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生“安乐窝”提升百姓幸福感——相山区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城市建设得好不好,不仅要看高楼大厦这些“面子”,更要看到“城中村”、老旧小区这种不引人注意的“里子”。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充分发挥主城区在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管理为保障,抓住转型发展良好机遇,不断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能,全面促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棚户区改造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有政府为我们建的新房,以后再也不用为住房压力大发愁了!”小区门口有保安,上下楼有电梯,小区内有休闲配套设施……恒基城安置房小区,搬迁群众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2016年以来,相山区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共35个,涉及拆迁居民16970户(套),累计申报国开行、农发行两家政策性银行棚改资金约99.56亿元。

为更好地推进棚改工作,全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突出、两操作、三确保”的相山棚改新模式。

积极突出“居民自改委”的主体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居民的棚改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相山区结合外地经验做法,创新推出“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改造意愿调查、补偿方案征求意见以及签订模拟搬迁协议三个环节充分征询群众意见,体现“改不改群众说了算,补偿安置方式群众说了算,签不签约群众说了算”,实现了棚改工作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充分发挥了自改委成员棚改政策“宣传员”、征收补偿“监督员”、居民意见“收集员”、信息互动“联络员”、家庭纠纷“调解员”的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重点推行“五个专业化”和“流水线一站式”两种具体工作操作模式。全区通过招投标委托社会第三方参与服务征迁,推行测绘专业化、评估专业化、审计专业化、审核专业化、拆除专业化,落实“三榜公示”制度,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补到底”,做到拆迁补偿、资金使用阳光透明。分解细化工作流程,将棚改过程中政策宣传、动员摸底、测量、签约等工作环节按照时间节点和手续流程,按照专岗专人、分步引导,变“多头跑”为“一站式”,实现棚改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

此外,严格落实挂图作战、强化督查、定期上会等举措,对35个项目进行细致梳理,推行县级领导包项、基层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制”,进一步传导压力、形成合力,及时查找存在问题限期解决落实,为棚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安置房建设提高百姓安全感

建设安置房总套数11842套,总面积约115.4万平方米;已分配安置房套数9530套,已分配安置房面积约93万平方米……这是近年来相山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成绩单”。一个个数据,既是各部门扎实推进工作的见证,也是一个个住房困难家庭迈向幸福生活的起点。

全区坚持规划先行,提出“以商品房的标准建设安置房”的理念,并在尊重百姓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和管理安置小区。安置房的设计单位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且规划设计库中都是具有甲级以上资质的公司,这样既规范了招投标程序,又保障了安置房规划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大幅提升了安置房规划设计品位,赢得回迁居民的一片好评。

为了让困难群众早日住上安全放心房,相山区狠抓资金筹措,保证建设资金供给。在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细化土地出让金的核算,合理地把土地出让金返还部分用于安置房建设资金;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适度的项目贷款补充建设资金的缺口。此外,资金使用上按照统筹安排、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专款专用、科学调度的财政监督原则,实现统一管理,力求用最低的成本保障安置房这一民生工程的建设。

房子是老百姓头等大事。相山区坚持把质量作为主抓内容,按照“统一规划,分块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四方的主体责任,强化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管理,集中资金、集中精力建好安置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算好三本账,实现三个匹配”,即算好“建设规模账”,安置房建设规模要和房屋征收计划规模匹配;算好“资金账”,成本预算要与筹资能力、融资规模、偿还能力相匹配;算好“用地账”,建设用地要与土地规划空间、用地计划指标相匹配,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

整体规划设计的公共区域,花园式入口、林荫大道、体育锻炼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功能性配套场所,标准化物业服务管理……安置房健全的功能配套设施让百姓住得舒心,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老旧小区改造提高群众获得感

民生“关键小事”,政府“头等大事”。

相山区高度重视城市老旧小区整治民生工程,提前谋划启动,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小区功能、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小区品质,通过为民办实事、办身边事,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主城区,相山区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较重,项目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建成年代较久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一类是位于淮北特色街区范围的老旧小区维护、改造,均采取了相应措施推进改造工程。

分类施策,处理好城市改造与淮北特色文化保护的关系。区委区政府采取“协调整体风貌、合理改造保护”的原则,将位于友谊巷小吃一条街范围内的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护规划范围中,在不破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对沿街两侧的建筑外立面进行修缮,并增设有特色的墙体彩绘。

以人为本,侧重民生工程补短板。将老旧小区保基本配套设施的改造要求与民生工程基建补短板相结合,实施雨污管道分流,增设路灯、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棚等,推进与居民生活直接关系的市政基础设施维修完善。

注重居民参与,谋求群众支持。老旧小区改造与周边居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群众工作难度较大,通过提前与各街道谋划下一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入户调查、召开业主大会,并就改造设计方案在小区内进行公示,征求业主意见,保证业主最为迫切的居住需要得到满足,提高业主对改造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此外,相山区还积极探索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如小区里增设非机动车停车棚,引进智能充电桩装置,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断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

据统计,近年来,相山区先后投资约8300万元对辖区内30多个老旧小区约110万平方米进行外墙面粉刷、地面硬化、铺设面包砖、整修楼道内墙、雨污水分流、安装监控、路灯维修、安装休闲桌椅、安装节能灯等改造,涉及居民约一万户。一个大手笔绘就的老城新貌正徐徐展开。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王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