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宋明理学家少有人像吴与弼这样,记载有那么多跟古代大贤的交往之梦,虽然他的学说更偏重于陆九渊,可是我却未找到他梦到陆九渊的记载,不知这说明了什么。虽然他多次梦到朱子,然而他的学说却跟朱子有差异,邹建锋在《明代理学向心学的转型——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一书中说:“吴与弼思想与程朱思想的差异在于理心概念在哲学体系中地位的不同。程朱以理本论为本体,吴与弼悟到一念之微心体对事物道理的直觉把握的重要性,事实上抬升了心体。”


其实从邹建锋所著本书的书名即可看出问题,吴与弼的学术观首先是得自理学,而后才渐渐转向了心学。从吴与弼的早期观念来看,他强调让弟子多读书,比如他在《与胡九韶书》中说:“专心循序熟读,勿忘勿助,优柔厌饫于其间,积久自然有得,不可强探向上。此味真难知之,正文公(朱熹)所谓虽淡而实腴也。”看来,他还是嘱咐弟子要像朱子那样,强调从书中求得真知。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另一座山上的小路有了维修过的痕迹


吴与弼认为真正的心得还是要从书中提炼出来:“读以千万言不计其功,磨以岁月而不期其效。优柔厌饫于其间,则日新之益,自有不期而然也。”如此看来,他教育弟子的读书方法和修养方法,是本自于朱子观念。


但《宋明理学史》却认为:“其实,这并不合于朱熹的思想。因为吴与弼的读书方法和功夫,只是要以所谓‘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反求吾心’的目的,而朱熹是把读书作为格物穷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此说来,吴与弼的学术观表面上是遵奉朱子的学说,而实际上却跟朱子的学术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也正是这种观念,吴与弼开创了明代心学大盛的局面,故而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到:“微康斋,焉得后时(王学)之盛哉?”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荒原之上


吴与弼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六家桥乡熊家村西南一公里处高地上。关于吴与弼墓的地址,我查得的资料说法不一,但大多集中在三处:熊家村、曹纺村和吴家村,我觉得这需要确定下来,否则还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于是先到六家桥镇的镇服务中心去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还算热情,他不知道吴与弼的墓在哪里,但告诉我这三个村的分别方位,并且告诉了我前往的路径。得到的这个答复等于没有答案,看来只能一处一处地找下去了。


我决定第一站前往吴家村,在村口遇到了一位看上去80多岁年纪的老人,我问他吴与弼墓在哪里,他瞥了我一眼,然后跟我说:一直进村,见到村小学后左转,在那附近就能找到。我谢过老人,沿他所说的路前行,果真找到了小学,但正赶上学校放学,小学生们完全不躲避车辆,司机不敢前行,只好原地等着这些学生走完之后再继续向前开。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吴家其他人墓


但还没开出十米,就发现这是一条断头路,向四周张望,已无路可行,司机说是上当了。然而在这窄路之上调车确实很困难,只好让司机慢慢地将车倒出,而后重新返回了村中心。在村子中重新打听前往吴与弼墓的路途,有一位知情的老人告诉我,吴与弼的墓并不在这个村子里,让我们原道返回退回了大路上,从另一条岔路驶往熊家村。


沿途返回,司机在骂着这个胡乱指路的老人,上这种小当自然令我也不高兴,不知为什么故意给我指一条错路。但人心难测,出门在外,这样的事情也不止遇到一回,心中的那点怨气,过了一会儿也就平复了下来。然而巧合的是,司机刚刚把车开出村,竟然在村边又看到了那位老人。本来经过我的劝解,司机的怒气也已消散,而今又发生了冤家路窄,这让司机心中的怒火又重新燃起。他把车开到那位老人身边,猛地停了下来,我担心他在这种心态下做出意外之事,于是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坚决不让他下车,同时告诉他: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能忍则忍。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还没用完的石料


