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擔心過,休息了這麼長時間,疫情過後會不想上班?

流星飛飛飛呀飛


您好,看到這個問題,來聊聊我的看法,我是湖北人,因為身處疫情中心,已有2個多月沒上班了。

剛開始放假的時候還是很興奮,有個超長的假期,沒有煩心事,除了每天看新聞信息和採購時的焦慮外,每天在家睡到自然醒,不用打卡,不用寫報告,不用各種應酬,專心的陪伴家人,專心的做自己。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想想挺美的,希望能夠一直這樣下去,不用擔心生活,隨心所欲,甚至有時候想如果自己有可觀的身價,就這麼過也挺好的。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公司開始搞網上辦公,每天各種線上,甚至比正式上班的時候還要忙,這個時候就懷念起上班的日子了,至少上班是有薪酬的,何況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過年屯的物資消耗一空,面臨大采購,房貸車貸也要及時還,2個多月沒上班的缺口還要想辦法補上,不得不上班,雖然各種不想,但也不得不上班,因為這樣有安全感。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您,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或關注我,謝謝~


我叫MT11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讓人無比嚮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來越被80-90年代出身的年輕人感到厭倦。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諸如此類的言論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社交網絡與生活中,於是“上班”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喪的詞。

據國內某求職網站發佈的《2019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正在持續飆升,其中2018年高達29.5%。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一定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

作為一個已經上了3年多班的90後,我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所以前段時間,我看了很多關於“不上班”的文章,也和身邊那些已經不上班的朋友們聊了聊,收穫頗豐。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以及“不上班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上班和工作 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這個觀點我是在看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待著:不想工作怎麼破?”時,被陳丹青點醒的。

其實這就是工作倦怠的表現,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會出現倦怠期.

既然我們沒有足夠有錢到不用上班。那麼,積極解決總比消極逃避的好。

這工作啊,就跟談戀愛一樣的。剛開始天天膩乎在一塊,時間長了也就沒什麼話可說了。

工作中也會出現疲憊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內心充滿期待和鬥志,想著如何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

努力學習,賣力加班。然而時間長了,對於工作的新鮮感蕩然無存。

你慢慢發現,日復一日的工作重複而瑣碎,尤其是情緒性勞動的工作(客服,服務人員等),更加令人感到身心疲憊,回到家連話都不想多說半句。

看著朝氣蓬勃的實習生賣命的加班工作,一邊感嘆著自己真的老了,一邊繼續抱怨著“一週總有那麼七天不想上班”。

不想工作是因為個體心理對上班產生了抗拒和牴觸情緒,心理學家習慣把它稱作“工作倦怠”。

它包括三個方面:“情緒耗竭、工作懈怠、專業自我效能降低”。

我們將它解讀為:“心好累、不想幹、我不行”。

- 01 -

保持合理的職業期望

職業倦怠感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經常會給自己設定不合理的期望目標。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工作開心最重要,去做別人眼裡的好工作,未必是好的選擇。

千萬不要委屈自己,你勉為其難的接受了一份並不是很滿意的工作。相信我,最後你總會想方設法地要離開。

- 02 -

換份工作

川哥相信,還是會有部分人選擇離職的,不是因為錢沒給夠。因為選擇一份工作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太多需要去衡量的因素。

如果你目前出現了工作倦怠感,思考過後是由於團隊氛圍、領導方式、組織變革或是行業特點等原因引起的。那麼,很可能目前的崗位並不適合你。

選擇在公司內部調部門換崗,或換一個在這方面更為正向積極的新公司。前提是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 03 -

養成持續學習的心態

人活著本來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不論哪個行業,當你工作之後仍然接著學習,要比一頭紮在文件中的黃牛式工作者,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職場上最不缺的就是執行的人,你要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


東方娛記


1、每天不想上班,工作沒有熱情

2、痛恨星期一,企盼星期五

3、工作駕輕就熟,做事越來越沒勁

4、對工作內容不滿意,不知道如何改變

5、沒什麼核心競爭力,越發焦慮迷茫

下面的症狀全部符合?

