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方形》看瑞典文化中公民對社會共存的理解

《方形》是電影The Square的直接譯名,與大陸所翻譯的名字《自由廣場》不同,香港將其譯成了《方見寸心》,似乎更能向觀眾傳達導演的核心觀點。方形應是信任與關愛的場所,更是權利共享和義務同擔的聖地!


從電影《方形》看瑞典文化中公民對社會共存的理解

電影《方形》海報


電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而本片導演又用了電影這門藝術表達了對“藝術”本身的思考,這一點值得玩味!不得不說,本片雖然獲得了多項國際大獎,而且還獲得了第七十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第九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從這一大堆的頭銜來看,本片似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如果說觀眾的數量是衡量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的話,我們不得不說本片票房並不是盡如人意。電影的敘事基本上是場景式的,導演在敘事上野心太大,事件描述繁複,隱喻過多,後果就是即便是用了一百四十分鐘,很多小的思想還是因為表達不清而造成觀眾在觀影時大費腦筋。影片所用的語言瑞典語和英語混雜,缺乏流行元素,加上中瑞文化差異較大,因此只能吸引學院深思派觀眾的青睞。但話又說回來,藝術不一定會讓人舒服,但一定會讓人沉思,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部不錯的電影。


從電影《方形》看瑞典文化中公民對社會共存的理解

電影《方形》片段截圖


本片所表述的似乎一直都在直擊人性的本源:人類由生存權所衍生出來的統治權、社會資源佔有權、交配權和對名望地位的追求構成了社會活動的主要動因。在影片的開始時,以做藝術作品展覽為生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走在廣場上,他的手機被來自貧民窟的偽裝成瘋子的兩個人偷走,手機裡保存了所有藝術家和工作人員的聯繫方式。這個來自中產階級的男人似乎是一個受害者,可是他卻用發恐嚇信這樣的卑鄙手段威脅了貧民窟每一家。在酒吧裡,他用靈巧的手指彈出了美妙的音符,最後卻背叛家庭睡了採訪自己的記者。便利店門口的乞丐高傲的索取著路人的錢財食物。藝術家的作品被清潔工毀壞後被滿口尊重藝術的主人公隱瞞。如果說我們把以上動因總結為慾望的話,那麼人類的慾求不滿就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的道德淪喪!

這是一次用藝術來表現藝術的盛宴!可是藝術的界限在哪裡,不同的時代卻有著不同的界定,有時更會讓人一頭霧水。就像影片開始時,兩個小偷在主人公面前大喊大叫、殺人救命,作為觀眾的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是在進行一場行為藝術呢?而在藝術的表達手段上,就不得不借助媒介來向觀眾展現,而當代傳媒在轉達藝術作品時似乎已經能做到讓作品面目全非的地步。何為真實,何為虛偽,誰能辨別。《方形》所要傳達的是真實與信任,但赤裸裸的現實卻是虛偽與冷漠!從劇中兩名營銷人員的口中說出,與主題反差越大越具有吸睛效果,從這一點上我們作為觀眾也需要自我批評,誰讓我們自己這麼無聊呢?所以,這一點我們需要自省——媒體是藝術傳達的手段,也是摧毀藝術的重要原因。


從電影《方形》看瑞典文化中公民對社會共存的理解

電影《方形》片段截圖


在瑞典社會看來,我們同處於一個方形之內,無論是弱勢群體,還是社會的上層階級,都有需要反思自身的所在。這個社會該是一個共商共建的廣場,也該是充滿信任與真誠的方形。人和人的溝通需要跨越種族、階級、宗教、性別還有價值觀念的束縛。本片對知識分子進行了無情的嘲弄,也對整個社會做出了深刻的解剖,就像影片中的那個大猩猩,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我們真的從滿是獸性的猩猩變成了衣冠楚楚的“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