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聽懂現代人說的話嗎?

海浪之家6622


前面講過,古人日常說話也講白話文。那穿越回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為古人即使講白話文,其白話文的發音也是古漢語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發音大不相同。

根據古漢語學者的研究,歷史上古代漢語的發音大致經過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從西周到漢朝的漢語發音;中古音指從南北朝到唐朝的漢語發音;近古音指從宋朝到清朝的漢語發音。(關於古漢語的發音分期,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此處只採用這種較為廣泛的說法。)

這三種發音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和現代漢語的發音更是天壤之別。比如說同樣是“青青子衿”這句話,三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分別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漢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蒙,有點像外語?為什麼古漢語的發音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遷,他們講的胡語與中原漢語融合,導致了漢語發音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語言學家認為,今天的閩南語、粵語、廣東客家話和江浙吳語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漢語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不斷地向南遷,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漢語的發音帶到了南方,經過千百年的世事滄桑,至今還殘存著一些。比如,古漢語發音中有個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四個聲調中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吳語粵語等方言裡依然還有入聲。今天的日語和韓語裡也保留著一些古漢語發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學日語發音時會感到一絲親切,學起來很順口。

有的人會感到疑惑:古代又沒有錄音機,你是怎麼知道古漢語發音的?其實用不著錄音機,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漢語的發音。古代沒有今天的漢語拼音,卻有一套類似拼音的文字注音體系,叫“反切法”。簡單地說,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一般都會選擇兩個常用字來反切,前面的字取其聲母,後面的字取其韻母和聲調。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為“房生切”,取“房”字的聲母f,取“生”字的韻母enɡ和聲調“一聲”,反切出來就是fēnɡ了。

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使用反切法了,今天學者通過隋朝的《切韻》等韻書可以復推出中古音系,但上古音的復推比較麻煩,還要藉助親屬語言(比如藏語)的發音規律。但這些都是復推,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致。

有的朋友還疑惑:今天用普通話讀唐詩還是很押韻,怎麼能說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中古音的韻母和今天的韻母變化沒有太大,特別是平聲韻(句尾押韻字為一聲或二聲)的唐詩,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但你若讀上古音時代的《詩經》,你就會發現不怎麼押韻了。

古漢語發音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要記住:如果想穿越回古代幹大事,一定要選擇好時代;否則,你穿回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穿越有風險,選擇須謹慎!


穿插游擊隊


晉代以前的古人應該是聽不懂的,晉代以後也只能略懂一二。因為晉代時大量胡人,也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大量遷徙到中國腹地與漢民族雜居通婚,此時的漢民族語言糅合了北方民族的語言。而真正繼承了古漢語部分的應該是現在的粵語,他們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下的大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時秦朝差點滅亡的疑問,虎狼之師的秦軍去哪兒了?粵語裡說吃為“食”,走為“行”,衣服為“衫”,工資為“薪”,較好的保存了古漢語的精髓。


驃騎府


首先要清楚,這個古人到底有多古。明清時代的人,聽普通話,大致可以。如果是唐宋,能聽懂一般就算不錯,比較從鮮卑的北魏到宋,漢語的鮮卑化,已經成為標準,再摻雜寫契丹、突厥、和女真等阿爾泰語,因此北魏以後到唐宋,漢語發音是中古語言。南方從東晉南遷的漢人,還會保留秦漢的漢語發音。南北方發音區別應當很大。

秦漢以前,則是古漢語發音。漢字的讀音就基本上是雙音節或多音節去發音,如同英文一樣,跟現在漢語發音。就如同今天的說普通話的人根本聽不懂閩南語、客家話、粵語一樣。只有寫字交流的份

漢語方塊字的特性就是,書寫是固定,或大體變化不大,但讀音就千變萬化了。


歷史哨聲



謝謝。這是一個據理推斷,據證推敲,據情推測,據由推理的歷史辯正故事.(一)

.因為能把聲音記錄下來-進行對比照,只有近百年的歷史,百年之外,紀錄口音的只有《康熙》字典的《切音法》、就是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拼出當前的字,似乎有一點

聲音的模樣,再往《切音法》之前,關於聲音的記錄,就是書面流傳詩詞的《押韻》,再就是口對口的言傳身教了,無法從文物,文獻中找到聲音的記載.1877年愛迪生髮明瞭留聲機,1898年波爾森發明了錄音機,人們才開始能聽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是人類有關紀載聲音的歷史緣故.