恭喜你,已經步入了【職場疲倦期】。

職場疲倦又被稱作職場倦怠(Job Burnout)。你腦子裡動過N遍辭職的念頭,卻因為各種原因的限制只停留在想想,沒有付出行動。這份工作對你來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總之,它讓你年紀輕輕就失去了工作的興趣,奮鬥的動力。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7.1%的受訪者曾遭遇過職業倦怠,55.4%的受訪者認為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壓力過高,53.7%的受訪者認為是升遷加薪等職業前景無望。對於克服職業倦怠,48.4%的受訪者建議給自己放個假,46.9%的受訪者建議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假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長假後更讓人牴觸上班

假期特別放鬆快樂,但是到了假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就會爆發所謂的“節日綜合徵”。你從假期中得到的幸福感有多大,你對上班的牴觸情緒就有多強。東南亞海島的太陽很大海水很藍,但一想到回去要面對一堆工作上的事情瞬間就藍瘦香菇了。

雖然假期對壓力山大“過勞忙”的職場人有一定治癒作用,但面對自己特別討厭的工作內容或工作環境時,從度假返程的那一刻起,旅行中經歷的趣事和見證的美景都會隨之煙消雲散,剩下的就只有對工作無限的憤恨和不滿了。

跳槽不一定是治癒的良藥

拒絕自我放棄,藥不能停

01

你討厭的不是工作本身

而是無法給你升職加薪的公司

相同的職位,相同的一堆事情,在不同公司真的會影響人的心情。在一家工作流程不規範、老闆不專業、每個人都能對你指手畫腳的公司,真的很難不讓人有辭職的衝動。

老闆只知道宣揚加班給下屬畫大餅,同事之間動不動就針鋒相對,每天勤勤懇懇付出了很多,工資和職位卻得不到對等回報,不到三年就會變成積怨深的怨男/怨婦,疲倦度+負能量已經爆棚,恨不得在辦公室原地爆炸。

有一個朋友離開了自己工作多年的公司,高薪跳槽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雖然職位相同,工作內容沒什麼大變化,但是掙得多了,制度透明瞭,辦公室政治少了,整個人的狀態都比之前好了很多。有時候談職業倦怠,厭倦的不過是摳門的老闆、制度不明的公司和烏煙瘴


李AK


有這種擔心,第一,擔心疫情過後要上班作息時間卻調整不過來,因為疫情期間在家都是睡到自然醒,一般要到上午11點左右才能起床,由於家裡有老人還是一天3頓飯,再加上3頓飯之間要有足夠的間隔時間,所以晚上睡覺就很晚,作息已經完全被打亂,突然上班很難快速恢復到正常的作息,擔心會不會早上起不來,上班打瞌睡,晚上睡不著。第二,疫情期間身體發胖不少,感覺沒臉見人,更不想去上班,怕被同事嘲笑。第三,就是自身的惰性,懶散了一個多月,怕自己坐不住,啥活都不想幹,坐在辦公室度日如年,無法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


愛琴海看夕陽


通過此次疫情之後肯定有人不想上班,現實也有很多人呆家裡以疫情為由不出去工作,有的是因為疫情無法正常開工在家焦急地等著開工通知,有的是因為自己所處的行業根本無法正常開工宅家耗日子,有的是因為無工可開失業了等等都有。

想宅家不想上班,除非你有父母養著,完全由你的父母去開工來滿足家庭收支;除非你有足夠的存款可供你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無恙;要麼就是土豪房東一個月隨便可以收租上百萬供你開銷,滿足以上條件你就可以宅家防控疫情帶來的危險。

如果你是上有父母、下有小孩的家庭支柱,相信你不會想甚至不敢想宅家不開工會帶來的後果;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老闆欠著銀行幾百上千萬的貸款,相信你不會想不開工你一定在想如何開工如何接單如何還貸;如果你是一名餐飲行業的人相信你現在想的是如何做得更好讓顧客上門消費;如果你是一個娛樂行業的老闆估計這時你不是在想開不開工的問題了是在想如何遣散員工如何轉型的問題了。

所以疫情後不想上班的人基本是處於無家庭負擔、無生活擔憂、無債務危機的人,這類“三無人員”絕對是稱得上土豪的標配。


最經濟


這還是因人而異的。

很多家庭因為工作的原因一年下來可能都非常少的時間回家陪家人,陪小孩,這次延長的假期也是讓很多人有夠充足的時間,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想上班的。

但大多數人疫情後還是不得不出上班,這對打工的來說是沒辦法的,要養家餬口,要賺錢就得上班,已經不是想不想的事情了,是不得不。

但這次疫情對很多人及行業也是來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舉個例子,出租車,還有很多過年沒回家就是希望在這段假期在城市裡多賺點錢,誰知道這次的疫情讓他們特別的難受,面對空空的街道,冷清的道路這應該就很能表達出出租車行業人的心情。

