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嬌-漢武帝劉徹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7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期間擊滅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首創年號,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駕崩前兩年,在輪臺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金屋藏嬌-漢武帝劉徹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今天我們看他的歷史,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傑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後來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準備軍事力量的發展。


  繼位後,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
  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反擊匈奴,開拓疆土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妙,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記》《漢書》盛讚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餘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
  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派特使捧著印信,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說:“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於是衛青三子在襁褓中被封為列侯,長子衛伉為宜春侯,次子衛不疑為陰安侯,幼子衛登為發乾侯,均食邑1300戶。

  (5)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山西省定襄)、上郡(今陝西綏德縣東南)。元朔六年(公元前124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蕩蕩,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名。這次戰役中,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騎首次參戰,取得了殲敵兩千餘人的輝煌戰果。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名,取得了輝煌戰果。
  出使西域,和親烏孫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獲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資料,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繫,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為了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封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


滅朝鮮,收南越


  在東北方,他派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
  在南方,派中郎將唐蒙通夜郎、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滅南越,使得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其中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疆土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裡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裡”。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開疆拓土,奠定版圖:漢武帝時期,外事“四夷”:南平兩越、北伐匈奴、經營西域、通西南夷、東定朝鮮,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是漢帝國的極盛時期,奠定了中華的疆域版圖。
  設立中朝抑制外朝: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檯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建立年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並非後來追命。
  太初改歷: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
  鹽鐵官營: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通西域: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蘿蔔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創立太學:漢武帝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
  罪己詔:徵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加強中央集權: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武帝還找藉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
  名臣名將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霍光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
  丞相: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太尉:田蚡
  御史大夫:莊青翟韓安國公孫弘 張湯石慶 卜式兒(ní)寬 杜周 桑弘羊
  列將軍:霍去病 金日(mì)磾(di)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孔臧 韓延年
  郎中令:王臧 李廣 李敢石建
  衛尉:李廣韓安國 張騫 路博德

  太僕:灌夫公孫賀 公孫敬聲石慶
  廷尉:張湯 趙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鴻臚:王恢李息張騫 田千秋
  宗正大農令:韓安國 鄭當時 劉受 顏異桑弘羊
  中尉少府執金吾:韓安國 趙禹 李息 王溫舒尹齊 顏異 桑弘羊
  都尉:汲黯 朱買臣江充
  內史:石慶 鄭當時 公孫弘 汲黯兒(ní)寬 減宣
  還有 東方朔 主父偃 司馬遷 蘇武 董仲舒 司馬相如 韓說等。
  金屋藏嬌
  “金屋藏嬌”典故來源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幼年的膠東王劉彘(即漢武帝劉徹,漢武故事稱其幼名彘),另一個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阿嬌。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後因驕橫無子與巫蠱被廢黜。
  陳氏的父親是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陳氏正史並未留名,《漢武故事》稱其小名為阿嬌,此名可能是化陳蹻(陳午和館陶公主的第二個兒子)之名而來,因“金屋藏嬌”的典故流傳太廣,後世習慣以“陳阿嬌”稱呼陳後,現在有人稱陳後大名為“陳嬌”,其實是穿越小說中,附身陳阿嬌的女主本名。

  劉徹是漢景帝當時的寵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個兒子,曾經的寵妃慄姬為景帝生育了皇長子——劉榮。景帝的皇后薄氏因“無子無寵”被廢。由於沒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已經成年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立聰明伶俐的小劉徹為膠東王,時年劉徹四歲。
  公元前153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榮尚未婚配,館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后,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慄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於是,又看上了“夢日入懷”而生的膠東王劉徹,劉徹的生母王娡同意了這樁婚事。
《漢武故事》以此史實為基礎,講述了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了這門親事。
  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其實王娡和館陶定下了兩樁婚事,另一樁婚事是後來的館陶之子隆慮侯陳蹻和王娡小女兒隆慮公主的聯姻,這兩樁婚事的背後,有兩個母親鮮明的政治考慮。而兩樁婚事的當事人的意願,自然不在母親們的考慮範圍內。

