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方日记”

若不是网上沸沸扬扬的热议,或许我永远都不知道她是何等人物,方方,本名汪芳,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二零二零年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她以“方方日记”的方式记录疫情来封城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方方日记一经发布,迅速流传网络,沸沸扬扬,热议不断。既然是热议的焦点,不乏会有支持与反对的存在,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揭露现实;反对者认为她无中生有、反动负能。当我阅读了她自1月25日开始至3月24日结束之间的三十余篇“日记”后,我同样有所感触。

如高尔基所言: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的确,尤其在当今信息传递发达的环境下,任何一个作品都会引起价值观的导向与传播。我们可以说方方日记在某些言语中讴歌了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英雄们,赞美了举国抗疫的伟大壮举,于情于理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作品存在,当然希望这样的声音传播。但是,若文字不出于生活,空穴来风,主观情绪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那么这样的文字与作品,何谈主流?何谈价值?有细心的网友对方方日记的词汇进行了统计,大量的“听说”、“可能大概”、“某某说”……这样的词汇充满作品之中,可想而知,这样的作品传递的是什么呢?能传递什么呢?暂且不谈这三十多篇日记是否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我只想说光靠主观虚构或者夸大事实的作品是经不住人民与历史的考验的,更经不住事实存在的推敲。

美国《洛杉矶时报》、日本《朝日新闻》,大量引用了方方日记里的负面内容,寻章摘句,诋毁中国,否定中国民众为抗疫情做出的努力与牺牲,试问,这样的作品怎敢称之为时代的记录?又如何能够起到引领群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敢发声、写真实,固然提倡,但情绪化、主观化的狭隘主义却只能定义为无事生非、毫不可取。在举国抗疫之时,文字的力量是需要讴歌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这是一名作家应有的操守,也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文字中夹杂着个人色彩的冷嘲热讽,无形中制造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虽然没有书写文字的力量,也没有支援前线的能力,但我依然可以绽放自己的风采、奉献自己的力量,依然可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争当社区志愿者,为国加油,贡献绵薄之力。即使这样的行为很渺小,但我觉得至少比用文字煽风点火的看客要实用的多。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论终究无法代替实践,当然正确的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但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怎能经受住考验?方方日记,让我们看到了,抗疫的胜利不是靠笔下冷嘲热讽就能胜利的,靠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

浅谈“方方日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