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发明以前纸的特点是什么?

聆听134426357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

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物质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造纸术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

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

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上世纪以来不断出土;

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不过纸张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西汉麻纸为什么无法普及,不是质量问题,即使粗糙了一些也没有什么问题,仍然可以使用。

那是什么呢?

成本,西汉前期的麻纸主要的原料有蚕茧的壳以及麻的碎片,成本昂贵,无法大规模生产,更加无法普及了。





江浔历史


造纸术的发明时代是东汉 ,发明者是蔡伦。在没有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东西主要以竹签或木板为主,富裕的人家使用的是绵帛,但绵帛的造价昂贵 ,所以当时普遍使用的都是竹签或木板 ,木板可以写 但竹签必须用小刀刻上去, 特点就是麻烦。


外星者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贾大智


造纸术之前的纸表面粗糙,形状各异,坑坑洞洞不能写字,但能用来保护铜镜表面。

衡阳人蔡伦发明了纸,所以史书都把造纸术的发明者写成蔡伦。后世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再其老家衡阳有蔡伦大道,其出生地衡阳市耒阳有旅游景点蔡伦竹海。我曾经亲自在蔡伦竹海体验了蔡伦造纸的方法。

严格意义来讲造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纸被发明于西汉年间,早期的纸因为表面粗糙不能写字,西汉时期的纸是用大麻和苎麻剥皮,用水侵泡,然后用刀剁碎,搅拌后用锅煮,然后捞出二次侵泡,最后用脚踩平,待水分蒸发后形成了像现在毛毯状的浆糊纸,表面非常粗糙,而且颜色不一,虽有部分制作品质较好的,可以在粗糙的表面写字,但整体不适合书写。另外一个不能推广书写的重要原因是西汉的纸规则不一,坑坑洞洞,形状各异,书写讲究横平竖直,不可能一个字为了一个洞拐弯。因为没有很好的用途,虽然造价比较便宜,但西汉造纸并没有经过革命性的发展,也没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但西汉的纸并不是一点用途没有,从历史证据角度看,西汉时期的麻纸(也就是造纸术之前的纸)多用于包装保护,比如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麻纸就是在一面铜镜下发现的,所以说麻纸的出现虽然不能写字,但可以保护铜镜不被磕碰刮花。

到了东汉,宦官出身的蔡伦,认为纸可以经过改进,使其平整规则后就可以取代布帛和竹简进行写字。经过蔡伦的改进,最终可写字的纸张面世,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综上所述,蔡伦的造纸术在发明改进之前,纸的特点是表粗糙,形状各异,坑坑洞洞,但多层叠加后可以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比如保护当时的铜镜。或者用于人畜覆盖铺垫取暖。


时空地游鼠


一、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

造纸术是中国发明并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的。埃及人的制造的是纸草,用像纸一样的草粘合成的,根本就不是纸。

二、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4世纪时在百济、高丽、新罗三国开始自行造纸。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造纸术由朝鲜传到日本。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造纸术飘洋过海来到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了欧洲。400多年后,造纸术传到美洲。19世纪,澳洲也建起了造纸厂。这样,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整个地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的传播而传遍了世界,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家。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最早出现,使得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别的文明。

三、意义与价值: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欢乐颂欢乐GO


“造纸术”通常是指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蔡侯纸”的制造技术。

在蔡伦造纸之前,可以当“纸”使用,以及考古发现的“纸”,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类:

用于书写的丝绸

更早的甲骨、青铜器等刻字铭文的事儿我们不讨论。

就说东汉蔡伦造纸之前,古人会在丝绸上写字作画,这就是“帛书”、“帛画”。如马王堆西汉墓里就出土了帛书帛画。所以当时纸的意思就是能写字作画的丝绸。

丝绸的优点是着墨感很好,柔软顺滑,可以折叠便于携带。

缺点是价格昂贵,制作周期长,产量有限,因为它是动物纤维,养蚕受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和生长周期所限,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当时人们日常书写还是在竹简木片上。

西汉麻纸

“造纸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让大家以为造纸术出现后才有了纸。其实不然,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或者说是发明了一种新的造纸术,让“纸”真正可以大规模推广用于书写。

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也就是所谓的“麻纸”。

下图是出土西汉麻纸的甘肃肩水金关以及考古发现的西汉时代的麻纸:

那这种“纸”和前面说的丝绸有什么区别的?

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材质不同。丝绸的原料是蚕丝,是动物纤维;麻纸的原料是麻,是植物纤维。二是制作方式不同。丝绸是纺织出来的,也就是丝线纵横交叉排列而成;麻纸的工艺叫“抄漉”,所谓抄漉,就是将纤维放在臼中碾碎后,溶于水,再用帘子迅速将纤维浆捞起的简单工序,使之干燥以后便成为纸。抄漉制作的纸其纤维是无序排列重叠的。

麻纸由于使用了植物纤维,相比丝绸而言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但早期麻纸较为粗糙,书写也不舒服,因此没有被大范围大规模推广使用。

总结一下:

“纸”这个字,原意就是指用来写字作画的丝绸。从丝绸到纸,在材质上实现了从动物纤维向植物纤维的转变,在工艺上实现了从纺织到抄漉的转变。

纸,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封家书,一篇日记,曾经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生活。在当今电子设备大行其道的互联网社会,朋友,你有多久没在纸上静心书写了呢?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此刻的心情如何?


撕烤的橘子皮


众所周知,造纸术是由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记录文字的载体有很多,例如:竹简、娟帛等。

中国古代的文字最早是刻划在陶器上的,稍后是刻划在甲骨上,再后则是铸造在钟鼎上。这种刻划方式十分困难,文字载体也非常难以携带。

大约在春秋时期,发明了用竹木片烙烫或毛笔书写文字的竹简和木牍,使文献和记事的方式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但是这种竹木书籍还是过于笨重,战国时期思想家惠施外出时要携带五牛车的书,留下了“学富五车”的著名成语,被后世认为是了不起的大学者。其实如果这五车简犊印成现代的书本,恐怕也不会比四大名著的字数多到哪里去。

为了改变文字载体的这种笨重现状,古人又尝试着在“缣帛”上书写成所谓“帛书”。缣,为双丝的细绢,在这种材料上书写,无论是书写速度、笔划的流畅程度,以及携带和收藏的方便性等方面都比以往的各种文字载体有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为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帛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但是在当时丝绢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因此,直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帛书也没能完全取代竹简。

在帛书稍后,又出现了利用缫丝下脚料大茧衣、烂茧、蛹衬、废丝碎屑等原料,采用煮漂、荡筛、捶打等方法形成薄绵片,再将其晒干辗展后成为一种“絮帛”。絮者,敝绵也,原意为较粗而乱的丝绵,采用这种廉价原料,所制得的书写产品相对缣帛而言是比较便宜的。制造絮帛的工艺过程和原理已经十分近似于造纸,因此絮帛应该算是最原始的纸。“纸”字发明早于蔡伦之前至少300年,因此“纸”最早就应该是指絮帛而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纸,絮一苫也、丝滓也”,故而纸字从“糸”之意、从“滓”之音。


老道已涅槃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纸是贵族阶层才用的起的奢侈品,而且又重又硬。


老四级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只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