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人们在各处寻找与人生契合的证据,字里行间里的点滴,琐碎人生中的零细。人生与世态,人情与世故,平凡琐碎却让人倍感亲切。不食人间烟火那是童话,柴米油盐虽然俗套,却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

历史在王安忆的笔下,是由日常生活琐碎的小事呈现出来的,所以她倾注笔力描绘的是日常生活琐事。这来自她对日常化的生活细节的感受,她认为:“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王安忆画像

正如刘震云所说,“生活是严峻的,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于是我们被磨平了,睡觉时连张报纸都不想看,于是我们有了句口头禅:‘混呗’。过去有过宏伟理想,但那是幼稚不成熟的,一切还是从排队买豆腐白菜开始吧。”

王安忆的小说,没有深邃的哲学命题,比如讨论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等等,但是她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她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生哲理,人的生存理想以及人性之美。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日常生活的写作风格是如何形成?

日常生活恰恰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本体和根基,王安忆作品表现出人间烟火气的感性与平实,在优美起舞的缘于灵与肉的文字中,飘荡着有活力的饱满的氤氲地气,让读者体会到小说所折射出的人的文化处境及人性凸现。

如果说自薇、丁玲、萧红等女作家以刻画女性与时代、女性与民族解放为创作主题,从而形成女性的社会历史叙事模式的话。那么,张爱玲、苏青、王安忆对女性恋爱婚姻和日常生活的琐屑细节的刻画,则开启了日常叙事的女性话语模式。

王安忆这种着力描写日常生活情境、民生百态的日常生活意识,这是如何形成的呢?

① 生活经历单薄被质疑

许多人甚至王安忆本人都认为,她的经历过于单薄。回顾她三十岁之前的人生道路,一路平平无奇。她因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聊,离家下乡到淮北偏远贫困的农村。后来发现农村生活枯燥乏味时,便开始挖空心思地泡病假呆在上海。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上山下乡

后来因考上了徐州文工团,在那里生活了八年,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大事。这样的生活几经变迁,虽算得上丰富,但绝算不上惊心动魄,更谈不上坎坷磨难。生活经历的单薄,决定了王安忆取材上必然要贴近自己的生活或者展开想象的翅膀。

连王安忆自己都说过:“我的想象力总是受到现实的羁绊,我从小就是个现实主义者,这也是我后来写不好童话的根源。”

② 源自童年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王安忆的创作和她童年体验不无关系。童年时期的体验往往给文学家的一生涂上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决定着文学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思想’发展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努力的表现形式。”

就是在童年生活里,上海那种独特的气质,上海的弄堂生活和日常的生活意识给予她极深刻的印象,这也可以看作她日常生活意识形成的最初动因。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王安忆青年时代照片

③ 源自孤独体验

因为性格的关系,自幼王安忆最喜欢的就是冥思和读书。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习惯沉默的注视着这个喧嚣的世界。文革时期,她的母亲茹志娟,害怕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使他们身心受到乱世冲击,就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许出门。

于是,安静的王安忆就趴在窗口静静地向外看一队队游行的队伍,看满街的热闹景象。不经意间,这一切给了她一个置身世外去观察思考事物的视角。她缺少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体验,因此她作品中没有那种对知青生活爱恨交织的情感。

她喜欢坐在自己的书斋里,静静地面对自己。因为在她看来,“人是与生俱来地,永远地面对了自己,与自己对峙着。”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王安忆的早期创作中,总是有着一个叫“雯雯”的少女,怀着成长中的心事,充满惊恐与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一切的故事都只在她的眼中、心里发生。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一日三餐下的平淡无奇

人生就如同这市井里的场景,柴米油盐酱醋茶,赤橙黄绿青兰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切如同过眼云烟,世间最美好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在王安忆看来,“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做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她无意做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不想在小说中描绘重大的历史事件。她认为“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时代的疾风骤雨,更多的是弄堂深处小儿女的私语,每日三餐的一丝不苟。

① “一日三餐”的独特气质

曹丕也在《典论•论文》里说过“气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曲度虽均,节奏同俭,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都说明作家的天赋秉性自会带到作品中,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也会带有不同的气韵。

实际上,不只文章,所有的技巧、艺术,只要出于不同人的手,必然会带上独属于那个人的气性。王安忆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人们日复一日三餐一宿的“家常”生活,这些人无法把握这个动荡的时代,却可以把握自己的日常生活,正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他们穿越了时代的层层重压,扛起了人生的重担。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一日三餐充满了烟火味

与其说王安忆对世俗生活充满热爱,不如说她真正热爱的是世俗生活背后所隐藏着的平凡人的智慧和生命力。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持久的日常生活就是劳动、生活、一日三餐,还有许多乐趣,这里体现出来的坚韧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

② 文章处处是“家常”

王安忆热衷于描绘最家常的生活、最家常的场景和最家常的人。

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正是最“家常”的地方:“人声嘈杂,楼梯空空地响着跑堂的脚步,窗玻璃布满了哈气和油烟气”;“透过纱窗,你可看见霓虹灯的粗粝的灯管,还有生了锈的铁支架”;“下午四时的太阳,墙上淡淡划了几道树枝的影,有一种闲暇,这闲暇也是‘家常’。”

