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讓“名優特”湘品飄香世界

精益求精,讓“名優特”湘品飄香世界

南縣小龍蝦產業。

——聚焦省委一號文件系列評論之三

萬業農為基,農安天下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看農業產業化路子邁得穩不穩,走得好不好?

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更是如此。3月27日發佈的省委一號文件釋放了明確信號——堅持走特色鮮明的精細農業之路。具體來講,就是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一縣一特”形成“一特一片”,統籌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村創業園,帶動形成鄉村產業興旺新格局。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提出“精細農業”的理念。早在2016年,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就明確提出,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大而不強、雜而不亮、多而不優”的產業困局找準了突破口。之後每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均強調“精細農業”理念並加以完善。

經過近5年的深耕細作,三湘農業在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方面打開了局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湘”字號農產品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據有關部門測算,2019年全省畜禽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3250億元,糧食、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2950億元、1860億元,水果、水產、茶葉、中藥材、南竹、油茶、油菜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來勢很好。

毫無疑問,縱向看,湖南農業在“精細農業”理念指導下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橫向比,湖南農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小龍蝦、大閘蟹等聲名漸起,但離全國性“網紅”品牌還有距離。同樣是小龍蝦,南縣的“身價”就比不過湖北潛江的小龍蝦。產業鏈融合水平偏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不小,但加工業利潤總額還不到河南的三分之一。

需求不斷升級,供給應與時俱進。近幾年,湖南農業摸準了“精細化”發展的路子,接下來關鍵是做深做好“實”字文章,讓農業增效,讓農民增收,推動湖南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

精益求精,政策落“實”才會開花。“精細農業”不是偏方,而是根據我省具體實際情況提出來的農村產業發展路徑,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半途而廢。要對標對準中央和省委精神,圍繞“精細農業”發展理念,在土地使用、產業佈局、產業鏈完善和培育、品牌塑造、市場拓展、人才保障等方面出臺系列政策和舉措,並實打實推進、實打實落地。要持之以恆,一錘接著一錘打,一棒接著一棒敲。安化黑茶、靖州楊梅、南縣蝦稻米、沅江蘆筍、華容芥菜、炎陵黃桃等在這方面嚐到了甜頭。

精益求精,工作抓“實”才會生效。農業項目投資大、回報週期長,只有久久為功,很難立竿見影。要想真正走出一條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關鍵看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企業家的定力、耐力、智力和行動力。為了將“精細農業”理念落到實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層面部署了系列重點工作,開啟了一攬子行動。其中包括:三個“百千萬”工程;推進質量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特色強農、品牌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等“六大行動”;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實施”三品“(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提升行動等。這些工作需要一一落實落細。

精益求精,創新務“實”才會結果。每一個地方的農產品特色不同,發展水平不同,需要有創新思維、品牌思維、營銷思維,才能挖掘出特色、培育出優品,做出名氣。重點是要在“項目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品牌走,品牌跟著市場走”的要求和思路指引下,以創新的思路和務實的精神做實做好“創新+”文章,讓科技、創新、人才、營銷等為精細農業和湘品賦能。近年來不少湘字號農產品因創新而出彩。大塊頭的安化黑茶瘦身為“小圓餅、小片狀”後深受消費者歡迎;換件新裝的水府廟火焙魚、隆回金銀花等得到市場寵愛;同樣是“大米”家族,南縣稻蝦米的身價便甩出普通大米一條街。從商品消費轉向品牌和品質消費的當下,在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既要深耕細作,又要學會吹拉彈唱,藉助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湘品出湘、湘品出境等活動,全媒體全方位推介,讓湖南人愛上湖南味道,讓更多“名優特”湘品香飄世界。

春滿三湘,萬象“耕”新。隨著貧困的逐漸擺脫,特別是全面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產業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只有持續用力、持續創新、持續賦能,苦幹實幹,“精細農業”路子才會在三湘大地越走越順,“湘”字號農產品品牌才會百花齊放,三湘農民才會持續增收,湖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才會不斷進階更高層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