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流浪猫鲍勃》形象地演绎了“压抑-爆发结构”的妙用

最近我听了一堂写作课,老师在课上讲到了写作的“压抑-爆发结构”。今天在看《流浪猫鲍勃》这个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电影不就是用了老师说的这个结构吗?

“压抑-爆发结构”最常见于影视作品当中,在爆款文的写作中也经常用到。因为这个符合大众的情绪特点,当主人公被压抑,被深度压抑,读者或者观众的情绪也跟着主人公的遭遇降到了最低点,然后来一个爆发转折,使剧情有个升华,会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

《流浪猫鲍勃》改编自詹姆斯·鲍文的同名小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故事《流浪猫鲍勃》形象地演绎了“压抑-爆发结构”的妙用

作者詹姆斯·鲍文从小父母离异,在求学期间常遭到欺凌并患有疾病,之后更是无法融入父亲的新家庭,选择露宿街头长达10年并染上毒瘾。后来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幸运猫鲍勃。詹姆斯将他与鲍勃的经历写成小说出版,小说在全球销售超过千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压抑-爆发结构”的常用写法分为三部分:普通压抑、深度压抑和爆发转折。电影采用了“压抑-爆发结构”,使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丰富生动。

下定决心戒毒的詹姆斯,形容枯槁,怀抱一把吉他,在街头弹唱。人们行色匆匆地从他前面经过,偶尔会有人扔下一个硬币,也有人扔一点食品。下雨了,无处可去、无处躲藏的詹姆斯,趁着人们不注意打开了垃圾箱,捡一点可吃的裹腹。当他想起刚才有人施舍的一点面包,掏出来想吃掉时,却掉在地上一块,他弯下腰,捡起来,看了看,把它填进嘴巴里。

他来到快餐店,把身上所有的硬币摆出来,差9便士不到3英镑。他苦苦哀求,说自己一天没有吃饭了。店主坚持不同意。詹姆斯拿起吉他,说要不我给你唱首歌吧,你给我便宜9便士。可恶的店主拿起盒饭,直接扔进了垃圾池了,并轻蔑地要求詹姆斯不要再来了。

真实的故事《流浪猫鲍勃》形象地演绎了“压抑-爆发结构”的妙用

饥寒交迫的詹姆斯受同伴诱惑,又吸食了海洛因,因海洛因与美沙酮反应差点丧命,还被查出得了肝炎。

很压抑是不?

幸运的是他的戒毒师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帮他,给他找了免费的寓所,他遇到了一只给他带来幸运的猫,还有一个有可能成为他女朋友的善良姑娘贝蒂。看起来情况有所改善,我们看到幸福在向他招手,可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当他在地铁口卖唱的时候,被管理人员赶走了;当他在街头遇见父亲的时候,被父亲与继母嫌弃,父亲匆匆塞了一点钱给他,然后走了;他收留的小猫鲍勃受伤了,他只好用父亲给的钱给鲍勃买药,这样他的饭钱就没有了;小猫鲍勃开始跟着他卖唱,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鲍勃驻足,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是因为一只恶狗的拖累,詹姆斯六个月内不能街头卖艺;当他去药店取美沙酮时,贝蒂发现了他是瘾君子;不能卖艺的他只好去卖杂志,可爱的鲍勃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合照,詹姆斯和猫还上了报纸,他的销售也非常好,这却引起同伴的嫉妒,他被陷害,他又失业了。

真实的故事《流浪猫鲍勃》形象地演绎了“压抑-爆发结构”的妙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压抑地快喘不过气来了?詹姆斯要求不高,只是想为自己和小猫讨一口饭吃,只是想活下去,可是就这么难。

这就是深度压抑。下面,故事该有转折了。

当詹姆斯饿得走投无路时,他不顾危险又走上街头卖艺,贝蒂过来提醒他,说出自己爱上他了;在爱的感召下詹姆斯又回到杂志社,工作失而复得了;因为他和猫的故事被报纸和网站转载,点击量过百万,于是报社找他出一本书;他戒毒成功了;他与父亲和解,找回了亲情;他赢得了贝蒂的爱情;他的书《流浪猫鲍勃》登上了畅销榜。

真实的故事《流浪猫鲍勃》形象地演绎了“压抑-爆发结构”的妙用

一连串的幸福应接不暇,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长吁了一口气,觉得大快人心呢?这样的结尾也符合观众的期待,容易引起共鸣。当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就是“压抑-爆发结构”的在电影中的妙用,同样也可以用在文章写作中。你学会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