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前言:

中國籃球的發展是一個一波三折的過程,從進入千禧年之後,中國籃球就進入了一個“恐慌”的階段,因為找不到自己準確的方向。不過好在當時有姚明這個標杆,所以在那個階段,“下一個姚明”就成為了一個高頻詞彙,但凡是身高接近姚明的內線球員,都會被冠以“下一個姚明”的稱號。而且在姚明在美國的發展取得成功最後,越來越多的中國籃球人開始將目光投向美國的賽場,大家都認為那裡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中國的籃球人才可以從大學或者高中時期就登陸美國的籃球賽場,接受最好的籃球教育的薰陶。慢慢的中國籃球少年留美之路就開啟了,中國好像也看到了未來人才的培養方向,祈許美國的校園籃球聯賽能夠成為中國籃球未來之星的輸送基地。不過到目前為止,如此理想的目標真的達到了麼?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籃球少年留美的熱潮在“東方小巨人”成功之後逐漸掀起!

美國是全世界籃球的最高殿堂,他們代表了籃球的最高的水準,也是目前世界籃壇不可撼動的霸主。2019男籃世界盃美國男籃雖然潰敗,但那確實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那支美國隊確實不是美國的最強戰隊,他們現在本質上還是世界籃球的王者。在姚明登陸NBA並取得成就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美國的籃球,不僅僅侷限於NBA的賽場,還有大學聯賽以及高中聯賽等。而這就給了中國籃球人一個啟發,為何不讓我們的籃球少年登陸美國的大學校園,早早的接受美國籃球的薰陶呢?這樣一定可以讓這些未來之星更好更快的提升,進而改變中國籃球在世界籃壇的地位。所以從2005年前後開始,中國籃球青少年赴美成為了一個熱潮,在當時也確實出現了很多值得培養的“籃球天才”!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在起初張兆旭是留美隊伍中的一個代表球員,而且他也是最先被冠以“下一個姚明”的留美球員!在2007年,張兆旭加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身高2米21的他成為隊史最高球員。在2009-2010賽季的NCAA賽場,張兆旭一共出戰27場,場均得到10.6分鐘貢獻3.1分2.4板,一共送出37個蓋帽,場均封蓋達到1.4個,位居賽區第二。可以說那時的張兆旭是處於職業生涯的巔峰階段,也是他名氣和影響力逐步提升的關鍵階段。在2009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張兆旭時候中國大學生隊的內線第一高度,而他也成功的利用這次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再次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國內的媒體更加關注這位身高220+的大個子。張兆旭在大運會的第一場比賽中拿下了15分、16個籃板和8次封蓋的準三雙數據;第二場比賽面對勁旅加拿大又砍下12分、15籃板、10次蓋帽的三雙數據;對陣澳大利亞隊拿下18分22籃板2次蓋帽;在對陣亞洲賽場的老對手伊朗時又一次得到25分、12籃板和10蓋帽的三雙數據。大運會中張兆旭在攻防兩端的威脅力堪稱恐怖,而他也在那一刻起成為了中國籃球未來的希望,大家也普遍認為留美球員的能力確實是飛快的提升,張兆旭在當時也真的被視作姚明的接班人……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不過在回到了國內之後,張兆旭的問題就出現了,媒體當時的高調報道一瞬間成為了對張兆旭的“捧殺”。在回到國內之後,張兆旭先是加入了中國男籃的集訓隊,而後又順利的進入了CBA的上海男籃,大家彼時都認為221釐米的張兆旭能夠成為一個內線的大殺器,能夠繼續完善自己成為下一個姚明。但是通過他在男籃的幾場比賽的表現之後,大家就感覺到了這個大個子除了身高之外並沒有和姚明有任何可比性,張兆旭的技術顯得有些粗糙,幾乎沒有很好的內線單打技術,在籃下的進攻靠身高、防守端的優勢也是身高。

簡單來說:張兆旭就是一個以身高為強點的內線高點,並不是一個核心型的球員。在國家隊的三年張兆旭的數據表現十分慘淡,而後就慢慢淡出了國家隊。即便是在上海隊,張兆旭也只不過是體系中防守端的環節,進攻端的意義聊勝於無。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張兆旭國家隊期間數據

張兆旭之後,唐子豪成為了又一個留美希望之星!