(二)那麼古人?把古人定位在遠古吧,好解擇一些,其實明清也是古人.那時的古人的語言能力很差,只是靠吼,叫,喊幾個簡單的音調交流信息,沒有系統的語言.所以,《古人不可能聽懂現代人說的話:》現代人也不知道古人說的話,(三)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不斷髮展中.有關自己的口音,雖然在百年前無據可查,但相信依靠口對口的言傳身教,語言能力日臻完善,口音也在不斷變化,不斷改進,不斷豐富,不斷進步,像我國近代就實現了《普通話》的應用和普及,所以古人和現代人的口音根本就不一樣了,就像《亞瑪文化》突然就消聲滅跡,杳無音訊,歷史上出現了斷層,即便代代相傳,百年之前的聲音卻無據可查:,也只能說遠古人,就是明,清人也根本就聽不懂中國普通話的.同樣也聽不懂英國:美國,和法國的語言.歷史真像絕不能依靠推測,推斷,推敲,推理來證明,要有據可查.謝謝,本人學識淺薄,也只能說這些《無證狡辯》了,謝謝你的指教.


海岱山夫


這個問題有毛病 現代普通話是全國都知道都學過了才可以交流 隔古代 地域間交流都是有問題的 別說古人能不能聽懂現代化 只說古人跟古人之間交流 不是一個地方的那就千差萬別 各省各市官話都不一樣 除非是中央朝廷的大級別官員能聽懂所謂的中央官方話 其他的都是地方官話 而且當時的人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 他們沒有現在的身份證 可以到處遊玩 出行都是很受限制的 就像建國初期人們使用的糧票 各地之間很難通用的 所以 我們思考古人的問題不能僅僅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考慮 如果非得這麼做的話 那結果肯定與真實生活千差萬別。


Smartbo191175629


這個問題非常好!

至少是元代以前的古代人不能聽懂現代人說的話。為什麼這樣說呢?

語言是包括文字、語音、詞彙語法等諸要素,其中語音是變化最活躍的,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語音也會變化,如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個詞的讀音有差異。

同樣地,不同時期對同一個詞的發音也不盡同。以漢語為例,可以將漢語語音分為上古音(先秦兩漢時期)、中古音(魏晉~宋)、近古音(元~1919年五四前)、現代音。不同時期的官方話語音都是以當時的京城話語音為標準,從元代以後官方話語音變化不是很大了!但元以前的古人如果穿越到現代,基本上不能聽懂現代人的話,如保留有上古、中古音的閩南話、廣東話是北方人聽不懂的。

幸好漢字是用來看的,解決了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人的溝通困難,比如我們還能看懂甲骨文。


西河夏安


古代口語與今天相比肯定有變化,比如現在的新詞古代沒有,古代有的詞今天消失了。但基本詞彙古今相差不大,讀音也無大變化。總的來說,只要我們能看懂古代的白話書面語,那時的人就能聽懂今天的話。比如我們能看懂宋代白話小說,宋代人就能聽懂今天的話。同理,我們能看懂唐詩,那麼唐代人一定也能聽懂今天的口語。唐之前,白話書面語較少,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隻言片語中發現當時的口語,如晉代世說新語中就有很多口語,漢書中也是如此。這說明漢魏南北朝口語也與今天相差不大,那時的人聽今天口語,也問題不大。


語之助


這個問題需經考證後,才能得出結論,而不是瞎猜。語言交流無非關鍵兩點,發音和詞意。句法不同還可以克服,如果發音不同,就很難聽懂,如果詞意不同亦難理解。我認為自中國文字產生以來及今,肯定存在共同的發音和詞意,隨著歷史不斷髮展推進,共同的發音和詞意愈來愈多。到了清代與今相比,共同點可以達到約90%的程度,這就是今人和晚清對話,毫無困難的原因。如果繼續向前推演,以200年為一個時間段平均變化率為約5%,推演至秦朝,就不太容易對話了。


鄭66257486


中國文化沒有斷層,如果是越南和韓國的古人是看不懂今天的文字的,中國古人完全能聽懂現代中國人的話,因為古人講話生活用語和現在沒有多大區別,只是書面語古時候是文言文,現代是白話文,古人連文言文都能懂,何況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白話文交流呢?所以古人能聽懂今天國人的語言。有誰不信可以給司馬遷去個電話,保證他會說“你真笨,為什麼不用微信語音說話,這漫遊費算誰的?”


許躍波


如果沒有翻譯,或者沒有交流學習是聽不懂的,古漢語說是客家話還有粵語,有人說客家話是宋代官話,我想問問有幾個人懂客家話,有的人會說白話但他也不懂客家話。所以我們聽不懂古人說的,古人也聽不懂現代人說的,就跟評書岳飛轉金烏術說的就是北方話,岳飛說客家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