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公元822年已经担任中书舍人的大诗人白居易怀着对朝廷最后的期许,上书说了一下河北军事问题。可惜朝廷对于白居易最后的呼声并未理睬。自此白居易对朝廷彻底失望,向着归隐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自请外放。同年七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从京城长安远赴杭州任职。“我生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期望,白居易朝着两三年前已经深爱的杭州出发,虽然满足了自己远离朝廷的愿望,却也不免带着一丝落寞、不甘。再次路过内乡县南亭时候,不免心中怀念起那个满怀期许踏上仕途的少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今只能无奈叹息“扰扰生还死,纷纷荣又枯”。


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创作于白居易到杭州之后的一个春天,并没有具体文献记载这是哪一年的春天,但从白居易任之年限看,应该是823或者524年的春天。研究过白居易的人通常称白居易这一时期的处于“中隐”阶段。这一时期的白居易身为杭州刺史却也做到了隐士三境界中的中隐——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一时期白居易心态不断调整和逐渐放下功名追求,表现出对恬静生活向往的倾向。《钱塘湖春行》便是在这一转型思想之下所创作。


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一岁一枯荣


这一年春天白居易与友人骑着马,来到钱塘湖东游玩。面对赏心悦目、秀美迷人、生机勃勃的西湖美景,白居易豁然之间,忘记官场纷杂事务,贪婪的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创作出了这首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历来被奉为写景名篇,诗人以独特的角度写出了早春时节钱塘湖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心情、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等等。对于写景与表达喜爱这里不多做表述,今天说一说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心情冷暖与白沙堤。

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绿杨阴里白沙堤


地理位置的确定,诗人选用了孤山寺与贾亭两个建筑作为参考,写出游玩位置。这两个建筑却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象。白居易与王维两人是文人中佛家思想代表人物,白居易以孤山寺作为地标也折射出白居易内心思想中佛家思想已经趋于主导地位。这种潜意识的选择,也是一个人思想最直观的表现。第二建筑贾亭,我们知道亭是一种敞开式建筑,供人休息使用。这种建筑的出现,也表现出白居易此时思想上对休息的一种渴望。也是佛家思想中归隐思想的直接表现。结合诗人创作的思想转型大环境,不难发现,此时诗人心中冷暖,不在春秋,而在隐仕之间。


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早春燕子


说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这一句很多人都会想到“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诗,一次来印证白居易写景的巧妙。其实这里面有种常识错误,白居易诗做于唐朝,而“向阳花木易为春”一句则是宋代·苏麟所写的一个断句,而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完全不相同。因此用“向阳花木易为春”来阐述“几处早莺争暖树”是万万不可的!再看这两句在写景抒情这一方面所建立的意象:争暖树和啄新泥都是新家建立的行为,代表的都是一种新生。这在思想上表现就是恬淡宁静生活带给白居易的温暖。再结合后边出现的“行不足”所表现出对这种美景的向往,可以看出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基本完成思想转变,建立佛家隐逸思想。


一场春游的暖与寒,属于白居易的只有白沙堤

苏轼


最后说一下白沙提,现在的西湖有着著名白堤、苏堤。苏堤是宋朝的苏轼担任杭州知州之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六里许竖贯西湖,南至南屏山,北接岳庙,堤中建桥六座,堤旁夹种柳桃,形成“六桥烟柳”、“苏堤春晓”的景致。这种详细的记载明确了苏堤是苏轼所修。于是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白堤就是白居易所修。从《钱塘湖春行》中不难看出,白居易游览时候杭州已经有了白沙堤。而白居易修堤则是发生在公元824年,也就是白居易离开杭州这一年。白居易所修湖堤在现在的少年宫广场一带,同时白居易整修了李泌所开六井,保证称重引用水源。白居易修堤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提高杭州饮用水质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功绩,就将白居易喜爱的白沙堤更名为白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