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钱,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并且很多人都为其奋斗终身。


古人其实也是如此,司马迁就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那么,在离我们较为久远的古代,古人们的钱是什么样的呢?古人如何存钱?又如何花钱呢?


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简单谈下古代有趣的经济生活,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颠覆你认知、刷新你三观的内容:


原来电视剧里演的少侠饭馆吃饭结账时豪手一挥,潇洒离去,不要求找零的剧情基本是假的;

原来古人也没多大方,他们为了省钱也会绞尽脑汁;

原来在古代,男子追求女子的时候就已经很“烧钱”了;

原来古人的一两银子还挺值钱,想想我写一篇青云计划的奖励可能还没人家一两银子多,着实有趣!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01. 古代的“钱”长什么样子?


人类最初并没有货币,大都以小巧坚硬,便于携带和保存的贝壳来以物换物。(这就是为什么汉字里跟钱有关的字大多是“贝字旁”的原因)。随着生产力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那时金属货币种类繁杂,并不统一。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鬼脸钱等,各诸侯国纷纷打造自己的货币,形式多样,难以统一。终于,直到秦朝时,货币才逐渐统一。但是货币也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有一些形态上的变化。从秦朝到清末,中国主要有三种货币形态——铜钱、纸币、银子。


首先,从铜钱来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将铜制的货币称为为圆形方孔钱,又被称为“孔方兄”。圆形方孔铜钱从秦朝沿用到民国初年,但不同朝代对其的称谓却不一样。


秦朝叫半两钱;汉代叫五铢钱,五铢钱从汉武帝沿用到唐高祖时期,共铸造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久的货币;唐高祖时期,改铸“开元通宝”。从开元通宝钱开始,后世铜钱都被叫作“某某通宝”或“某某元宝”,并沿袭了1300多年。在形态上,开元通宝背面有一个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纹,关于这个月牙纹,最有趣神奇的一个说法是:唐朝后宫一位嫔妃在拿开元通宝蜡样观看时,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由于工匠们也不敢擅自去除印痕,所以铸出的开元通宝上都有月牙纹;民国时,袁世凯称帝时北洋造币厂铸造的“洪宪通宝”,是历史上最后一种帝制时代的铜钱。除了铜钱外,更为奇葩的一点是,在古代为了弥补“铜荒”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铁钱”也曾存在过,甚至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百年,并在宋朝时曾大量出现过。


其次,古代也有纸币,例如宋朝时的交子、元明两朝时的宝钞等。

纸币相比铜钱来说,其便于携带的优点很明显。但是,由于纸币在古代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且缺乏信用担保,经常没用多久就形如废纸了,所以,很多朝代对纸币的发行可以说非常谨慎。比如,清朝政府就吸取了元明两朝经验教训,对纸币发行极为谨慎,在前期基本没发行过纸币;后期,由于围剿太平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财政困境,无奈在咸丰年间发行过“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但这两种纸币也很快就贬值了,不到十年也停止使用了。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最后,可以重点来说说银子。我们看古装剧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进行交易的货币都是银子,你有没有想过,古代的银子长什么样?古代一两银子折合到现在值多少钱?古人花银子如何找零呢?古代银子的使用其实可以以宋朝为分界点,在宋朝以及之前的朝代,人们其实并不怎么使用银子,银子真正成为通用流通货币大概是明朝之后,而且,明清两朝,简直就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明朝以前我国白银开采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银也没有那么多。明朝时,新航路开通,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就有学者曾估算,明末100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约有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第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用于支付的货币,白银的购买力相比铜钱来说则更高,更适合做大宗交易。最后,国家政策导向发生了转变。比如,明初时政府曾禁止使用白银而提倡纸币,但是由于纸币贬值太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张居正主政时实行的“一条鞭法”,更是大力提倡使用白银支付。以上的三点原因就导致了白银主要从明朝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一直延续至晚清。


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


由于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大不相同,而且,白银开采难度、市场投放量、稀有程度等也有差异。所以,我们不应只是单纯衡量白银价格,而是应衡量古代银子在当时作为货币的购买力。为此,可以找一些古今都有的商品作为衡量中介,在这里可以以“大米”作为中介,来看一下宋朝、明朝、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换算,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其实,这就像个应用题,于是,我画了如下这个图: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应用题:古代一两银子折合今天多少钱?


宋朝,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宋代一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我们吃的普:通散装大米,超市的价格是三四元钱一斤。那么,一石米在今天值450元左右。即,宋朝的“六七百文”相当于今天的“450元”,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两银子差不多合700元;明朝,米价维持在半两银子一石。明朝一石等于十斗,而明朝成化年间的铜斗容量为9635毫升,1000毫升米的重量大概为1.5市斤左右,那么,一石米约为145斤。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由此可见明朝一两银子可买两石米,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左右;清朝,一石米价格约在一两半与二两银子之间。清朝的一石和明朝大致相当,大约合今天145斤。按照今天的米价来计算,清朝一两银子大约合今天350元。


最后,需要指出一点,由于古今生产力水平、恩格尔系数、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相差都较大,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用商品作为衡量中介来换算古代银子购买力,并不是十分科学严谨。另外,由于古代米价受粮食丰收与否、自然灾害、战乱等影响较大,所以,以米价为中介,只能衡量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的购买力。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02. 古人如何花钱:找零随身带工具;不光追女孩儿很贵,消费也分高低贵贱、次第等级


花钱是一个过程:要花出去,多余的还要再找回来。上文我们介绍了,古代钱的样子和种类,

那古人都如何花钱的?一方面,古代消费根据不同场所,也分高低贵贱、次第等级;另一方面,古代找零可没现在这么方便,出门都要随身携带找零工具


1.古人如何找零?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或者武侠小说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行走江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酒肉下肚之后,把一锭银子往桌上一上,店小二不用找零就潇洒离去。古人真的如此阔绰吗?

