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我市以产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

4月2日,我局报道《我市以产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登上了《今日邹平》第二版头条。我市农业领域究竟以哪些产业作为支撑?怎样去带动和引领乡村振兴?快来了解一下吧~

【今日邹平|头条】我市以产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

(以下是文章原文内容)

作为我市2020年十二大重点项目之一的赛石花都小镇项目日前进展顺利。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将对月季·蝶恋谷扩容升级,建设集花朝园、容器苗交易市场、花卉电商市场、供销博物馆、康养中心、新农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近年来,我市紧扣“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支撑点,努力做好产业融合这篇文章。

创新特色农业品牌。利用气候土壤条件,培育做强特色农产品,叫响邹平农业品牌。长山山药荣获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长寿花玉米油荣获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邹平香椿产地张高村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杭白菊种植1万亩,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到64个。投资4.23亿元的牧原农牧生猪养殖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

加快土地流转帮农民致富。抓住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契机,加大政策引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近年来,全市新增流转土地40万亩,流转总面积达到55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化率突破70%,4个镇街、176个村实现整体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把分散经营变规模生产,带动亩均增收200元、增产100公斤;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就业,带动户均增收约3万元;将“四荒地”“人情地”收归村集体,带动村均集体增收3.1万元。同时,依托遍布域内19处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开展测土配方、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等托管服务,年服务面积26万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融合闯出新路子。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探索“新六产”发展新路径,全市玉米深加工能力达400万吨,居全国第一,产品医用葡萄糖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4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2家、示范合作社达到60家。发挥“南山北水”地域特色,促进特色农业、康养、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启动实施月季·蝶恋谷、白云岱顶、中合万家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其中月季∙蝶恋谷获批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并进一步扩容升级,投资2亿元打造赛石花都小镇。大力推进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里水果长廊、码头万亩韭菜基地、台子无花果、邵家圆铃枣等特色农业连片成群。同时,坚持以工促农、以产带农,立足邹平工业基础优势,以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核心区为引领,加快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好生铝制家具、明集环保设备等特色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富民增收,截至目前,通过产城联动,累计转移劳动力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

为推动乡村振兴,我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主任的农业农村委员会,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整合中央、省、滨州市及邹平本级涉农资金3.94亿元。围绕五大振兴,成立打造邹平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五个振兴工作专班,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下发《邹平市乡村振兴考核指标集中攻坚冲刺专项行动方案》及《邹平市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对年度考核优秀的镇街通报表扬,在财政涉农资金等安排上予以倾斜。

坚持规划引领,抓好全域谋划“一盘棋”。依托中国美院专业团队,编制完成《邹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和5个工作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细化完善实现路径,在全市范围划定“北部现代高效农业种养、中北部现代产业、中南部都市生活、南部生态旅游”四大功能区,引导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布局;在镇街层面,打造好生、青阳、焦桥、九户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台子、码头沿黄风情特色小镇,标杆带动,全域提升;在村居层面,把全市858个行政村划分为示范引领、特色发展、搬迁撤并3类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打造,计划到2022年,将30%的村庄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到2030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达到60%;到2035年,实现全域覆盖。

【今日邹平|头条】我市以产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