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令人感动的,有深度的书(求推荐)?

Linfeel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最近刚刚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忍不住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 第- -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女二号主人公唐琳跟男一号罗素关于儿童教育观的一 .段对话, 当时猛然听到,觉得有点绕,但很有哲理:不久在街头的书店突然发现居然这是一-本书, 简单地看了崔卫平、梁文道和刘苏里的推荐,就迅即收入囊中,当晚启开序言,立觉甘之如馆。但实话实说,因为是哲学教授写的书,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放松,甚至有很多生涩的部分需要你时刻把全部的意念都集中起来才能理解一二二,但读罢之后觉得书香甚浓,余音绕梁,里面很多金句值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拿出来重新回味。

周濂是一-位年轻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也是当今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顺便八卦一下,人也真的很靓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一个装睡的人》 这本书精选了周濂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和部分学术文章,纪录的是他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我们生活在- -个乌 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每个人作为个体,在各个层面面临压力,产生纠结,体验痛楚。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心灵鸡汤来教我们如何不纠结如何跟随大流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其实,就是让我们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闭上眼睛装睡。周濂作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学者,采用了”一个飞翔的姿态来写作,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 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在周濂的拥趸中,我可能要算作最不懂哲学的一一个, 但阅读就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背景,只要有一块海绵的心态,无论如何还是能吸到一些水的。

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清算智识上的无明,更重要的是克服意志上的软弱。你当然可以选择向古人今人熟人亲人陌生人求助,但是归根结底,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就像本书的同名文章结尾处所说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谢若林也好,余则成、顾小梦也罢,人这一生,迟早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或者上帝,或者组织,或者爱人、诗歌、金钱,以及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主义……问题在于,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经过百转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挣扎?在交付之后,在那个更高的存在者的阴影下面,你能否还保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怀疑和反思?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交付之后便意志坚定的把它当作福音传递他人,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蒙昧,哪怕它以信仰的面目呈现。

了解真相或许是重要的,但了解了“又怎样”?既然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注定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还不如在一块红布下安心过火,如果慧根足够,没准还能在“红尘白浪两茫茫”的自我慰藉中过上幸福人生。

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不愤恨,他们安天知命,可以通过精神性的诉求来安慰人生的不公。相比之下,仇富者的愤恨情绪尽管有正当的成分,但因为纠结了太多的怨气和嫉妒,所以最终将吞噬每一个体的灵魂。

某日他因故缺课,一周后当他进入教室时,老师递给他一页纸,说:“你上周没有来,这是给你留的课程讲义。”这孩子说,研究生这一年里,这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无名氏”。

在《新闻会客厅》中,美女主持人李小萌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调整节假日只是出于保护文化传统的话,这个角度是不是单了一点儿?”这个问题不由得让我想起至尊宝和紫霞的一番对话。紫霞探视着问至尊宝:如果这段姻缘是上天安排的,该怎么办呢?至尊宝答:那——你就告诉他这是上天安排了这么一段姻缘呀。紫霞接着问:他不喜欢我怎么办?他有老婆怎么办?至尊宝:你管他那么多,上天安排的最大嘛!紫霞:真的?至尊宝:上天安排的,还不够你臭屁的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问道:如果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更幸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和一种文化,一座城市,一个人,一条狗,一本书,一首曲子……建立起关系,需要独特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因缘性。正是这种无法被量化和还原的特殊记忆让我们称其为我们,让我们了解那种只有我们才了解的好。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这样的字句很扎实,就像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它通向远方,但绝不虚无和缥缈。

张国荣一直想知道自己想要打听的人在哪里,只不过知道了又怎么样呢?找人是件很郁闷的事情,你不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很郁闷,你知道那个人在哪里依然很郁闷。

不找能如何,找到又如何?





呱唧呱唧痘


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对自己触动最大。于娟取得了高学历的证书接受过高等学府的教育,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以完美体验,个人素质高自律性强,通过自身努力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取得都付出了巨大心血,这份实力这份执着在现实社会中不仅仅是让人赞扬更多的是种敬仰。有爱情的美好有家庭的和睦,有父母的疼爱有儿子的牵挂,人生的幸福才刚刚起步,但疾病还是来的这样绝情这样残忍。手捧此书看一段、停一会儿、想一会儿,作者有太多的留恋、太多的悔恨、太多的醒悟,以生命倒计时的冷静思索着也奉劝着,回忆着也交待着,读一读刺心穿肺,想一想抽筋割肉,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生活的?什么是生命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生命?好好的照顾好自己健康的生存才是唯一!




