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老家許昌

文‖張秀琴


前幾天看到梁耀國先生的《許昌往事:30多年前的八技校》,才知道梁老弟也是八技校畢業,是低我一屆的學弟。(欲欣賞梁耀國先生眼中的八技校,歡迎點擊以下鏈接:

我們共同就讀的學校——許昌技工學校(1958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為河南省第八技工學校,簡稱八技校),2008年2月晉升為許昌市高級技工學校,系許昌市唯一一所高級技工學校,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機電工程類技工學校之一,曾名“許昌工學院”。2012年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異地新增項目的建設,成立了“許昌技師學院”(許昌電氣職業學院),搬遷到了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美麗的中央公園東側,魏文路與永昌路交叉口東北角。

作為八技校最出名的一位校友,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佩甫老師的《生命冊》、《城的燈》、《羊的門》、《李氏家族》、《平原客》等作品我都拜讀過。

2016年4月,李佩甫老師回到許昌參加第十屆三國文化周活動,在許都書店,我有幸得到了李佩甫老師的簽字併合影留念;在電視臺演播廳,我聆聽了佩甫老師以及省內知名作家張宇、喬葉分享的“閱讀與生活”講座。

李佩甫老師是1974年上的八技校,學的是車工,開過多種車床。10年後,我也步了佩甫老師的後塵到八技校,學起了車工。

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我與八技校結緣,也是因為高考失利,愧疚失落,不甘無奈。我們那一屆的同學全是高中畢業生,兩年制,車、鑄、鉗、銑、電5個專業,把車工和鑄工混合一個班,把鉗工和銑工混合一個班,電工單獨一個班,分成了車鑄一班、車鑄二班、鉗銑一班、鉗銑二班和電工班5個班。

我分在了車鑄一班,讀車工專業。學校開設的有《車工工藝》、《機械製圖》、《機械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工程力學》、《政治》等課程。教學採取理論與實習相結合,一週理論課,一週實習課。

當時的八技校校區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學區,是臨解放路的一棟四層樓,坐西面東。我們班的教室在教學樓二樓最南頭東側,北牆隔壁是鉗銑一班,隔著走廊對門是車鑄二班。我們班有39位同學,其中車工專業19人,鑄工專業20人。

班主任邢玉海老師教《工程力學》。邢老師善良厚道,教學上兢兢業業,對班級事務盡心盡力,對學生生活、學習上的關愛就像一位慈詳的老父親。而教我們《車工工藝》的郭雲英老師溫文爾雅,少批評多鼓勵,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機械基礎》的胡長江老師年輕有為,像兄長,與學生打成一片。在我們畢業後沒幾年就調到了許昌市勞動就業局工作。

另一部分是實習和生活區,在教學區的西北部。我們這屆同學全是許昌市人,卻被要求全部住校。寢室就在生活區內一進門北向的平房內,一屋4床8人,上下鋪。房屋陰暗潮溼。寢室門前是一空曠操場,天氣晴好時有同學會晾曬衣被。

食堂在生活區一進門的南向。印象中滷麵、湯麵條、糊辣湯、饅頭居多,米飯很少,如果哪天中午吃了米飯,晚上一定會喝到剩米熬成的寡淡的大米粥。中午開飯的時間,食堂打飯的窗口永遠是擠擠嚷嚷。

未到下課時間,年輕的胃早已是飢腸轆轆,拿著飯碗奔向食堂是第一要務。如果排在隊伍前面的有本班的同學,那這班的同學就幸運了,呼啦啦能遞過去十幾個碗,任後面的同學大聲抗議,只顧自地發出幾聲壞笑。時間長了也就抗議無效,順其自然了。

沒有餐廳,部分同學會端回寢室吃,有的同學就在操場上就地解決。如果哪位同學有從家裡帶來的鹹菜之類,那必定是大家的美食,分而食之,回味無窮。

其實那個時候也沒有多個品種的鹹菜,家家做的最多的就是夏天家長曬制的醬豆,極鹹,耐貯存。若是誰家在炒熟的醬豆裡放入少許的肉絲或者青椒,那絕對的土豪吃法,必須分享,藏都藏不住的。那滋味現在想來依然唇齒留香。

我們專業實習的工廠,在生活區的西北部,高大的車間,車、銑、鉗、鑽、磨、刨、鑄、電,工種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好像當時的實習工廠在許昌市對外的名稱是許昌市第二機床廠,有較強的機械加工能力,為許昌的工業企業培養了大批的合格人才,為許昌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下圖:這個大門進去就是八技校職工家屬院。