張兆旭帶來的失望感並沒有讓大家失去對留美球員的期望,在張兆旭之後,唐子豪的出現再一次點燃起了大家對留美球員的關注熱情。唐子豪身高190釐米,體重90公斤,是十分典型的後衛身材。彼時大家認為:既然留美的內線球員沒有什麼希望,那麼後衛和鋒線應該能成氣候。而唐子豪在當時就是中國籃球人最為看好的留美后衛,這個江蘇學子也是在媒體報道後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寵兒。2014年唐子豪加盟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並且獲得了NCAA一級聯盟的全額獎學金。在第二年他又加入了NBDL,唐子豪的各種集錦在網絡上開始傳播之後,大家都會有一種驚呆了的感受,因為唐子豪的球風確實和美式籃球如出一轍,與美國的大學球員進行比拼的時候唐子豪也不落於下風。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不過大家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只是一個集錦,並不是他在常規比賽中經常上演的表現。在2014-2015賽季,唐子豪代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場均僅僅能出戰4分鐘,場均得到1.8分;在2015-2016賽季的NBDL賽場,唐子豪代表愛荷華能量隊出戰了9場比賽,場均出戰7.5分鐘,僅能得到1.6分。顯然數據端的體現就能夠說明唐子豪並沒有集錦中那麼耀眼,他的能力和作用在NCAA和NBDL其實都很一般,這一點在他回到國內之後就得到了驗證。2016年唐子豪在CBA選秀中被上海隊選中,成為了上海隊的一員,第一個賽季他出戰14場比賽,場均1.8分鐘出場時間得到0.6分;在2017-2018賽季出戰18場比賽,場均4.2分鐘的出場時間得到1.4分;在2018-2019賽季唐子豪出戰了39場比賽,場均7.9分鐘的出場時間裡僅能得到2.1分。而在本賽季他根本沒有進入上海隊的正常體系內,唐子豪也成為了留美球員中的一個失敗者!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小結:籃球少年留美的浪潮掀起之後確實帶來了不錯的影響,讓中國球員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路徑。從張兆旭到唐子豪,他們的初衷都是為了得到美國頂級籃球氛圍的薰陶,而後使能力得以提升,進而帶動中國籃球的進步。但是這樣的初衷也沒有帶來很好的成果,唐子豪和張兆旭的留美回來之後的慘淡也說明了這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但現在輿論對於留美球員的關注和討論熱度依舊不減,他們會成為中國籃球未來的救星麼?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張鎮麟、王泉澤等留美新一代的出現又一次帶走了焦點。

在最近的兩年裡,張鎮麟和王泉澤這兩個名字是中國籃球圈裡最為有話題的名字,因為他們很有可能代表著中國籃球的未來。張鎮麟和王泉澤都是留美新一代的代表球員,他們在美國的校園籃球賽場有著很高的關注度.當然,這裡所謂的關注也是國內媒體的關注,因為在整個美國校園籃球的平臺,張鎮麟和王泉澤也確實沒有什麼明顯的競爭優勢,距離頂級球員的差距還是相當之大。2018年對於張鎮麟來說是他運動生涯的拐點,在該年他入選了中國男籃藍隊的集訓名單,並且加入了美國的杜蘭大學 ,開始了自己NCAA的生涯。2018年11月12日張鎮麟上演了NCAA首秀,他得到24分和7個籃板,也確實體現了十分全面的進攻能力。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與張鎮麟同樣很受關注的還有出生於2000年的王泉澤,他在2017年加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征戰美國NCAA聯賽。2018年王泉澤代表中國男籃征戰U18男籃亞青賽期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該屆賽事王泉澤位居隊內的得分榜第一位、籃板榜第一位。從那時起,王泉澤和張鎮麟就成為了留美新生代的兩大新星,也被視作是中國男籃未來五年的培養核心。除了張鎮麟和王泉澤這兩位,在2019年年末餘嘉豪也躋身到了留美新星的行列,他是美國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大兒子的隊友,16歲就2.20米的餘嘉豪又被很多媒體稱為“下一個姚明”,在部分媒體的觀念裡留美的年輕球員似乎還是中國籃球發展和蛻變的唯一希望。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留美籃球小將值得關注,但中國男籃的發展需要多方面齊頭並進!

留美的小球員確實值得關注,因為他們不僅僅是進行個人籃球能力的提升,也是為了中國籃球的發展而赴美進行歷練。他們能夠接觸到更頂級的籃球訓練課程,能夠和最強大的對手切磋,因此他們成才的可能性也最大。不過,中國籃球的發展其實需要的是多方面的齊頭並進,而不是將關注點僅僅聚焦在留美的幾個熱點小球員的身上,放眼中國的校園籃球,其實同樣也有很多具備籃球天分和資質的小球員,他們同樣應該得到關注和培養。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與其僅僅將希望寄託在美國這個高水平的“培養基地”和培養捷徑,不如統籌國內的各種發展路徑,比如校園籃球的建設和發展、職業聯賽的逐步完善和層級的搭建提升等等。這樣能夠更加全面培養那些有潛質的籃球人才,不至於讓國內的籃球少年被埋沒和遺忘。畢竟有條件赴美上學並且留美進行征戰校園籃球的籃球學子只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中國籃球少年只能在國內的進行發展。因此籃球青少年的培養和發展方向要統籌兼顧,要關注留美球員的同時更要關注本土的優秀球員,兩條腿一起走路才能讓中國籃球的未來更加有希望可言!中國男籃未來核心球員發展的主線並沒有侷限性,留美球員不是男籃選材的唯一主線,留美球員也不應該擁有“關注特權”還有“晉升特權”,需要將更多的焦點集中在國內年輕球員和校園籃球運動員的身上,這樣才能做到培養和選材的集中性和合理性,所選球員的資質天分也更能代表中國籃球的未來!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總結:

留美籃球少年值得更高的關注,但並非中國籃球選材的唯一道路。

只有將各個發展方向統籌兼顧,才能將中國籃球未來帶到新高度。

中國男籃現階段已經將希望寄託於未來,所以年輕的新星的能力潛能就代表了男籃未來的高度。留美的球員確實有更高的成才可能性,但國內的年輕籃球群體也同樣值得關注,選材和培養方向的兼顧才能讓中國籃球的未來更有希望。


探析:留美確實是年輕球員提升之捷徑,但並非男籃未來發展的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