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从凝视理论看安娜悲剧的成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曲之一。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这样评价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明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安娜·卡列尼娜》:从凝视理论看安娜悲剧的成因


这部小说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安娜是个上流社会的妇人,她年轻漂亮,崇尚个性解放,追寻爱与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冷漠的“官僚机器”,只关注仕途,丝毫不关注安娜的内心。

“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在车站偶然邂逅了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二人都为对方深深吸引,很快坠入情网。为了爱情,她顶住压力,抛夫弃子,公然和渥伦斯基同居。

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舆论的压力使她深陷痛苦与不安。丈夫卡列宁为了声誉,拒绝了安娜的离婚请求,并逼迫她放弃儿子。此时的安娜已经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却因流产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只能依赖酒和药物缓解。而渥伦斯基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对她逐渐冷淡。

安娜失去了丈夫、儿子和体面的身份,成为众人眼中的“坏女人”,而自己所爱的人又欲将她抛弃。在与渥伦斯基的一次争吵过后,她对这个世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最后安娜身着一席黑色天鹅绒长裙,扑向了呼啸而来的火车。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

一个崇尚个性解放,追寻爱与自由的女性终究难逃悲剧命运,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而凝视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清其背后的逻辑脉络,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安娜·卡列尼娜》:从凝视理论看安娜悲剧的成因

“凝视”实际上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法。观看者被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被观看者在沦为“看” 的对象的同时,体会到观看者眼光带来的权力压力,通过内化观看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安娜便是在社会和男性的凝视中被物化,进而沦为他者的。

(一)来自社会的凝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正如萨特所言:“凝视无处不在。”

安娜是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她所处的圈子就是她的小社会。任何人的越轨行为都会引发圈子内部成员的注意,在短时间内将众人的目光集于一身。安娜也不例外,由于她对伦理道德的背反,上流社会很快将她置于凝视之下,并不断以上流社会对于女性的标准来审视她的行为。女性要学会顺从,一切以家庭为中心,不能反抗。

安娜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她听从家里的安排,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卡列宁,一直以来用心地经营着并不美满的家庭。虽然她并不爱他,但依然遵循着社会赋予她的清规戒律,尽着作为妻子的责任。

她因社会的凝视而自我物化,尽可能地扼杀自己的情感以适应社会对她的要求。正如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所言,整个社会对安娜凝视的目光形成了一个监狱,而她便是其中的“囚徒”。在她背叛丈夫,爱上渥伦斯基使她在别人用凝视建造的监狱中感到罪孽深重,于是不断通过折磨自己来减轻负罪感,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最终,她走向了自杀的悲剧命运。

(二)来自男性的凝视

男性凝视其实预示了男女之间的一种权力关系,是男女差异和不平等的一种表现。社会也把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常态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认知范围,同时鼓励了男性的强势姿态。

卡列宁对安娜的凝视体现为其强烈的控制欲。安娜并不被卡列宁看做一个完整的人,而只是一个符号,她的存在象征着卡列宁是一个拥有漂亮妻子和美满家庭的上层人物。当安娜决定离开他投向渥伦斯基的怀抱时,他怒不可遏,以失去儿子想要挟。当安娜决定放弃儿子追求自由时,他依然不肯离婚。安娜始终没有摆脱卡列宁对她的控制,在他的注视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他看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

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凝视体现为欲望机制。渥伦斯基爱上安娜是因为她姣好的面庞,优雅的气质,华美的衣着,以及难以掩藏的风韵。当安娜冲破阻拦与渥伦斯基在一起时,得到渥伦斯基全部的爱变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的。于是安娜不断以渥伦斯基凝视她的眼光来凝视自己,为了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她不停地装扮自己,甚至把他的兴趣当做自己的兴趣,希望重建自身以迎合这种凝视。

(三)安娜的反凝视

相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安娜并不缺乏与现实决裂的勇气。在承受社会和男性对她的注视的过程中,她也进行了对抗性的注视。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与自己爱的人同居,选择舍弃优渥体面的生活,大胆地奔向爱与自由。在抗争之初,她以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在上流人物聚集的歌剧院,安娜也能高傲地昂起头。这是受新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反叛的渴望,一种象征性的凝视。

“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

但是她毕竟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罪恶感一直使她深受折磨。她一直试图通过博取卡列宁的谅解来减轻自己的愧疚感,甚至临死还在渴求卡列宁的宽恕。这也昭示着她反凝视抗争的失败,也是导致其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安娜作为一个挑战社会和家庭伦理的女性出现,没有扮演好她原本的角色,也没有履行好她理应承担的义务,她的这种反叛和越轨行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社会和男性居高临下的“凝视”。

安娜作为一个崇尚个性解放的女性,势必会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凝视”加以反击,然而,由于外部的凝视力量过于强大,加上安娜缺乏强有力的心理支撑,其“反凝视”的失败以及个人的悲剧命运也就在所难免。



《安娜·卡列尼娜》:从凝视理论看安娜悲剧的成因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女性地位的论争从未停息。这也催生出了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学说。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有过这样的言论:“女人是要取悦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卢梭把男性置于中心,而把女性理所当然地置于从属地位,认为女性生来就是为男性服务的。这就是对女性的物化,只是将其作为工具看待,而无视女性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西方如此,中国亦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贞洁观、三从四德、母凭子贵、重男轻女等观念都如同大山一般死死地压在女性身上,时至今日,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仍渗透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民媳妇”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在某些非正式的评选中,海清、陈数、刘涛等女星均有上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男性理想的另一半一定是长相姣好,温柔贤惠的类型。新晋国民媳妇吉娜更是芭比长相、蜂腰翘臀,对丈夫郎朗更是体贴入微。然而对于吉娜的音乐才华的关注却是少之又少。这何尝不是将女性物化的一种表现?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

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女性心甘情愿地囿于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中而不自知。她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好的人生,做别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

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必须具有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思想和眼界,在经营好家庭的同时,还要有属于自己世界,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不要忘记仰望星空,培养自己的兴趣并在其中收获另一种快乐。

我认识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真的把生活过成了万花筒一般,乐器、插花、烘焙、缝纫,甚至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点做出了自己的事业。她们可以,我们同样也行。也许有姐妹会说,“为面包发愁的人生没有资格谈理想。”的确,绝大多数女性还在为生活而挣扎操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努力的道路上有更淡定的心态、更敏锐的思维、更宽广的格局以及更丰盈的内心。

女性值得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像安娜一样勇敢地打破思维定势,跳脱舒适圈,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让自己活得飒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