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教我們車工實習的劉德明老師,就像一位和藹可親、宅心仁厚的大哥,不懼髒累,身體力行,手把手教會了我們認識車床,使用工具,加工出合格的零件。遇到笨重的工件,會幫助我們固定在卡盤上。

在機械加工行業流傳著這樣的行話:偉大的車工,幸福的刨工,萬能的鉗工,聰明的銑工,懶惰的磨工。鋼板尺、遊標卡尺、千分尺是他們的常用工具,“金切一把刀,銳刃強度高。車床出鐵屑,功夫真藝巧。舊件要測準,新件不差毫”是他們工作的天然寫真。

車工的偉大,在於善用手中的各式車刀車削出其它機床加工不出的零件或形狀,如螺紋、圓球等。僅車刀就有外圓刀、切刀、鏜孔刀、螺紋刀、精車刀等等。“車工手裡有把刀,哼哼嘿哈把鐵削。十個車工九個黑,渾身上下全是灰。站著不動很正常,乾的就是這一行”。這首打油詩描繪的就是車工的工作日常。

出於安全考慮,車工工作時不能戴手套。砂輪上磨削刀具的灰塵,加工工件外表面加工過程中的揚塵,再加上加工某些工件需要潤滑液的降溫,雙手沾滿油汙是常事,下班之後需反覆清洗。

為防止鐵屑的飛濺,車工配發的有勞保眼鏡。我本身近視,有近視眼鏡,只有幹活時才戴。有一次車一個法蘭,濺起的一小塊鐵屑飛過眼鏡上方的空隙落在了眼鏡與臉部接觸處,待摘掉眼鏡,臉上皮膚已被燒紅一小塊,至今印痕仍在。

由於我們住校,自然少了路上的奔波。我家在解放路北段,而八技校在解放路南頭,一條大路通南北,按說從家到學校也就是“一碗湯的距離”。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西關人口密度大,路況不好,要想順利通過也非易事。

湖濱橋到許繼大道中立交這段當時是西關市場,高大的鋼架大棚,兩排貨架佇立在本就不寬的大路中間,兩側的道牙上有小門面房,也有臨時攤位,只留下窄窄的過道。西關口東北角三食堂的包子、油饃、糊辣湯把持了一大塊地盤。

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以西關十字街為界,南部以農貿為主,柴米油鹽醬醋茶。北部以集貿為主,衣服鞋帽百貨。採購貨物的人絡繹不絕,遇到上下班高峰走不動是常事。

實習的一週,時間相對寬鬆,我會中午或晚上回家吃飯。大多時候只能從解放路右拐華佗路轉五一路左拐新興路再上解放路到達學校,雖然繞的遠了些,還好有一輛28加重自行車,年輕有的是力氣,多蹬幾圈就到了。

39位同學中,畢業後大部分分到了工廠,光通用機械廠就有八、九個,再加上其他班級的有一、二十人。隨著企業的不景氣,跳槽的越來越多,直到企業停工停產,最後幹到退休的只有我一人。

年齡最大的姚俊娥,多數同學都尊稱其“娥姐”,成熟穩重,學習和生活上給了我很多幫助,畢業沒幾年就擔任了市區一大型批發市場的總經理。班長郭清霞,我的同桌何惠潔,伍春梅、劉紅霞、吳麗君、段慧霞、嶽曉華、喬曉紅、三玲,還有在漯河的楊惠等同學親如姐妹。

前年,何偉同學建了車鑄一班朋友群,同學們又能在這裡相聚。遺憾的是還有5位同學沒有加入。只知溫柔靦腆的宋文英隨軍去了北京,還有陳宏文、白曉文、王平、藏豔軍,期待你們的早日歸群!

時光流逝,歲月如歌。轉眼間,我們離開八技校已經34個春秋。回顧青春燃燒的歲月,是那麼親切那麼難忘。曾經青春年少的我們都已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但是,當年的同學友情卻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值得我們一生好好珍藏。

2004年3月6日,我們在許昌賓館舉行了入學20週年的同學聚會,班主任邢書海老師,實習教師劉德明老師,機械基礎胡長江老師出席。歲月可以改變我們的容顏,卻無法改變我們的師生情。同窗兩載凝聚無數美好瞬間,將永遠銘刻在記憶之中……

感謝技校、感謝老師對我們的培養,是老師的辛勤耕耘給了我們翱翔的能量,使我們終生受益、永生難忘!

下圖:2004年3月6日,在許昌賓館舉行入學20週年聚會時,部分同學與老師合影留念。

故事:燃燒的青春:34年前的許昌工學院

【作者簡介】張秀琴,網名“漫步”,企業退休職工。喜歡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煙火紅塵裡靜守詩和遠方。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