《流逝》中一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是家常的,《好婆与李同志》里絮絮叨叨的张家长李家短是家常的,《“文革”轶事》里兄弟姊妹间的小心眼勾心斗角是家常的,《逐鹿中街》里的同床异梦和暗地较劲也是家常的。“家常”不是标新立异和艳光四射,而是可以走人每一个寻常百姓家,与每一个人都有些干系的。

《长恨歌》的好,也好在它的“家常”,小说开篇连续几章浓墨重彩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正是最最家常的上海的写照。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中得了第三名,这个“三小姐”的美也是“家常”的:“照片上的王琦瑶,不是美,而是好看。——她看起来真叫舒服。她看起来还真叫亲切,能叫得出名字似的。”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电视剧《长恨歌》里的王琦瑶

王琦瑶是世俗的,世俗性使她同时具备了代表性,她最能代表上海人和上海文化,她的魅力和价值也在于此。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家常”,“家常”造就和成全了她,也成就了这部小说,更成就了王安忆。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小市井里的大人生哲学

王安忆理解市井人们的生活,欣赏市民精神的力量,她的小说描写着世俗生活的琐事,却流淌出一种“温暖”和“饱满”的生命气息。

日常生活中没有大喜和大悲,它是生活末梢处的细微感受,有时是一点一滴的细碎的乐趣,有时是朦朦胧胧的浅浅的感伤。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老上海照片

王安忆写上海,笔下很少会有懦弱可欺的女性,她描写的都是柔韧的,像王琦瑶、妹头,还有郁晓秋、富萍,她们中没有哪一个是能被困境击倒,而是不断地挣扎。平静地接受挫折,然后一一击溃它再从容地接着走。这些女性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不妥协,真正让人看出一个凛然的女人是很令人敬畏的。

① 郁晓秋的人生多灾多难,但是有一种跃动的生命张力

《桃之夭夭》是王安忆对女性沉潜于生命壁褶处顽强生命力的发掘。作为私生子的郁晓秋,一出生便面对着生命的痛苦和磨难,母亲对她打骂不停、哥姐于她颇为冷漠。连保姆也不待见她。

生存环境的恶劣造就郁晚秋坚韧的性格,也赋予她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及至她渐渐长大,暖昧的身世之外,丰满的身材、妩媚的眼神又成为他人轻侮的题材。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每日辛苦劳作

她因此遭遇更多的偏见和不幸,一连串的打击曾使郁晓秋伤心和失望,但更锻造了她生命的韧性。下乡她与乡民融为一体;姐姐难产去世后,她不顾世人暧昧眼光,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并和姐夫产生相濡以沫的情感。

郁晓秋的人生可谓多灾多难。但她平静地对待着,并坚韧地生存了下来,在她身上跃动着强悍的生命力。因此王安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运用女人的纤细和敏感的直觉把握日常生活,注入理性思考地执著,有自觉的本我意识。

有明确的目标,竭尽全力地要驾驭自己的命运,就算是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也决不退让。只是换一种方式再去争取,其实质是一种为了生存的韧性,一种跃动的生命张力。

② 王琦瑶命途坎坷,但依旧能找到寄托所在

王琦瑶作为上海寻常里巷人家的女儿,上海市民坚韧顽强的性格已浸润到骨子里。从弄堂里巷来到繁华的城市深处,她显得坦然自若,当繁华不再,

她也能找到属于她的情感生活和寄托所在,有声有色地过着日子,从而还原出一个真实简单但意义丰富深邃的生命世界。

王琦瑶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变革,如新旧朝代的嬗变,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大跃进乃至“文化大革命”等,由时代的变迁和中国人记忆深处凄惶惨烈的往事所构成的这一切都只是作为模糊的背景出现在《长恨歌》里。尽管弄堂外的运动空气已是翻江倒海、一浪高过一浪,可王琦瑶仍然可以守着炉边的小天地,做自己可口清爽的家常菜,翻新下午茶的点心花样。

③ 欧阳端丽失魂落魄,依然悠游自在

《流逝》中欧阳端丽在文革的困顿落魄时,这个当年那么小鸟依人,连过马路都不敢的女人既能不辞辛劳地凌晨四点起床排队买鱼,也能在简陋寒伧的工场问里一坐就是8个小时只为了每月增加10几元的收入,更能苦中作乐,从一碗豆浆中品出“偷得浮生一刻闲”的悠游自在。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看王安忆“诗化”了的人生哲学

这些都市女性虽然也常常因为红尘琐事,欲望情感的烦扰显得无奈疲惫,甚至惊恐焦灼,但是她们更有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和劫难临头的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这些蛰居狭小、浅陋的弄堂,不问世事、只管柴米油盐的平民女性直面人生的独立、坚忍的精神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

生命力的柔韧与坚强是王安忆笔下女性的共同特征,王安忆就是要宣扬这种力量的美,美得很,也韧得紧。看似平常普通,弱不禁风,却每一个都不是让人随意摆布的角色。

王安忆对小说人物日常生活品质的深邃开掘,就像一部诗化了的日常人生哲学。在上海的浮光撩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地,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她们面对生存困境的态度是积极的,没有时间也不愿意逃避,不愿做自怨自艾的可怜虫,她们的人生是实在的,她们的生命是本真的,她们的意志更是柔韧顽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