总算劝住了司机,然让我没想到的是,站在路边的那位老人竟然冲着我们的摆了摆手,示意我们把车窗摇下。我觉得老人的这个举措近似于挑衅,这让我终于按捺不住,摇下窗后就质问他:您老人家为什么要给我们指一条错路呢?老人对我一脸的怒气一点儿都不介意,然而他说出的话却是软中带硬:“你也有资格叫吴康斋的名讳?!”他这句话让我猛醒,原来是我不恭,直呼了吴与弼的大名。我猜测,这位老人很可能是吴与弼的后人,或者是他特别尊奉吴与弼这位乡贤,于是我立即下车向老人表示歉意。然而这位老人听都不听,掉头而去。我尴尬地望着他的背影,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继续前行,到大路拐入另一条岔路,向熊家村驶去,司机问我刚才的对话,他不明白老人为什么生气不告诉我们正路,我告诉他是因为自己的不礼貌,然司机却弄不明白名、字、号之间的关系,我一时也向他解释不清,总之,我告诉司机:刚才被指入歧路,是我犯错在先。虽然说现在的出版规定都是要求直呼古人的姓名,而不能用字号,但我的寻访倒是没必要遵奉这种出版规定。今后的寻访资料中,不但要查出来被寻访者的姓与名,最好也要标注上他的字与号,这样在打听的时候就会方便许多。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仿佛鸟巢


前往熊家村的路很窄,迎面错车都很困难,但即使这么窄的路面上,却满铺着晾晒的麦子,车轮只能压在麦子之上才可开得过去。快到村边时,有三、四个老人在翻马路上的麦子,我觉得这样当着他的面压过去会让他们生气,但司机反问我:他们把路铺满了,不这么走,怎么过去呢?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开。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老人家的林场


开到几位老人跟前,我向他们打听吴康斋的墓,其中一位老太太似乎没有因为我的车压她的麦子而生气,很直率地告诉我:吴康斋的墓在村后的山上。我问她是否有岔路,旁边一位70多岁的老者说是有几条岔路。我恳求他能否带我上山,老人说自己正在收麦子,没想到他旁边的老太太却发话说:“你带他去吧,我来收。”竟然连催了他两回。这样的好老太太在寻访途中太难得了,看来还是老太太发话管用,这位老大爷放下手中的活儿,登上了出租车。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夕阳西下


在老人的指挥下穿村而过,停到山坡下的一片空地,老人指给我看上山的路,并且告诉我,见到岔口的路口如何拐弯。我还是担心这会有问题,继续恳请他带路,于是老人跟我沿着山路登了上去。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还未铺就的地砖


小山不高,我感觉不足百米,但占的面积却很大,上山的路没有台阶,所谓的路只是在山坡上被人踩过后不长草的地方。沿着这种小径登到了山顶,然而到达山顶后又继续前行,沿着这若有若无的小径,又下到了山的另一侧。这一段小路却有了维修过的痕迹,老人称是吴家的后人来修理的还没有完工,山上种满了手臂粗的针松和马尾松,看上去长的郁郁葱葱,我夸赞着当地的绿化搞的好,老人却随意的说:这是我们家种的。他接着解释到,这座山已经被村内分到了每一户,承包期是五十年不变。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他人之墓


转过山背,眼前一片开阔,远远是一片巨大的水面,在背山面水的坡地上,看到了高高的墓碑,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吴康斋的墓。这个墓的建筑风格很是特别,像一个圆珠笔,高有两、三米,直径有四、五米,用不规则的青石水泥钩缝,风格看上去很像北京的鸟巢。墓的四周还散落着一些石块和砖块,看来还未完工。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红土


墓的正前方约三十多米处,并排着立着两块碑,其中一块上面写着“大明理学名儒康斋吴先生墓”,落款儿是“嘉靖壬戌”,而另一块规格和制式同样的碑,上面刻着“聘君康斋吴先生”下面的字已泐损不清。墓的正前方有红砖随意的垒成了一个花池状,上面插满了未燃尽的香支,看来作用是作为临时的香炉。墓的后方二十米处,还有三、四个水泥硬顶的坟头,从墓碑的名姓看,可能都是康斋的后人。


吴与弼: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下)韦力撰

泥泞


原路下山,经过了四、五处岔路,这些岔路没有任何标志,幸亏有这位老大爷带路,否则我一个人上山肯定会无功而返。我感谢着他的帮助,想用车把他送回晾晒稻子的半途中,老人说自己回到村中就不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