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人类喝酒可不只是简单地喝几杯……


早在1000万年前,那些能够喝酒(吃发酵果子)的猴子们获取了生存优势得以继续进化,1万年前的爱喝酒和搞艺术的智人让尼安德特人GAME OVER……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有文化,喝酒这件事情上是在生物需求之上负载了文化的品质。我们在文化模式的指导下成为个人;通过代际濡化老子传儿子传孙子,将生活赋予形式、秩序、目的和方向的意义系统。”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文化的行为,而且是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指导下与众不同的文化行为。

饮酒当然也是同一原则下的文化行为——沉积了特定滴相当高大上的文化价值的表述。

喝出来的生命哲学

国人以美酒、饮食养生、治病者趋之若鹜,这并不奇怪。食物与生命、身体、健康的关系非常直观,不用哆嗦,但是可能有好多人搞不懂“酒”与“医”素有不解之缘,古人创造“医”字,最早为“毉”。《说文解字》中释该字曰:“毉,治病工也。从毉从酉。毉,恶姿也;毉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一曰毉,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毉酒。古者巫彭初作毉。”

可见,老祖宗们在治病时已经知道借助酒力,使药物取得成效,并从中产生了“医源于酒”的认识。

酒是人类饮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希腊神谱中有一个专门掌管酒的神——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酒神可不是一般的神祇,是大神仙,他不仅是奥林匹亚神谱中十二老大一,更是西方文明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至为重要的神。西方学者归纳了两种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和文化表述,即“酒神型”(狄奥尼索斯型)和“日神型”(阿波罗型)。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右手多半是酒杯


在学究眼里,酒是具体的抽象,酒的形而下被形而上化,酒的饮品之性被神化。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听一段打脑袋的话吧:尼采先生说:“悲剧作为人生醉的一种状态,给人以一种形而上慰藉,使人们暂时逃脱世俗的纷扰。个体化原则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我们就瞥见了酒神的本质,把它比拟为醉乃是最贴切的。”在这里,与其说酒是饮料和饮品,不如说是人性的哲学表演;与其说酒是饮用,不如说酒亦是仪式;与其说酒是饮食,不如说酒是治疗。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其实并不是发现酒神治疗的唯一的哲学家,早在古代希腊人们就赋予“酒”之实以“神”之名。

翻译一下:酒治病,好酒治百病!

大家普通话跟我念一下:酒文化是生命形态,“醉”(迷狂)则是人生的境界。中西方大抵一致。 “醉”在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各式各样的描述及阐释。

在流传至今的近五万余首的唐诗中,比较牛B的诗篇有 一半与酒存在着密切关系, 其中直接咏酒的诗就有六千多首,所以如果要搞艺术没有酒的帮助,那么李白先生肯定就不会成为著名诗人了!……

更早点的《诗》三百篇中便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小雅·谌露》); “彼醉不藏,不醉反耻”,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大雅·既醉》); “工视致告,神具醉止”(《小雅·楚茨》);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王风·黍离》)等句。总之:学习东西文化,“美酒”都是一个需要检索关键词,或者说是一种“主位观点”。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的“醉境”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以宫廷享宴为代表的“纵欲之醉”:典型的场景就是酒池肉山,美女如云……

比如:公元前496年孔子先生在鲁国当高管(“大司寇”:职业生涯最高职位:相当于总经理助理兼保安部经理兼监察部部长,的时间并不长,一年都不到,做了不少好人好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带头“一哥”季桓子突然不喜欢他了。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鲁做客,还带了80个美女来,莺歌燕舞happy喝酒时居然不叫他去!过了几天又在郊外搞祭祀公关活动,没有按传统惯例分给他祭肉,孔先生一下子就搞懂了,就找了个身体不好,想世界旅游在星空下写诗的借口闪了,至此再也没有当过官。时年他老人家已经56岁了。其实老先生是很喜欢宫廷宴会滴……

其二是以出世之士为代表的“消解之醉”; 典型的场景就是:心中不甘不爽,酒一壶菜一碟,美女……在心中……喝上几杯心情就爽起来了!

