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民生“安樂窩”提升百姓幸福感——相山區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

城市建設得好不好,不僅要看高樓大廈這些“面子”,更要看到“城中村”、老舊小區這種不引人注意的“裡子”。近年來,淮北市相山區充分發揮主城區在建設中國碳谷·綠金淮北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作用,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管理為保障,抓住轉型發展良好機遇,不斷提高城市綜合運行效能,全面促進城市建設快速發展。

棚戶區改造提升城市宜居指數

“有政府為我們建的新房,以後再也不用為住房壓力大發愁了!”小區門口有保安,上下樓有電梯,小區內有休閒配套設施……恆基城安置房小區,搬遷群眾在這裡開啟了新生活。

2016年以來,相山區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共35個,涉及拆遷居民16970戶(套),累計申報國開行、農發行兩家政策性銀行棚改資金約99.56億元。

為更好地推進棚改工作,全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突出、兩操作、三確保”的相山棚改新模式。

積極突出“居民自改委”的主體作用。為了充分調動居民的棚改積極性,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相山區結合外地經驗做法,創新推出“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在改造過程中通過改造意願調查、補償方案徵求意見以及簽訂模擬搬遷協議三個環節充分徵詢群眾意見,體現“改不改群眾說了算,補償安置方式群眾說了算,籤不簽約群眾說了算”,實現了棚改工作從“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轉變;充分發揮了自改委成員棚改政策“宣傳員”、徵收補償“監督員”、居民意見“收集員”、信息互動“聯絡員”、家庭糾紛“調解員”的作用,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

重點推行“五個專業化”和“流水線一站式”兩種具體工作操作模式。全區通過招投標委託社會第三方參與服務徵遷,推行測繪專業化、評估專業化、審計專業化、審核專業化、拆除專業化,落實“三榜公示”制度,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補到底”,做到拆遷補償、資金使用陽光透明。分解細化工作流程,將棚改過程中政策宣傳、動員摸底、測量、簽約等工作環節按照時間節點和手續流程,按照專崗專人、分步引導,變“多頭跑”為“一站式”,實現棚改工作的科學性、規範性、實效性。

此外,嚴格落實掛圖作戰、強化督查、定期上會等舉措,對35個項目進行細緻梳理,推行縣級領導包項、基層幹部包戶的“包保責任制”,進一步傳導壓力、形成合力,及時查找存在問題限期解決落實,為棚改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安置房建設提高百姓安全感

建設安置房總套數11842套,總面積約115.4萬平方米;已分配安置房套數9530套,已分配安置房面積約93萬平方米……這是近年來相山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成績單”。一個個數據,既是各部門紮實推進工作的見證,也是一個個住房困難家庭邁向幸福生活的起點。

全區堅持規劃先行,提出“以商品房的標準建設安置房”的理念,並在尊重百姓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和管理安置小區。安置房的設計單位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取,且規劃設計庫中都是具有甲級以上資質的公司,這樣既規範了招投標程序,又保障了安置房規劃建設高標準、高水平,大幅提升了安置房規劃設計品位,贏得回遷居民的一片好評。

為了讓困難群眾早日住上安全放心房,相山區狠抓資金籌措,保證建設資金供給。在財政預算安排一部分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扶持資金的基礎上,細化土地出讓金的核算,合理地把土地出讓金返還部分用於安置房建設資金;積極對接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通過適度的項目貸款補充建設資金的缺口。此外,資金使用上按照統籌安排、專戶存儲、專戶核算、專款專用、科學調度的財政監督原則,實現統一管理,力求用最低的成本保障安置房這一民生工程的建設。

房子是老百姓頭等大事。相山區堅持把質量作為主抓內容,按照“統一規劃,分塊實施”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四方的主體責任,強化建設過程中質量、安全管理,集中資金、集中精力建好安置房。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到“算好三本賬,實現三個匹配”,即算好“建設規模賬”,安置房建設規模要和房屋徵收計劃規模匹配;算好“資金賬”,成本預算要與籌資能力、融資規模、償還能力相匹配;算好“用地賬”,建設用地要與土地規劃空間、用地計劃指標相匹配,順利推進保障性住房和拆遷安置房建設。

整體規劃設計的公共區域,花園式入口、林蔭大道、體育鍛煉場所及教育衛生等功能性配套場所,標準化物業服務管理……安置房健全的功能配套設施讓百姓住得舒心,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老舊小區改造提高群眾獲得感

民生“關鍵小事”,政府“頭等大事”。

相山區高度重視城市老舊小區整治民生工程,提前謀劃啟動,創新工作舉措,進一步完善小區功能、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小區品質,通過為民辦實事、辦身邊事,切實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為主城區,相山區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較重,項目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建成年代較久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一類是位於淮北特色街區範圍的老舊小區維護、改造,均採取了相應措施推進改造工程。

分類施策,處理好城市改造與淮北特色文化保護的關係。區委區政府採取“協調整體風貌、合理改造保護”的原則,將位於友誼巷小吃一條街範圍內的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護規劃範圍中,在不破壞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對沿街兩側的建築外立面進行修繕,並增設有特色的牆體彩繪。

以人為本,側重民生工程補短板。將老舊小區保基本配套設施的改造要求與民生工程基建補短板相結合,實施雨汙管道分流,增設路燈、停車位、非機動車停車棚等,推進與居民生活直接關係的市政基礎設施維修完善。

注重居民參與,謀求群眾支持。老舊小區改造與周邊居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群眾工作難度較大,通過提前與各街道謀劃下一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前期工作,入戶調查、召開業主大會,並就改造設計方案在小區內進行公示,徵求業主意見,保證業主最為迫切的居住需要得到滿足,提高業主對改造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意識。

此外,相山區還積極探索通過政府採購、新增設施有償使用等方式,引入專業機構、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如小區裡增設非機動車停車棚,引進智能充電樁裝置,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不斷讓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

據統計,近年來,相山區先後投資約8300萬元對轄區內30多個老舊小區約110萬平方米進行外牆面粉刷、地面硬化、鋪設麵包磚、整修樓道內牆、雨汙水分流、安裝監控、路燈維修、安裝休閒桌椅、安裝節能燈等改造,涉及居民約一萬戶。一個大手筆繪就的老城新貌正徐徐展開。

記者 王陳陳 通訊員 王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