  為了讓女兒成為一國之母,也為了報復慄姬,館陶轉而全面支持劉徹,經常說慄姬的壞話,謊稱慄姬指使侍者在後宮女子的背後吐口水的方式施行“媚道”(《史記》:(館陶)日讒慄姬短於景帝曰:“慄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 在漢代之前,“祝唾其背”一直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詛咒方式,是巫蠱之術的一種。
  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慄姬為皇后。一次朝會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請封太子母親慄姬為皇后。景帝非常生氣,竟論罪處死了大行官,並廢了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慄姬由此完全失寵,不能再見到景帝,最終憂鬱而死。不久,皇帝正式冊封王娡為皇后,劉徹立為太子。(《漢書》:王夫人又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為皇后。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后。”帝怒曰:“是乃所當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慄姬愈恚,不得見,以憂死。卒立王夫人為皇后,男為太子。)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後,年滿十六週歲的劉徹繼位,立太子妃陳氏為皇后,兩人一直沒有孩子。
  劉徹即位後的第三年,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初三上巳節,劉徹到姐姐平陽公主家做客,公主獻上美人,但劉徹並不喜歡。看歌舞時,劉徹初見到姐姐家的歌女衛子夫,十分喜愛,把衛子夫帶進了宮。衛子夫入宮成為普通宮女,一年多都不得見武帝一面,後來漢武帝親自挑選部分宮女讓其回家,衛子夫終於見到武帝,哭求出宮,武帝憐惜,《漢武故事》寫道:“上曰:‘吾昨夜夢子夫中庭生梓樹數株,豈非天意乎?’”衛子夫再次受到寵幸,後來生了三女一男,男即太子劉據。

  陳皇后自恃皇帝當初得以立為太子,自家有功,於是驕橫無禮,聽說衛子夫“大幸”時,數次尋死覓活。劉徹對她越發惱怒。發展到最後,陳皇后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女巫楚服等人在宮內施行了巫蠱之術。元光五年,陳後行巫蠱的事情敗露後,楚服梟首於市,誅連者三百餘人。陳後被廢,罷退居長門宮。
  陳後被廢的第二年,其父堂邑侯陳午病逝,陳須繼承侯位。十幾年後,館陶(時稱竇太主)逝世,與其面首董偃一起合葬在霸陵。元鼎元年,陳後的兄長堂邑侯陳須、隆慮侯陳蹻(音同嬌)在守喪期間淫亂,兄弟爭財,事發後自殺,堂邑侯、隆慮侯國除。在父母兄弟皆離世數年後,陳後逝世,葬於霸陵縣官員驛亭的東面(長門宮在霸陵縣)。


巫蠱之禍
  徵和二年的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末年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官吏;而太子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太子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都不高興。“衛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群臣中,為人寬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都詆譭太子。由於奸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為太子說好話的少,說壞話的多。衛青去世後,那些臣子認為太子不再有母家的靠山,便競相陷害太子。巫蠱之禍前,太子已數次被蘇文等人陷害。


