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景縣中學校園文化巡禮」之緣起:千年儒韻長 景中文脈深(一)

長城網衡水訊(通訊員柏川 鄭連池 任家英)作家龍應臺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路走來的河北衡水景縣中學的校園文化,當如是。

「河北衡水景县中学校园文化巡礼」之缘起:千年儒韵长 景中文脉深(一)

河北衡水景縣中學原學生宿舍,於2000年拆除重建(資料圖)。河北衡水景縣中學 供圖

這所創建於1951年的中學,伴隨著新中國的時代步履,紮根於尊師重教的傳統沃土,承襲著撲面而來的千年儒韻,又融匯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代又一代的景中師生們明德修身,教學相長,立德樹人,成功成才,逐步積累積澱成了濃郁厚重的校園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卓越人才和智力支持,擦亮了“儒韻景中”、“和諧景中”、“魅力景中”的教育品牌,在衡水這座“教育名城”中,別有一番風采。

景縣,一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千年古縣,古稱“蓨”,史家稱之為“董子故里”,東臨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屢得南北文化融匯的風氣之先,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地。燕趙之地的慷慨悲歌之氣和齊風魯韻的崇文重教,在這裡交流碰撞,衍生了仁人志士無數。兩千多年前因力倡“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推崇備至的大儒董仲舒,曾在廣川留下了“三年不窺園”的美談,而後在此“下帷講學”得八方英才而教之,學風集一時之盛。

遙望歷史的長河,景縣人才輩出。漢朝名將蓨侯周亞夫出將入相,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厥功至偉,至今墓塚尚存;北魏時期,高允先後輔佐五代帝王,常常冒死進諫,獲譽一代廉吏;封軌沉謹好學,博通經傳;一代梟雄高歡,成就北齊政權;蘭陵王高肅“指麾擊刺”、驍勇善戰。至隋唐時,高士達反抗暴隋首舉義旗,大隋第一名相高熲文韜武略舉世無雙,張胄玄精通天文曆法,李綱祖孫“直諫義烈”,高適心繫將士,《燕歌行》響徹千古,屬辭贍敏,嘗草《賜陣傷邊將詔》,頗為武宗所贊。儒韻浸淫傳之不朽,江山百代人才輩出,景縣之地走出了一大批飽學之士、賢臣良將乃至皇帝,在中華文明的歷史畫卷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及至近現代,一大批具有文化背景的景縣人得風氣之先,尋到了馬克思主義之路。1931年,從熊希齡的香山慈幼院成長為共產黨員的劉建章,秘密回家鄉景縣播撒革命火種,成立了中共景縣縣委,由此揭開了景縣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歷史新篇章。十四年浴血抗戰抵禦日寇,三年解放戰爭南征北戰,以王青、張俊峰、王泊生、韓化南為代表的無數先烈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景縣之地走出了王任重、劉建章、劉有光、曹中南、牟海秀等新中國的國家棟梁之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