比如:爱吃肘子的东坡先生在流放的某一天,没有好酒好菜,更没有美女,又感叹自己运气不好于是挥毫写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其三是以巫师、萨满为代表的“迷狂之醉”。…… 典型的场景就是:喝酒跳大神……

这个东西怪力乱神的就不比如了……

醉的反义词是“醒”,比较好耍的是:在汉语系统中,“醒”的本义竟是“醉而觉也”(《说文》。《字林》始有“醒”字,云“解酒”也。我们今天仍然以一些“醒酒”的方式让“醉者”从醉态中出来。哲学的本义其实包括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理解和阐释。酒无疑是一种与人的本性最具有类相的饮品,难怪各路大咖们都不会放过从酒这一“母题”中寻找人的“动机”和文化的“动力”。研究酒就等同于搞哲学搞文化(满满的高大上)

对美酒的品尝也包含着明显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先有了品酒,然后有了一大堆的“品诗”、品画、品茶、品人之说。在此,“品”既可以被视为文艺美学中所谓“通感”的转用,我们更偏向于将其作为人类对美酒的哲学和美学理解的一种抽象性认知。如果人是“理性--知性--感性”的综合体的话,那么,酒神精神无妨可以理解为三者贯通的全面述体。

直白点说:喝酒的人生才是有趣味的人生!

酒神代表着生命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是本我的,自然属性的。高度强调“创造能力”的不墨守成规的。

魏晋时曾有一个社团叫做“竹林酒友团”,也叫“竹林七贤”。其中的老大之一阮籍是专业的酒代表。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其实,至今无人知晓他们是真的嗜酒如命还是假喝酒之名,行抗争之实。倒是人类学民族志的大量材料佐之:在许多社会里,特别是在特殊的节庆和庆典场合,醉酒不独是身体对理性压抑的“放纵”,也是对社约束的“蔑视”。面对这种情形,多数社会都会“原谅”。

简单点说:喝大了做出点出格的事情一般会被包容。比如喝了酒抓住喜欢的美女的小手,就不会被理解为“性骚扰”,搞不好还会有“真性情”的好评点赞!

喝酒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哲学的践行方式,要了解一个民族、区域、哲理、行为、心态,酒桌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案点。在酒桌上。它可以将真实的、虚假的,话里的、话外的,台前的、幕后的,嘴上的、心里的,理性的、本能的一一呈现。酒桌仿佛是一个特殊世事的反映,尤以“应酬”社会关系为必须。“应酬”本是从酒文化和酒礼仪“酬酢”演变而来,

“酬” chóu指主人向客人敬酒,“酢” zuò则是客人以酒回敬主人。因此,酒席宴饮的社交传统迄今不改。这种情形不独中国有,不独现在有,全天下都一样!而且早已有之。比如早在古希腊,“会饮”(一起happy)是一种庆祝仪式,总是为了某件事而举行,比如奥运会、节日和欢迎来宾等。 “会饮”也演变成了哲学家聚而论道的形式。柏拉图的哲学论述中就有著名的《会饮》篇。在酒宴中谈笑风生,彰显美德与智慧的会饮,成了fashion。哲学家、政治家、诗人、医生等借此讨论“爱”与“美”等等高大上话题。

事实上,在古代希腊,“会饮”与晚餐不同,二者是分开的,会饮甚至比晚餐更为重要。正式的宴会,人们是在吃过晚餐后才喝酒。正餐时并不喝酒,而会饮则只喝酒。进食只表示世俗性的满足生理需求,而会饮则具有神圣的意味。通常人们在吃完正餐后,要让仆人将桌子清理干净,这个程序叫做“撤桌子”,以示将整个饮食活动的“神圣”与“世俗”分开来。会饮包含着祭祀神灵的意义。柏拉图在《会饮》中有这样的描述:“先献上祭酒,歌颂神灵,然后按照当地习俗,一起喝上一杯。”显然,整个饮食过程不仅具有食物的明确分类,有着程序上的明确分段,更有着人的身份的明确分层。餐桌规矩不啻为社会规矩的缩影。


在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我们谈过,如果搞艺术、当诗人、做研究不喝点小酒,那也许成就可能不大……酒实际可以众乐乐,也可以独乐乐!无聊之时无妨独乐乐!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靠谱!适量饮中国白酒确实有好处!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第6条!!!


第六条写着“加强营养摄入,尽量不吃生冷食品,不吃野生动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C,可适量饮酒。”


美酒人类学&特别时刻聊喝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