孩子,如果孩子一在学习上犯错,就一味的打孩子,那只会造成孩子的抵触,甚至厌学,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如果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还是避免和孩子的正面交流,以免自己的怒气值飙升,控制不住打孩子。或者换人来说,总之为了不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家长们还是要做出牺牲的。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指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生活技能与习惯的学习。

除了学习上的错误,孩子生活中也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一些原则性错误。比如破坏公物,偷盗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必要时可以给与一定的敲打,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这是错的,并教导孩子如何去善后,比如道歉,写检查等。

所以打孩子可以,也要分情况,当然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暴力。


肖影学长


家长适当的体罚,还是可行的,但要有度,我挺提倡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学霸,所以学校也不应该总把学习成绩高低作为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标准。


瞎家雀


我的观点是,不该打的时候就不要打;该打的时候也不能心软,有时候家长的威严和权利还是要拿出来用一用的,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别真的伤到孩子,那样就得不偿失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孩子,要严慈相济。

那具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呢?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哪些情况不该打呢?比如说:孩子只是犯了一些小错,不涉及任何原则问题,就没必要去动这个手了。我们只要抓住问题所在,耐心地对其有针对性的分析指正,孩子能知错就改就行了。

而哪些情况就该家法伺候呢?比如说:孩子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而且是第一次犯,在你跟他心平气和地沟通和交流,分析利弊过后,他还是不愿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家法伺候,动用武力了,目的就是一定要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让他长记性,非改不可。一定要让他知道,他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犯的,而且,父母已经给他改过的机会,他却依然不愿意认错,理所应当就该接受惩罚,还不能有任何怨言。否则他还会有下次,后患无穷。今日你若不打他,来日他就敢打你,早晚让你明白心慈手软的下场。

最后我想说,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玻璃心,脆弱的狠,动不动就哭。其实我认为,是他们犯了错,为了逃避惩罚就哭天喊地。更甚者,还有些孩子因为犯错受到批评,为了“治”父母,走极端,甚至做出伤害家人的举动。现在有多少“孩子因为小事打骂父母”的新闻,其实他们是把这一招当做对抗父母的武器了。这些孩子就不能惯着,该打的时候就得打,不然他还不得上天。

最后的最后,值得提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孩子的行为就更加可怕了,看似没有伤害父母,其实伤害自己何尝不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呢?他们因为居然会做出自残甚至自杀的举动,真的是让人为之震惊。为了惩罚父母对他们的批评,他们居然做出如此让人痛心的举动。这种孩子,其实就是父母平时给惯的了,舍不得骂舍不得打,偶尔批评他一次,他就接受不了,给你闹自杀。所以说,孩子平时不能惯着,该打的时候一定得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