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盂城路與古高郵三阿”

盂城路北接傅公橋路,起於北海廣場附近的通湖路路口。盂城路和盂城南路為南北向路,在魁樓附近的琵琶路路口分界。盂城南路止於新華西路。

“盂城”源於北宋婉約派詞宗秦觀《詠鄉》詩句:

吾鄉如覆盂,地踞揚楚脊。

環以萬傾湖,粘天四無壁。

據此,高郵便有別稱“盂城”。

高郵歷史悠久。秦代築臺置亭,有最早的郵亭建置。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這裡始設高郵縣。清代康熙《高郵州志》:漢代高郵屬廣陵國(今揚州),設“平阿縣”。下有一注:“漢初名高郵,後改為平阿。成帝封舅王譚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在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改高郵縣為平阿縣。其治所應在古“三阿”的位置。據明·隆慶《高郵州志》:“三阿”即北阿、平阿、下阿之謂也。這個三阿就是古高郵。北宋詩人、著名畫家文同(1018—1079)有詩《平阿馬上》,應為文同元豐元年(1078年)出知湖州後,來高郵拜會其前任孫覺而作。詩句中有“才到郵亭使沈思,向來佳景待吾曹。”文同在馬上於“平阿”看到秦郵古“郵亭”。三阿在上古時就很有名。漢代改高郵為平阿縣,是用“三阿”中的平阿作縣名,而晉稱三阿縣,是用“三阿”的統稱作縣名。

今高郵城建於北宋。北宋《太平寰宇記》載:“高郵軍,理高郵縣。本揚州高郵縣,皇朝開寶四年(971年)建為郡,以縣隸焉,直屬京師。”宋《輿地紀勝》卷43《淮南東路·高郵軍》錄引《太祖實錄》中開寶四年“高郵縣為軍”的詔文:“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衝。宜建軍名,以雄地望。”宋太祖批示的高郵應指古三阿。因宋太祖批示建高郵軍,同年才始建今高郵城城牆的。高郵軍下轄高郵縣,高郵縣署就設在古三阿。北宋時,高郵就有“東城”和 “西城”兩處:“東城”是今高郵城作軍署,“西城”即古三阿是縣署。北宋建今高郵城時,這裡只有“孤塔伴雙寺”,即有唐時興建的乾明寺和光孝禪寺兩座。乾明寺在今市人民醫院西,已不存。光孝禪寺並有光孝禪寺塔一座,即今之鎮國寺和西塔。

南宋時,高郵“廢軍存縣”,將高郵縣署改設在今高郵城,而將古三阿改稱“北阿鎮”。北阿鎮取名於三個“阿”之一的北阿。明末清初,因黃淮水患形成高郵湖,北阿鎮逐步被淹沒在高郵湖中。這就是作為古高郵的“三阿”歷史。

“吾鄉如覆盂,地踞揚楚脊。”今高郵城平均地面真高(即海拔)在2.55米,還做不了揚州和楚州(今淮安)的“脊”。但是,古三阿就不同了。神居山真高49.5米,西部低丘平崗多數真高為15—20米,可稱得上“揚楚脊”。後來北宋詩人蔣之奇《題東園詩》有句:

三十六湖水所瀦,其間尤大為五湖。中間可以置郵戍,隱然高阜如覆盂。證明秦觀《詠鄉》詠的是三阿古高郵。

作為古高郵的“三阿”,東晉時曾發生北方苻秦與東晉之間的一場戰爭,史稱“三阿之戰”,有謝玄自廣陵救三阿的故事,是後來發生的“淝水之戰”的序曲。史載“三阿,去廣陵百里”。廣陵,今揚州。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三阿】“在江蘇高郵縣西北”。《輿地紀勝》“高郵有北阿鎮,離城九十里,即晉時三阿”。清·嘉慶《高郵州志》“古蹟”有:【北阿鎮】“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以鎮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東晉嘗僑置幽州於此。太元四年,苻秦將句難、彭超圍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謝幼度自廣陵馳救,進據白馬塘,難、超戰敗,退保盱眙,即在此”。

北宋詩人歐陽修有詩《晚過水北》,是指當時在高郵凌(菱)塘與北阿鎮之間隔有平阿湖,南北兩岸分別叫“水南”、“水北”。換言之,古三阿(即北阿鎮)在菱塘之北。平阿湖在高郵三十六湖中居前4、5位。

據此,古三阿淹在高郵湖中的位置,大約在高郵、金湖、天長三縣在高郵湖中的交界處偏高郵的一側。這就是秦少游說的“盂城”所在。

今天,作為宋代的西高郵城——盂城已淹入高郵湖中,但是,我們高郵人仍然把盂城作為高郵的愛稱,以紀念宋代高郵名人秦少游,紀念他熱愛家鄉熱土留下不朽的詩句。把盂城作郵驛的名稱,把盂城作路名,永遠激勵高郵的後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