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少女荀灌的突围战

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苏峻之乱平定之后,司马衍在王导、陶侃、温峤等人的辅佐下亲政,成年后还操心姑姑的婚事,最后选中了荀羡做驸马,结果荀羡逃婚,成帝还派兵去抓捕他,终于将他逮住。

那么,荀羡是个什么人呢?荀羡是颍川荀氏的后人,父亲叫荀崧。

《三国演义》里,曹操有个谋士荀彧,这个人虽然在《三国》里有出场,并且也算是名人,但他的事迹感觉似乎没有郭嘉、司马懿、贾诩等谋士那么抢眼。实际上荀彧在当时的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远胜郭嘉、司马懿、贾诩等人,不过他主要是留守后方,地位相当于西汉的萧何。因为战打的少,所以最喜欢关注阵前武戏的国人通常不了解他。荀彧是颍川(河南登封)人,颍川荀氏是世代豪族。

荀彧自己是因为同情汉献帝,与曹操的政见逐步相左,于是在曹操的暗示之下自杀身亡。他死之后曹操并没有明说死因,但对他的亲属族人都很照顾,荀氏在曹魏、西晋时代都受到了皇族的重用。

荀彧的曾孙荀頵(音同“君”,这个字很多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在西晋官至羽林右监,他有个儿子叫荀崧。西晋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曾任命荀崧为侍中。

数年后,前赵大将刘曜(羊献容的第二任丈夫)率军逼近洛阳。当时洛阳已成空城,城中的名门望族争相逃离,荀崧也带着家人逃往密县,但半路上荀崧的母亲去世了,荀崧就自己驾着马车载着母亲的尸体,跟随逃亡的人一起继续跑路。荀崧一边驾车一边哭,有点意识模糊,逃难的队伍遇到了流寇王弥的兵,大家四散奔逃,荀崧一时糊涂了,与众人走散,结果被乱兵追上,砍成重伤。他醒来时发现一个人在荒郊野外,马车也翻了,只好把母亲葬在密山,独自挣扎着继续向前走。

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荀崧大难不死,数年后被任命为襄城太守,进爵舞阳县公,后来又被调任荆州,负责镇守宛城。当时新野王司马歆已死,旧部人马落在了悍将杜曾的手中。杜曾成了地方军阀,并不为谁效力,听说宛城空虚,就率军来偷袭。

杜曾骁勇,兵力比宛城强大,双方激战数日,陷入僵局。杜曾围城,此时正是青黄不接春三月的时候,城里粮草不足,这样耗下去宛城陷落是迟早的事。荀崧非常着急,就对部下说:“坐以待毙难以持久,现在只能派人突围,去向襄阳太守石览求援。我和石览交情不错,现在危难之际,他一定会来救我的。”但是组织了好多次突围,却都被杜曾的军队劫杀,失败了太多次,将士们都不敢再突围了。

几天后形势更加危急,荀崧决定自己亲自突围求援,但将士们担心他走之后军心动摇,于是苦苦相劝,不让他走。荀崧有一女两子,当时两个儿子荀蕤(rui,第二声)、荀羡都还年幼,长女荀灌年十三,自愿突围求援。

荀灌说:“父亲不能走,你要是一走,城中军心大乱,等不到援兵来就要陷落了。我虽然是女孩子,却愿意替父亲前往,希望您能够同意!”荀崧担心她年纪小,难担大任,沉默不语。荀灌说:“我虽然年幼,但却自小习武,身形矫健,弓马娴熟。现在宛城危在旦夕,等下去必定是绝路,我虽小,却有办法突围成功!”荀崧问她:“你有什么办法出去呢?”荀灌说:“敌强我弱,当用疑兵之计。敌军攻城急切,连续打了好些天的硬仗,也十分疲劳。明天白天我们让其疲惫,夜里再突围。”荀崧说:“好吧,明天将军队交给你指挥。”

次日白天,荀灌让士兵们上城,时不时就击鼓鸣金,小队出动,做出一副要攻击的样子,但每次都是晃悠一下立刻收兵。杜曾的部队每次集结要决战,结果每次都扑空,折腾了一整天,都是白费劲。

晚上城外敌军休息时,荀灌继续让士兵时不时就鼓噪喧哗一番,杜军先时还警惕,到了半夜实在顶不住了,有些小动静也懒得理会了。荀灌见敌军已经疲惫,于是带着十个骑兵,悄悄出城,突然穿过敌营而去,终于突围成功。

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荀灌见到石览时已经疲惫不堪,说明情况后,石览说:“你们先吃饭吧,等下我们再商量救援的事情。”荀灌不肯吃饭,急切地说:“城中已无粮,大家都在饿着肚子盼望着我带援兵去,我现在怎么吃得下呢?”石览其实是有点怕杜曾,推托说:“叛军人多,只靠我的这点军队恐怕是很难取胜,必须请求寻阳太守周访一起出兵才行。”荀灌立刻说:“好,我现在就写信。”

荀灌以荀崧的口气写了一封信,文中特意写道:“宛城有难,急盼将军援手。万一宛城失守,叛军气焰大涨,必然会继续攻击周围郡县。寻阳是宛城近邻,恐怕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了,唇亡齿寒的典故我相信将军一定会懂的。我愿与将军及平南将军石览一起结为兄弟,共同举兵讨贼,将来一方有难,必定互相支援,天地为证,不违此誓!”

