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一)起源

"茶馬古道"是一個新鮮而驚豔的詞彙。它是指滇川和康藏進行茶馬交易的通道。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它的正式起源是在唐宋。唐宋時期,朝廷發展"茶馬互市"貿易,用境內產量較為豐腴的優質茶葉去交換邊疆地區肥壯驍勇的馬匹。原來的茶馬古道是滇藏兩省交流時自發產生的,在宋朝以前,茶馬互市的主陣地是西北或北方,北方高原地區的遊牧民族所馴養的馬匹比中原的質量好了很多倍,適合用來作為軍馬和皇室用馬。到了宋朝,國境從原來的塞北、寧夏縮減到了河北南部。所以當時交易的市場已經沒有了,在北方廣闊的地區無法進行茶馬貿易,於是北宋把目光投向了西南。西南指的是康藏,或藏東。那裡也是極高的高原地形,太陽輻射極為豐富,加上諸多河流的上游,水源充足,低緯度更是帶來了豐富的熱量,所以西南的馬匹不輸北方(特殊的多山地形可以鍛鍊馬匹的耐受力)。漸漸地人們的目光盯上了西南,開始有一些自覺行為來發展、擴大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宋朝時期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經開始了大繁榮,隨著經濟重心難移,各大商業市鎮的發展,人民都生活水平也提升了不少。宋朝的經濟是屬於一種小國之內的高活躍度經濟。宋的疆域不大,甚至沒有超過秦朝,但它的經濟活躍區域幾乎是全國全境的。在當時,每一個大一級行政區都有著經濟強州(當時的州河府相當於現在的高於縣一級的區劃,府是路的治所),每一個地區都憑藉著當地獨特的行業促成了經濟短時間快速發展。這個時候茶葉的商品化亟待提高,提高一種作物的商品化就意味著這種作物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一種商品,越來越廣泛地傳播,也越來越具有價值。茶葉的商品化比各種糧食的商品化都要簡單,也都產生的早。拿水稻和小麥來說,中國古代雖然有交易行為,但大多數人的家裡是種糧食的,只要交夠了每年稅款,糧食剩下的都是自己家裡食用,肯定夠但也不會留下太多,就沒有過多地流入市場進行交易了。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茶葉的商品化源於這種作物的生長限制。茶葉的生長條件較為嚴苛,需要充足的水熱條件,同時又有著嚴格的山地丘陵地形的限制。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種茶,但確確實實是每一個地方都喜好飲茶。這樣便促進了茶葉的商品化,它最為一種商品風靡全國,也迅速地傳入世界各地。

(二)三條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形成於明朝。

從唐代開始四川各地的茶葉開始自發流入西部,開始了那個地區的人飲茶的歷史。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唐代開始並沒有形成大規模從四川出發的路線,因為當時唐朝的疆域遼闊,入藏路線選擇四川出發,比選擇在青海出發要困難的很多。四川的西部是幾座連綿千里,而且自奔向南延伸的大山脈。在古代生產力條件差,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是很難從有大規模的人從四川跨過這些山脈向西進發的。相比之下,青海的條件極為便利,進入青海可以通過一馬平川的河西走廊,雖然都是高原山地地形,但河西走廊比連綿的山脈要容易。跨過了河西走廊就可以徑直入青,青藏之間的通道當時相對發達,這樣可以避免了許多地形不利造成的損失。

明朝時期川藏茶馬古道正式形成了。主要原因是統治者對於邊疆人民的關心和特殊政策。明朝初期統治者對於邊疆問題十分開明,頗有一點李世民的風範。他們對於邊疆和內部的貿易持鼓勵態度並且設立了一系列機構,頒佈了許多措施來振興這種貿易經濟。這種現象無論對於文化還是經濟都是十分有利的。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後來,川藏道極度繁榮興盛,最終取代了青藏道,這深化了西南茶馬古道的戰略意義,使其更加重要和具有內涵。

滇藏道發源較早,大約在公元六世紀。滇藏的地形也是十分複雜且不利於交流的。雲南西部是遼闊的橫斷山脈和眾多大江大河的上游,不是高山險峰就是大河湯湯,令許許多多商人望而生畏。這條線路不僅僅是溝通了中國內地的交流,還將中國的文化、貨物帶到了西亞和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區。這是意義重大的事情,它作為中國和南亞交流的通道被保留了下來。滇藏道後來和川藏道一起承擔了內地各向邊疆地區都持續輸出工具,它更像是一種獨特的富有內涵的文化,更像是一首縹緲讓人難以置信的神話。

(三)茶馬古道的意義

一、文化

茶馬古道作為兩地的常年日積月累的交流渠道,承擔起了文化輸入輸出的神聖使命。這和各個區域之間對於外來文化的態度無關,不管地區內的人對於外來文化是什麼態度,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交流,兩地的文化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交融,受到彼此的借鑑,最終提取為兩個更加精華的文化。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相對來說,川地和滇地的文化文明的程度要優於西部,商人小販們在行商坐賈時會有意無意之間傳播內地的文化,他們回來之後也會向當地的人訴說西邊的風景、人情世俗,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交流之中兩地完成了各自地域文化的昇華。

文化的交融就促進了整個國家之內人民的團結,促進了中原王朝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強化,從而在另一種角度——統治基礎上穩固了國家內部環境,延續王朝的國祚。文化交融是一個漫長辛酸的過程,往往兩地文化交流直到各方發生變化就要幾十年的時間,"交融"局面形成則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同化的尺度更是達到了千年。縱觀各地文化發展,在幾千年的交流中,融合不是罕見的想象但也屈指可數,能做到同化文明的是鳳毛麟角。

二、經濟

茶馬古道、茶馬互市是一項貿易措施。他首先是活躍了內部的經濟,使其靈活、多樣。增加了商品貨物種類,豐富了內部的市場,就會使人民有一種富足感,還會是商人萌發冒險精神和行商意識。會促進一大批商人自覺地前往邊疆開拓市場,在擴大了市場的同時會促進內部經濟的全面發展,因為經濟體越大,經濟發展就會越穩定,不易受到挫傷,恢復能力也會較強。

三、歷史紀念意義

茶馬古道從正式形成持續了一千多年,從萌芽誕生更是持續了近兩千年。它作為一個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的滄桑歷史,見證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塑造了一種頑強,堅韌的精神。這樣一種精神構成了中華精神核心的一部分,中國的歷史大都具有一種悲壯的滄桑感,從昭君出塞,到三國鼎立,無論治世還是不平安的日子裡總有一些人負重前行,為了進步而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正是這樣一些先行者,讓我們後人領略了本不屬於我們的風景,讓文化得以耀眼。

茶馬古道,開山躍川。

參考文獻

《明史》

《宋史》

《史記》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