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吃鸡蛋、祭奠故人……烟台人的清明这样过

放风筝、吃鸡蛋、蒸面燕

喝糊粟米、荡秋千、插松柏……

烟台人过清明不同地域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烟台人不仅要扫墓祭奠先人,还有不少讲究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是适合耕种的时令,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后来于寒食节、上巳节交汇融合,三节合并,才开始有了祭奠先人的说法。其实,清明节按照气节就是一个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气,后来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一些元素,才有了扫墓祭祖这个大范围习俗。

清明节习俗甚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这一天,烟台人不仅要扫墓祭奠先人,还有不少讲究,比如放风筝、吃鸡蛋、蒸面燕、喝糊粟米、荡秋千、插松柏等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习俗由来已久,每年清明人们都要为先人之墓清理杂草,增添松土,让墓地变得整洁,同时祈祷祖先能够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吉祥。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成习俗。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为一,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在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烟台不同地区的清明风俗

芝罘区

踏青、扫墓、放风筝

家住芝罘区的李女士,往年的清明节都是带着一家老小去山乡田野间游乐,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节也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还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另外,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也是市民喜爱的活动之一,特别是在海边,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把写有祝福的风筝放飞都空中,感觉心情很舒畅。“我们回去海边或者野外放风筝,我家一直有这个习惯,听老人说,古代踏青就有放风筝的习俗,一般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现在放风筝多半是娱乐,因为烟台的海风特别适合放风筝。”李女士告诉记者。当然,扫墓是不可缺少的,李女士会带着孩子去给已故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

莱山区

踏青、扫墓小孩吃鸡蛋为了“眼清目明”

上坟为已故先人“棉衣换单衣”、放风筝

据初家汤村90多岁的初焕言介绍,每年清明大家都会上坟扫墓祭奠先人,铲除杂草、摆上贡品,在坟前上香祷祝,压纸钱金锭,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在这诸多的规矩里有一项被称作“棉衣换单衣”,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在坟头上压2-3张黄纸,临到清明上坟时候,改成压1张白纸或黑纸,提醒祖先天暖了该换衣了,人们看到谁坟上压纸就表示这墓主人有后代。“现在不兴烧纸了,改成送花等方式来祭奠先人,规矩也从简了。”初家汤护林防火员初忠祥说。

在莱山街道官庄村,姜女士家每年清明都会煮很多鸡蛋,“大人吃了鸡蛋,身体健康,小孩吃鸡蛋代表眼清目明,也是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希望孩子眼睛亮,聪慧过人。”所以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很多鸡蛋。早上吃鸡蛋,然后就是家族一起去“上坟”,祭奠先人后就回家包饺子。如今,姜女士每逢清明都会带着女儿回家去参加家族的祭奠。“参加完祭奠,回家包饺子,吃大饽饽,几乎每年都这样,鸡蛋是一定要吃的,寓意着一年都身体好。”

开发区

胶南阿姨蒸发糕、插松柏过清明

66岁的崔阿姨从青岛胶南来烟台已经十几年了,目前居住在开发区。每年清明她都会去蒸很多年糕、发糕和鸡蛋,还会去山上折一些松柏插在家里的瓶子里,她说,小时候都是把松柏扎在辫子上的。说起自己小时候咋过清明,崔阿姨说那时候的风俗很多,特别是村头的那个“游千”是孩子们最渴望的。

崔阿姨说,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很穷,过清明会有很多好吃的,“我们那时候一般清明过四天,第一天蒸年糕、发糕、花卷、饽饽等吃食,第二天祭奠先人,第三天也就是清明当天,女孩们要在头发上扎彩绸,还要插上松柏,可俊了,第四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婆家。”崔阿姨说,她们那时候“游千”在清明前以村为单位就扎起来了,很大的“游千”,一下子能上好几个人荡。“那时候清明要是能吃上个鸡蛋,那简直跟过年一样,有的小伙伴家里给煮个鸡蛋,能一直放在口袋里不舍得吃,其他的孩子看着那个鸡蛋,那个崇拜啊。”崔阿姨回忆说。现在崔阿姨居住在儿子家,帮着带两个孙子,她把这些习俗也带到了烟台,每年清明节她都会给孩子们做很多发糕,寓意着孩子“节节高”。

栖霞

蒸“饽饽鸡”、喝糊粟米,拿着鸡蛋“碰将军”

林女士是地道的栖霞人, “80后”的她孩子已经10岁了。这几日还在烟台上班的她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了,准备回家拿“饽饽鸡”,就是一种面燕子,“可好吃了,我妈妈会把饽饽做成各种燕子形状,听老人说,清明时节南飞的燕子纷纷回到故人的屋檐下寻找老窝,清明节这一天,我们栖霞都会发面捏‘燕子’欢迎归来的燕子。”林女士说。

林女士告诉记者,她十几岁的时候,每年过清明前一个周,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食材了。“那时候街上很多碓臼用来舂米做糊粟米的,弄很多,然后用大锅煮上一锅,喝很多天。还要荡秋千,家里的门框上有小秋千,村头的大树上有打秋千,清明节这段时间孩子们最乐呵了,那时候荡秋千可是属于高级娱乐了,“经常因为荡秋千很晚才回家,有时候父母都叫不回去,都在排队等着打秋千。”

这个“面燕”不光是自家吃,还要拿到学校去送给老师,还有写了祝福语的各种蛋,经常是拿到学校都摆在老师的讲桌上,老师一进门正好就看见堆成山的饽饽鸡和蛋类。“我们也会碰鸡蛋、鸭蛋、鹅蛋,那时候有的同学拿一个蛋能碰破全班同学的鸡蛋,我们叫做‘碰将军’,反正谁的蛋破了就吃掉,感觉特别有意思。”

招远

就着“发叶葱”吃大包子

在招远,也有架秋千、吃鸡蛋的习俗,还有用蒸大包子的习俗。招远栾女士告诉记者,在清明节头一天,家里的主妇会提前包好一大锅包子。大多是用自家小菜园里的发叶葱,也有的是用冬季储存的大白菜,加上切成块的猪肉。之所以备料这么足,因为这包子除了清明节当天祭祀用,还要给家里的亲戚分一分的,再加上清明节当天还要留出全家食用,所以各家都会备量足,免得不够吃。“小时候,清明节当天,会熬高梁粥,吃煮蛋,就着发叶葱吃包子。”一般清明当天,家里的主妇早早起来,提前准备好的祭祀用品,打发老爷们提着去山里祭祀。家里的主妇赶紧生火做饭,熬的是高粱粥,熥包子。提前洗好的鸡蛋、鸭蛋、鹅蛋放进大盆里,一起上锅煮熟。等上山祭祀回来后,就可以吃饭了,一定要就着今年菜园里新发的发叶葱吃包子。为什么要吃发叶葱呢?据说是预示着新一年发大财的意思。在吃饭的时候,分煮蛋是重头戏,这可是小孩子们眼巴巴盼望的。留出给家里老人的,剩下的家里按人数均分。

YMG全媒体·大小新闻记者 衣文萍 赵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