周访接到信,被心中的话说服,立刻派兵与石览一起飞驰宛城,三路军马合力将杜曾击败。荀崧出城迎接石览、周访,感谢他们的救援,周访说:“将军信里说得是,我们三人只有联手才可御敌,否则将来必定是被各个击破。”石览说:“那封信是荀灌写的。”荀灌出来言明原委,周访非常惊讶说:“想不到你有这样一个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好女儿,真了不起!宛城解围,荀灌当为第一功臣!”荀灌很高兴,与周访、石览结盟。

荀灌的弟弟荀羡,少年时就很有胆略。苏峻之乱时,荀羡才七岁,虽荀崧在石头城。苏峻得势后纵兵劫掠,将宫中女眷全部剥去衣服,让她们赤裸着去做苦力,庾文君太后受辱而死,京城生灵涂炭。苏峻从前与荀崧关系不错,荀氏当时并未遭难。荀羡年幼,生得可爱,苏峻很喜欢他,经常抱着他玩。荀羡回家对母亲说:“你帮我准备一把快刀,可以杀此贼!”他母亲吓了一跳,赶紧捂住他的嘴巴说:“小孩子别瞎说!杀了他你也跑不了!”荀羡说:“苏峻作乱京师,人人痛恨,杀此贼可平乱,岂能因为担心我就不肯刺杀他呢?”但荀羡的母亲终究不肯给他找刀,并禁止他再出门。

荀羡十五岁时,被成帝司马衍点名做寻阳公主的驸马,他赶紧就逃跑了。被抓回来时,荀灌问他为什么要逃走,他对姐姐说:“世人都想高攀皇室,殊不知离皇室太近是取祸之道,我不愿让家族陷入危难啊!”

荀羡后来在徐州担任刺史。后赵石勒死后,石虎与诸子争位,国内一片混乱,荀羡乘机招纳后赵的民众,安抚前来投奔的北方人,实力大增。他曾屡次抢夺北方郡县,为东晋的北伐做准备,但后来患了重病,三十八岁就病逝了。

魏晋时代的门阀制度

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我读中学的时候,教材里曾简略提及了一下魏晋时代的士族庶族的问题,但说的极其简略。当时得出的信息只有一个,就是魏晋时代讲究门第,士族是豪门,平民出身的人物即便再有能力都是寒门庶族,仕途上受限制很大。实际上魏晋时代的门阀制度远不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会有门阀制度呢?原因之一是那个时代没有科举制度,因此底层人民的晋升通道只有一个,就是造反。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后赵皇帝石勒虽然是奴隶出身,且是个好杀残暴的人,但是他却有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就是考试。石勒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可能不识字,但考试这个发明却出自他之手,估计这得让不少知识分子们吓一跳。石勒一生忙着打仗,生逢乱世也是他的不幸,如果他实现了统一,没准科举制不必等到隋朝才诞生。

在科举制之前,国家政权的用人制度大体分三种。一种是地方举贤良,大家觉得谁比较有才能,就推选谁去朝廷做官。这种方式出身的名人很多,比如著名的舜帝就是推选出来的。舜的年代太久远,记载不一定靠谱,但有明确记载的名人也很多,比如“卧冰求鱼”的王祥,他后来在曹魏做到司空、太尉,又在西晋做了太保。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中国早期的民选制度。

颍川荀氏的少女英雄

后赵皇帝石勒

一种是朝廷选才人。这种选拔是不用考试的,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个人的运作能力以及运气。比如司马相如跑到长安给景帝写赋,就是想通过个人运作去做官,但运气不好,景帝这人不喜欢文学,所以他很郁闷。到了武帝时,武帝喜欢这个,所以司马相如终于做官了。这种选拔制度相当随机,经常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某人掌权了,他们家看门的大爷,扫地的书童随时都可以变身成朝廷官员。

还有一种就是世袭制。诸侯的后代都是贵族,只要不是自己惹祸灭门,儿孙们生下来就已经是体制内的人了。

门阀制度脱胎于世袭制,但稍有不同。世袭制比较明确,世袭的官位是一目了然的,门阀制度是隐形排名,没有世袭制那么明确。但是,高门子弟都在朝廷里有备案,关键的岗位都是从他们中提拔。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门阀制度起于东汉,成为魏晋,衰于南北朝,死于隋唐。

门阀制度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要累世官宦。家族里必须出过至少二千石以上的大员,并且越多越来好,最好是代代都有。比如袁绍他们家“累世三公”,这个就是铁定的士族豪门。曹操家就比袁绍家弱多了,所以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让袁绍做盟主,自己做个部下。

二是要家学渊博。家里必须出几个大学者,名儒、清流这种,或者起码也得出几个玄学大家。光有权势没家学,那会被人耻笑的,所以像东汉的何进他们家绝对算不上士族,就算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出了皇后,一样白搭。真正的士族根本不和他们来往。

三是要有权、有钱、有势力、有人,这个要求极高,比做华人首富难多了。既要有钱,还要有大量的田产,有些士族豪门简直超级土豪,周边几个县的土地都是他们家的。同时士族还有自己的私人军队(不是个把保镖),有自己的城堡、门客、部曲。另外还得有人,自己家家族庞大,有许多血亲族人,同时周边郡县的人都来归附。以上三条只是基本条件。

家族成为士族的关键是必须有传承。假如今年兴起,明年垮台,那一点用都没有,成不了士族。士族都是稳扎稳打,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三国时代那么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是乱,但是士族就这么牛,不管怎么乱,不管谁造反谁称帝,他们家就是没事,永远都强大着。这就是成为士族的关键。

衣冠南渡之后,东晋最著名的士族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颍川荀氏、太原王氏。这些家族之间门第森严,士族庶族之间不通婚、不往来,见了面就当不认识,这就是魏晋时代的社会风气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