张贺安


【千鹤分享】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排列第一位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无论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仍然是你。

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你好,很高兴能够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想给你的推荐是《此生未完成》这一本书,我曾计划在2020年要看50本书,这城市我的第一本,那时是我写了一篇长达两三千的感悟,在这里我也想简单的说一下,为啥我一定要把它推荐给你?

它的作者是于娟,讲述的故事是30岁的得了乳腺癌的故事他,在她这个年纪,事业刚刚起步,儿子才刚刚出生不久,家庭也才幸福美满没多久,但是灾难却降临在了她的身上。

得了病的她日渐消瘦,她的老公光头对他不离不弃,对他照顾无微不至,你说他害怕吗?那是当然,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慌,你我都会,更何况她。

事业刚起步,没有多久,上有父母本该孝敬的,让父母过上幸福好日子,下有儿子刚出生不久,但是她却被病魔缠身,但是老公光头特别有爱,不抛弃,不放弃,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

即使是这样,但他还是乐观的面对,在生病的一年当中,他写下了这本书,记下了生命中的种种,在这本书中,你不难发现,其实作者是一个特别逗,特别有趣,特别乐观的人,面对死亡,他选择了接受,然后去处理,这也是很多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吧!

所以我推荐你去看一下这本书,希望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没有遗憾。

我是千鹤,记录和分享是生活所爱,学习是我终身的事业,人生漫漫,希望和你结伴而行,关注我吧,我们一起向前。


千鹤姑娘要努力


1.《棋王.樹王.孩子王》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阿城的代表作。阿城的三個中篇故事:棋王,樹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禀性善良的人,关爱人群,永远是社会的瑰宝。其中阿城的处女作,也是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阿城描写人物时有画面感,他用的词和句很明显带着传奇小说和话本小说的味道。读其文字,很容易被感动。故事没有什么波澜,最终也未有曲折离奇的感情纠葛,但每每读到有些段落,总容易鼻头一酸,泪涌上来。

2.《第九个寡妇》

40至80年代流传在中原农村的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书中愚昧朴拙的女主人公葡萄始终恪守其最朴素的准则,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而判死刑的公爹匿于红薯窖几十年。在这漫长岁月中她与公爹构成同谋来做一场游戏,共同与历史的残酷性进行较量——究竟是谁的生命更长久。情节发展到最后,这场游戏卷入了整个村子的居民,大家似乎一起来掩护这个老人的存在,以民间的集体力量来参加这场大较量。小说里的民间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藏污纳垢特性首先体现在弥漫于民间的邪恶的文化心理,譬如嫉妒、冷漠、仇恨、疯狂,但是在政治权力的无尽无止的折腾下,一切杂质都被过滤和筛去,民间被翻腾的结果是将自身所蕴藏的纯粹的一面保留下来和光大开去。

3.《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出版。在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 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乌合之众的盲从,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来。读过这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我。

4.《少有人走的路》

斯科特·派克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治俞了成千上万个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下《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书籍诚实而客观,有较多的案例支撑。其实大多数人除了应付考试或者消磨时光的原因之外,都是因为有了困惑才去看书的,书能解惑。然而,心理学知识却属于另一种知识:没有标准答案的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有无数豁然开朗的瞬间,也会有无数膝盖中枪的体验。

5.《影响力》

《影响力》是西奥迪尼的经典作品,风靡全球三十载,是《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6.《相约星期二》

我之前推书曾经推荐过这本。一个病入膏肓的老教授(莫里·舒瓦茨),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与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周二进行的授课,话题涉及到如何面对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婚姻等诸多方面 。一共十四节课。同名电视电影于1999年12月5日在美国上映。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 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活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某种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这本书对死亡的关注书为了凸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当你迷茫时,也许会帮你想明白生活的意义。(二次推荐!)



拾七先生


我推荐《褚时健传》。

一位做产品的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读过之后,确实受益匪浅。我更喜欢从故事中,发掘有趣的、能给人启迪的转折点。

褚时健,本人经历就够传奇。相比较他出狱之后上山搞农业,因为他“褚橙”名声大噪,我更关注他在成长期的一些特质。

烤酒

褚时健小时候家境清贫,为了补贴家用,他要去家里爷爷留下的酒坊里烤酒。这时候,他就已经显现出了一个“做事的人”的特质。他年纪小,经验少,但他的酒坊出酒率是最高的。无他,用了心思,付出了辛苦。温度对出酒率影响高,他就想尽一切办法,保证酒坊的温度。时间要把握的恰到好处,即使是深夜,他也会准时醒来继续烤酒。

