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强大的装备为何没有继续生产?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迪南德装甲歼击车(事实上,它们最初在德国军队中被编为重型突击炮)的数量非常少,但它们以几乎不正常的攻防能力,在战斗中发挥了比常规坦克更大的作用,他们从未被正面刺穿的数据足以让它们在装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为什么如此优秀的装备没有继续进行生产。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费迪南德最初仅仅是个意外。

如此强大的装备为何没有继续生产?

费迪南德歼击车的诞生只是当时德国重型坦克竞争的副产品。当时费迪南德博士的电动重型坦克“老虎”已经被确认为失败的竞争项目,但在最终结果出现之前保时捷公司就已经生产了90个底盘。

在项目的失败被彻底证实失败后费迪南德博士向国家元首提出了一项计划,将已经生产的底盘改装成歼击型装甲车,以有效利用资源。鉴于费迪南德博士和国家元首之间的个人感情,他同意了医生的要求。

费迪南德博士在调整了底盘动力装置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使用带有固定后炮塔的计划,并被国家元首指定为重型武器。并等待产量达标。

换句话说这批费迪南德歼击车并没有专门的生产线,只是本着不浪费的精神下所组装的重型武器。

对于方型的装甲车来讲最好的改进便是使用倾斜装甲。当时,德军意识到了T-34坦克倾斜装甲带来的优势,实现了与较薄装甲同等的防护水平。虽然倾斜的布局会相应地减少战斗机内部的空间,但对于体型本就很大的歼击车来说,这样牺牲空间进行高防御是十分值得的。

倾斜布置的优点是不仅可以减小装甲的厚度,而且装甲的表面积小于直角转弯,所用材料也进一步减少。因此,该机的总体重量可以大大减轻,即使在恒功率条件下,机动性也可以大大提高。

其首次投入作战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便显示出强大的突防能力。尽管它们行动缓慢,但一旦达到有利条件并水平推进,普通坦克几乎无法阻止他们。

当时苏联军队可以依靠的主要对抗措施是反坦克地雷、重型榴弹炮等。当然,天然弹坑也是很好的帮手,可以很好的限制它的行动。

除了苏德战场,这种武器在意大利地区的少量布置换来了很好的赞誉。对于装甲部队来说,他们一直都希望坦克能更轻、更灵活。

然而,在唯一一批费迪南德歼击车完全失去战斗力后德国却出于各种原因没有继续生产或考虑升级。

如此强大的装备为何没有继续生产?

最重要的是电力传输带来的麻烦。与传统的内燃机直接驱动方式相比,电驱动增加了大量的电气设备,不仅要求物流人员重新学习相关技术知识,而且使备件供应更加麻烦,增加了物流负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鼎盛时期,德国军队在世界各地寻找合适的装甲武器,并将其投入战场。显然,他们没有精力完成独立的系统训练任务。一小部分支援人员变得非常宝贵。如果因故突然失去过多的保障人员,装备不能得到妥善维护,就等于直接降低了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

二是生产困难。电传动结构虽然减少了传动结构的复杂性,但额外加装了大功率发电机和大功率电动机后其结构更加复杂。

如果想继续生产电传动底盘就需要开辟一条电机生产线,但德国由于生产能力十分紧张,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外,德国坦克的装甲都是焊接结构的,原本垂直焊接的“老虎”坦克装甲已经耗费了很多工时。如果费迪南德歼击车采用倾斜装甲,只会增加焊接难度并降低生产速度。

三是原材料短缺。到二战中后期,德国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已经严重短缺。生产电动机所需的铜是德国短缺的原材料。陷入困境的德国,实际上无法满足生产线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数量。

最后,德国军方更喜欢小型装备。他们于这样的大块头完全没有好感,自然也不会在元首面前称赞它。此时,德国国家元首也明白,德国迫切需要易于生产的装备来填补战争损失。双方不再提及费迪南德歼击车,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如此强大的装备为何没有继续生产?

结论

这种重型坦克歼击车作为一种罕见的电驱动装甲武器,在二战中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虽然它代表了非常前卫的技术,但不够实用。

当费迪南德歼击车问世时,德国已经走下坡路了。当局正考虑在各地收集资源以继续战争。没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升级和完善电动费迪南德,它只能随着战争的消耗而成为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