其实并非如此,现实中的古人会为了省钱想尽办法、绞尽脑汁,连银屑渣渣都不会放过,更不用说想象中的大手笔了。上文提到,宋朝一两银子大概合今天的700元,十两银子约合七八千元,五十两约合四万元!这样大的数额吃饭消费是很难找零的,所以,那时的银锭主要用于储藏财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人们在市面上常用的主要是面值比银锭小很多的碎银子。


所以古人使用碎银子时一般会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子。即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后,再用戥子称。


首先,剪子是古代消费时的裁量工具和验钞工具。这种剪子相比一般剪刀来说,剪刀口更短,剪柄却又长又粗,通过利用杠杆原理会更省力;进一步讲,剪银子的剪刀还是一个“验钞工具”,即可以验证白银纯度,比如剪开看看里面是否掺假,断层是否夹铅等。


其次,戥子是中国古代消费时的计量工具,交易时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戥子称多少付款。它作为一种小秤,精确度极高,甚至可以精确到厘(1厘大约31.25毫克)。不仅可以用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

比如,在《红楼梦》就有诸多用戥子的片段,在第五十一回中:“于是开了抽屈,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2.古人消费水平如何?


在上文中曾说过,古人下馆子吃饭可能连一锭银子都花不上,因为找零都找不开。那古人消费水平到底如何?他们吃一顿饭到底能花多少钱呢?吃一顿饭花多少钱,其实关键得看下什么样的馆子,从路边小吃摊——苍蝇小馆——高档饭馆——大饭店,可见,古人下馆子也是分档次的。在这里就以宋代为例,看看民众富裕、经济发达的宋代,人们都是如何下馆子消费的。


首先,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小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美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相当于今天的十二元钱,这个价位并不算贵其次,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也记载“百文钱就能在农村点个菜喝个小酒”,由此计算,

在宋朝的苍蝇小馆吃顿饭也就是七八十块钱;再次,高档点的饭馆的聚餐,苏轼曾在《东坡志林》里说“那时三两个士大夫小聚一下,通常花个五百文钱”,折合下来大概今天四百块钱左右;最后,大饭店就不同了,在《都城纪胜》里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今天的杭州),到酒楼里吃顿上档次的饭,要在五千文以上,合今天4000元。


另外,宋朝的官场宴请也很费钱,一顿平均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这还不是最费钱的,更有趣的是,比官场宴请更贵的,竟然是富二代追女生。比如: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十九两银子折合今天三万多元,真是大手笔啊!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撩妹子都是个很费钱的事。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03.古人如何存钱:挖地又夹墙,古人藏钱多奇葩


从古到今,我们都讲究“财不外露”,钱财外露极容易招贼,生命财产会面临极大隐患。现代社会,人们的支付手段、储蓄方式等相比之前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多采用在线支付,把财产放在银行、保险箱或拿去投资等等。

而在古代,根本没有银行能存钱,那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古人的储蓄财产,按照财富多寡也分为多种不同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扑满”;二是,储钱坛子;三是,钱窖


首先,对于没有多少钱的普通人家,有的会把少量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所以,之后的“梁上君子”就是形容小偷)。还有人会把钱存在的叫作“扑满”的存钱罐里,“零存整取”,扑满一般由陶或瓷制成,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它出现在秦朝,流行于汉唐,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独北半球》里就唱道:“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其次,再富裕点的家庭可用扑满升级版——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

储钱坛子相当于“定期存款”。古人埋坛子时还经常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有名搞笑的便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除此,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如此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银子。


最后,对土豪家庭,可用储钱坛子升级版——钱窖。土豪们可在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如:2010年在陕西华县发现的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钱窖之所以被遗忘往往是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变故、战乱突袭等原因,举家被迫搬迁,钱财乃身外物,太多了自然带不走,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说一句话:及时行乐,你花掉的钱才真正算你的钱,否则不算。


另外,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处,比如: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也借用此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甚至还有清朝时晋商存钱方式更奇葩,会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就肯定丢不了。


“找零”麻烦、“存钱”奇葩、“撩妹”又很贵,古人经济生活趣谈


【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从古代经济生活角度出发,首先,讲了古代历朝历代的货币形态多样,重点说了关于银子的相关知识;其次,古人花钱时极为麻烦要随身携带找零工具,消费水平跟现今一样根据消费目的和消费场合的不同也有高低贵贱;最后,古人存钱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大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物理式”存钱


由此可见,古人的货币形态流变,存钱、花钱方式,都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白银等购买力更高的货币形态,人们消费水平也越高,家底儿越厚,存钱方式也更奇葩。而现如今,我们多采用电子支付、云支付、在线支付等消费手段,也说明消费方式的更迭与科技发展水平有极大联系,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古人的经济生活、消费方式,那不妨再畅想下,未来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消费方式会有哪些大变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