  當時人對神怪詛咒之說深信不疑,漢武帝也不例外。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覺,忽然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把他給嚇醒了。他以為有人在詛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江充率領胡人巫師到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並逮捕了那些用巫術害人,夜間守禱祝及自稱能見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灑上血汙,然後對被捕之人進行審訊,將那些染上血汙的地方指為他們以邪術害人之處,並施以鐵鉗燒灼之刑,強迫他們認罪。於是百姓們相互誣指對方用巫蠱害人;官吏則每每參劾別人為大逆不道。從京師長安、三輔地區到各郡、國,因此而死的先後共有數萬人。
  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時任太僕,為人驕奢不奉法,擅自動用軍費1900萬錢,事敗後被捕下獄。時值武帝下詔通緝陽陵大俠朱世安,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請求皇帝讓他追捕,武帝允諾。公孫賀歷經艱辛,將朱世安捕獲移送朝廷,其子之罪將以赦免。孰料朱世安懷恨在心,笑曰:“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丞相把禍事引到自己家族裡了,終南山的竹子寫不盡我要告發的罪狀,斜谷裡的樹木也不夠製作被牽連的人所用的桎梏。]於是他在獄中上書朝廷,聲稱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等事件。武帝大怒,公孫賀父子死獄中,滿門抄斬。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相繼被牽連入內,被殺。江充見漢武帝居然可以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膽地幹起來。他讓巫師對漢武帝說:“皇宮裡有人詛咒皇上,蠱氣很重,若不把那些木頭人挖出來,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江充帶著一大批人到皇宮裡來發掘木頭人。他們先從跟漢武帝疏遠的後宮開始,一直搜查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住室,各處的地面都被縱橫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連放床的地方都沒有了。為了陷害太子劉據,江充趁別人不注意,把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拿出來,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裡挖掘出來的木頭人最多,還發現了太子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詛咒皇上的話。我們應該馬上奏明皇上,辦他的死罪。”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
  太子劉據召問少傅石德,石德說:“丞相公孫賀一家、兩位公主、長平侯衛伉都因為巫蠱死了,現在在太子的宮裡挖出桐木人,是巫師放置的還是確實有,我們自己是無法解釋清楚的,而且皇上在甘泉宮養病,皇后和我們派去的人都被攔住不報,現在根本見不到皇上,甚至連皇上在不在了都不知道,奸臣做出這些事,難道太子忘了秦朝的太子扶蘇是怎麼死的嗎?”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徵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韓說懷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詔,被來人殺了。太子派人稟告皇后,又分發武器給侍衛。太子向百官宣佈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當時江充另一助手蘇文逃到武帝處,向武帝控訴太子,武帝開始並不相信此說,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裡,回報武帝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髦率兵平亂。太子來到北軍軍營南門之外,站在車上,將護北軍使者任安召出,頒與符節,命令任安發兵。但任安拜受符節後,卻返回營中,閉門不出。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髦率領的軍隊,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有流言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敢依附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

  守門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長安,丞相劉屈髦要殺田仁,御史大夫暴勝之對丞相說:“司直為朝廷二千石大員,理應先行奏請,怎能擅自斬殺呢!”於是丞相將田仁釋放。漢武帝聽說後大發雷霆,將暴勝之逮捕治罪,責問他道:“司直放走謀反的人,丞相殺他,是執行國家的法律,你為什麼要擅加阻止?”暴勝之惶恐不安,自殺而死。武帝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衛子夫選擇了自殺。武帝將任安與田仁一同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太子發兵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太子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同時武帝因數人追捕太子等有功而封其為侯。
  漢武帝憤怒異常,群臣感到憂慮和恐懼,不知如何是好。壺關三老令孤茂上書漢武帝為太子申冤。他聲稱太子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太子進則不能面見皇上,退則被亂臣的陷害困擾,獨自蒙冤,無處申訴,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殺死江充,卻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為陛下的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為了救難,使自己免遭別人的陷害罷了,並非有什麼險惡的用心。)

  太子向東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隱藏在泉鳩裡。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於是消息洩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自縊而死。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鬥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史書留名的是史皇孫劉進(即劉詢之父),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孫子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為漢宣帝。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於是漢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下令將江充滿門抄斬,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曾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陸續被殺。上憐太子無辜,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臺,叫作“歸來望思之臺”,藉以寄託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輪臺罪己詔

  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臺宮殿裡下《罪己詔》,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史書《罪己詔》記載:“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頒佈輪臺罪已詔,是漢武帝統治政策的重大變化。它表明漢武帝已決心不再主動對匈奴用兵,而要注重發展農業,提倡農耕以恢復生產。為實現這一政策,漢武帝不但下令不復出軍,而且還在徵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同時,還任命趙過為搜粟校尉,推廣代田法,並下詔重申:當今之務,在於力農。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鞏固統一的西漢帝國,奠定了中華民族遼闊疆域的基礎。但與此同時,在他統治期間,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按司馬光的評價,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而西漢王朝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同漢武帝晚而改過,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漢武帝還沒有來得及全面推行其與民休息的政策,便於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了。其後繼者昭帝和宣帝堅持執行武帝晚年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漢中期出現了被後世稱頌的昭宣中興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