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一天要處理多少條信息?

ww166833386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人大腦一天要處理的信息量決定於一天接收的信息,不同的人接收的信息肯定是不同的,一個喜歡睡覺的人和一個喜歡科幻、旅遊、酷愛軍事的人一天接收的信息肯定不同,一個大型公司的基層員工和公司總經理接收處理的信息也一定是不同的。

接收信息的途徑有很多,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接電話、面對面交流等,不過大致的可以分為這麼幾類:視覺、聽覺、觸覺。

看電視:

假設一個人一天看視頻3小時,即180分鐘,華少講話最快是每秒7.44個字,電視中人物對話大概為每秒3個字左右,每分鐘180個漢字左右,看電視3小時接收的信息大概為32400個字。

閱讀:

這個閱讀包括了閱讀各種信息,手機、電腦、報紙、廣告牌、ipad上等各種新聞八卦,一般人的閱讀速度平均為(300~500)字/分鐘,假設一天,各種閱讀4小時,接收的信息大概為4*60*400=96000個字。

工作:

假設平均工作9小時(這個時間是比較切合實際的,8小時的很少),這個每個人相差是很大的,不太好估計。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一個叫“多少信息”的項目表明一名美國人每天從電子郵件、互聯網、電視和其他媒體獲取大約10.05萬個單詞的信息量,相當於大腦每秒接觸23個單詞,包含了34G的信息。

從我們估算結果來看,中國人一天接受的信息量僅前兩項就有128400個字,可能比美國更大,尤其是沉溺於電子產品中的年輕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可能堆滿一個普通電腦的硬盤。

但互聯網上接觸的信息大多數是不會經過大腦深層次處理的,大多數信息如過眼雲煙,這於深度思考是相悖的,所以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學會放慢腳步,下意識地進行深度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更多科普歡迎關注本號!


核先生科普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有記憶就有遺忘,記憶與遺忘並不是不共戴天的敵人,反而是形影不離的朋友。當我們說“真討厭,剛記了不久的東西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時,我們就是沒有看到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聯繫。

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記住某一事情的同時也就是遺忘的開始,一旦我們記住了某一知識,那麼我們面臨的就是對它的遺忘,而且遺忘的速度隨著時間的延長也是不一樣的。心理學對記憶的研究表明,在學習之後遺忘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過程是最初進展很快,以後逐漸緩

慢。例如,在學習的20分鐘之後,遺忘就達到了 41.8%,而在31天之後遺忘僅達到78%:遺忘的速度具有先快後慢的特點。

造成同學們覺得自己記性不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自己應當把所學的內容一字不差的記住。許多同學對自己記住某一些知識要求的十全十美。認為自己不會忘記,只要記一遭就必須記住。他們對自己記住知識有一種絕對化和必須化的要求,強迫自己必須記住。這種對記性的十全十美的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背後的動機是“我不用多次的反覆的記憶就能記住所學的知識。我只記一遍就得記住。”可見,對自己的記憶力的過於完美的要求的後面是不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想走學習的捷徑。其實,學習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該背下來時就得天天背,背就是為了應付忘記的,所以,如果你忘記了所學的知識,那麼只說明瞭一點,即你還是功夫沒到,背的不夠。

這裡就存在一個複習的問題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學而時習之”為了使我們保持所學過的知識,一個必要的環節就是要複習,而且要及時複習,在即將忘記或正在快速忘記時立即複習,不斷地鞏固和重複,直到熟練掌握。

有些同學對遺忘的懼怕,實際上是對複習的枯燥性和艱鉅性的懼怕。學習本身有開始學習新東西的過程,但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反覆忘記和強化的過程,必須反覆忘記和學習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這種複習和記憶是比學習新東西更為枯燥的,所以複習和記憶本身就是一種考驗,忘記了一個知識點在某種意義上是好事,因為它提醒我們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練習。

其次,我們要看到,記憶過程正是與遺忘做鬥爭的過程,記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儘可能地減少遺忘,與其擔心遺忘不如巧妙地運用種種記憶方法。對於同一種學習材料,若使用不同的記憶方法,會導致不同的記憶效果。在記憶方面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如有的人聽到別人聲音後過耳不忘,而有的人視覺記憶能力突出,過目不忘。還有的人記憶力很好,能在短期內記住許多東西,但過幾天就忘得差不多了。而有的人記憶過程很慢,但記住之後,就不易忘記。

記憶是有方法的,記憶大體上可分為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對於無規律的數字、單詞和公式需要強記,而對於有聯繫的事物,則需要理解的記憶。世界上沒有聯繫的事物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數字和數學公式,我們仍能找到其規律進行記憶,如數字5189494 ,可記為“我要發就是就是”這樣一句話。有聯繫的、賦有意義的記憶總是比機械的記憶效果好,所以,一定在看似沒聯繫的地方,找

到某種聯繫。

還有一種實用的記憶方法就是動筆寫。一些同學面對所要記的內容從不動筆寫,而是通過讀或說來記憶,當你用讀和說記不住所學知識的時候,你可以嘗試用筆抄寫幾遍。在動作中,你的記憶可以得到加強;多寫幾遍, 自然會記下來。

最後,應當看到,記憶知識是一個主動過程,如果我們被動、機械地對待所學材料,就會覺得自己難以記住所學的知識。為此,我們一定要專心致志,要千方百計地鑽研所要記的事物,發現其內在聯繫。

世界上沒有不會遺忘的人,凡是要記住所學知識的人,一定是勤奮努力,動腦鑽研的人。他們所用的學習時間比別人多,複習時間比別人長。在記憶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懈的努力和重複,才能摘取記憶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