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一定有收获。

糖厂

在糖厂工作时,要扭转亏损的现状。他也是一点点深入调查,抓住事情的本质。这里,我想特别引用一句话“只不过农场属于小作坊操作,糖厂属于规模化,在他看来有本质的不同。”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本质不同”是什么意思。我是做教育的,真是隔行如隔山。我想起《小狗钱钱》里的一句话,“要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有一句资产上亿的大咖说的话,“要赚自己认知范围里的钱”。三句话结合,才知道,及时是看书,每个人能解读出来的内容也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认知,真是任重道远。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不仅仅是人物本身的传奇经历吸引我,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挖掘那些那些普通的但又不寻常的点,读书嘛,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进步。跟着成功的人学习,关注他们在面对命运转折点时,是如何抓住机遇,改变人生的,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小满过大河


李娟的纪实类散文《春牧场》、《冬牧场》,推荐的读书顺序是先看《冬牧场》再看《春牧场》。

李娟其人,被称为阿勒泰的精灵,我觉得这称呼真的很契合她。冬牧场的开篇就很有意思,她的母亲在新疆某小山村到处宣扬她女儿是个作家,而在村民看来,李娟是个每天蓬头垢面满村追鸭子的汉族小姑娘,都不相信。于是李娟决定做一个像样的作家,要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荒野深处,记录牧民的冬季生活。

我看完这书真的很感谢她,因为她的这一举动给我打开了一副瑰丽的画卷。

作者文笔灵动自然但又毫无匠气,生活的艰难跃然纸上,但又带着苦中有乐的幽默感。

冬天的牧场荒芜、寒凉,一眼看到的都是灰色的。而生命就是这灰色大地中的一抹亮光,住的是珍贵的羊粪堆,吃的是刻意放凉的馕,也许每晚都是默默的相对无言,但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坚毅与顽强不可忽略。

而春天的牧场收起了冬日那冷漠的模样,纤细的绿叶慰籍牧民们的心。虽然牧草依然贫瘠,食物依然短缺。但牧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起来,大家能花上几天时间串门玩了,小姑娘也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了。

这两本书中大量的景色和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在随着牧民的脚步转场。文中透露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让人极为触动。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游牧民族是这样生活,从未想过羊粪是如此珍贵,从未想过自然是如此无情又有情。

这两本书我是两年前看的,现在还时不时能想起来书中的情节,真的非常推荐看看,会颠覆你的人生观。


木桢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看的哭的死去活来。

本书为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代表作。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是世界一流作家,本书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作品。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古人微友


读书,只是一种习惯。读什么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人喜欢政治,有人喜欢经济、有人喜欢历史,有人喜欢现代,有人喜欢军事,有人喜欢情感,等等,等等,不要强迫自己读不感兴趣的读物。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都想探个究竟,因此,只要是我没读过的书我都要翻阅一下,如果觉得有味,要么借阅,要么在网上搜索,如果觉得有收藏价值,就买下来珍藏。我特别喜欢文学方面的书籍,但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什么书都买下珍藏。我珍藏的书、报刊杂志等占我卧室的半壁江山,但令我常读常新的书的枕边书不多。我推荐几本供你参考。《资治通鉴》、《增广贤文》;王沪宁的《美国反对美国》、三毛的《背影》、邓康延的《常常感动》、雨虹选编的《小窗心语》、席慕容的《青春无悔》等。


雨后青山907


《艽野尘梦》著者陈渠珍,并熊希龄、沈从文齐名,史称“凤凰三杰”。

所著《艽野尘梦》记于1936年。书记清末民初,著者作为清朝武官进藏的奇险经历。说是小说,实在私家手记,所以不粉不雕,笔触酣畅饱满,淋漓自然,其中不乏阴郁的历史、流曳的景致,以及搏命时刻和旷世情爱,却绝少纪事本末的罗列。

史家看年轮痕迹,吃瓜群众看风物流转,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堪称奇书。



金色燕青1


1.《理想国》

“灵魂是眼睛而善是太阳,二者在追求真理时缺一不可。”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是一个讲述人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于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

3.《社会性动物》

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作者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心理协会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研究、教学和写作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

书中的认知失调概念,非常有用,经常被我拿来实践。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社会情景对人的影响其实是超乎想象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

4.《学会提问》

这本书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它教给我们如何理性地、有逻辑地、批判地,提出、思考、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并不是“批评”、“找茬”、“唱反调”,而是让我们用一种理性的、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

下面我推荐的书单也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