最後希望這次疫情早日過去,讓日子迴歸正常。



1米5的測量員小莊


有那麼一瞬間不想去了,想留在家鄉,就在父母的身邊,多陪陪他們,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和意外誰先到來,但是想想自己還是需要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氣,還有自己可憐的荷包,我又隻身來到了外地,當一個打工妹~

1. 21世紀,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指日可待,誠然,我們目前的科技,落後於美帝,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領域,依然是短板。國產PC操作系統,國產移動端操作系統都是我們的短板,但是我們有無數個像我一樣的程序員,還有無數個兢兢業業的科研人員,無數個冉冉升起的碩博同學,我們能在小米加步槍的時候打敗美帝,現在我們就更可以了!但是這一份可以,是我們所有人的努力累積的,加油💪

2. 疫情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存款的重要性。作為一個90後,成長於共和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強大的個人自信,我們敢於去嘗試,敢於失敗,因為背後有父母託著,所以,很多90後都是月光族吧。16年碩士畢業後,作為it從業者,且在魔都,個人薪水不算低,雖然也不高,至今無一份存款,但是這次的疫情,讓我真的意識到爸爸經常告訴我的那句,家裡有糧,心中不慌的道理,以後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加油💪


麻薯紅棗湯圓


在這次疫情中,每個人都受到了衝擊,都在總結,都在反思。疫情之下,我們該做些什麼,保障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對於普通的上班族,如果平時不能很好地打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免不會焦慮,更多的是難捱,不適。我綜合這一階段的感受,有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期待共鳴。
這次疫情給了我三個啟發,這些啟發即使是在疫情過後,也會影響我的終生。
1,不論市場環境好惡,都要擁有足夠的保障基本生活的現金流和存款。
這次疫情,有一個熱門話題又被職場人重提:


如果不上班,你手上的存款能夠支撐你幾個月?如果你擔心疫情不想上班,而老闆非要開工,你有勇氣辭職嗎?
這兩個問題,本質都是:如果不上班,你拿什麼生活?
存錢,才是你頂級的自律。
平常行情好的時候,多數人都能找到工作,有人工資低,有人工資高,但都能養活自己,不至於存在生存問題。
但眼下,短期內,各行各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很多人雖然擔心健康問題,但想到手頭的那點錢,再想想家裡幾張嘴等著養活,房貸,車貸一下子都湧上來,不得不提心吊膽去上班。
而什麼樣的人可以不擔心這些情況呢?
有成熟的副業,而且副業已經在賺錢的人。身上沒有高額負債的人。賬戶裡有足夠六個月日常花銷儲備金的人。
你看,這三種人他們有一個共性:
經濟負擔小,未雨綢繆地為困難時期提前做好了充足準備。
要知道,人生是很長的,而經濟不可能一直好也不可能一直壞,它是週期性的,有漲落有起伏。
所以,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應該具備基本的憂患意識,才能抵禦未知的風險。

2,這世界上再沒有穩定的工作,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2月10日,春節復工第一天,一則新聞便引發廣泛關注----新潮傳媒裁員500人,高管降薪20%。沒了開工紅包,開工日成了裁員日。
餐飲大王西貝,都只能靠貸款發工資,揚言活不過三個月。
海底撈日虧8000萬。
這個世界,再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未來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而是在哪裡都有飯吃。
副業剛需,是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3,哪有什麼35歲中年危機,不過是35歲的你又懶又喪。
這次疫情,鍾南山重出江湖,又一次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上一次鍾老站在媒體的面前,應該還是17年前抗擊非典那次吧。李蘭娟也一下子大火,成了全民偶像。
試問,如果兩個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怎麼能成為民之脊和國之肝?
任何成功都逃不過一個字:熬。
任何成就都離不開兩個字:苦熬。
而有一種人,偏偏就是要熬,就是要苦熬,就是要幾十年如一日,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與其“鞠躬盡瘁”,不如做到“不可或缺”。

這個社會,讚賞的是“創收能力高”的人。
無論你從事著什麼工作,都需要牢記一點:高價值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會受到重用,而價值低的人,則會在榨取完你的剩餘價值後,被毫不留情的拋棄。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今後想在這個社會存活下來,就必須具備高附加值,用知識和技能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具有高價值的人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579064d8cb14f0db635b9e618c028a2\

新疆烏市濤濤哥


完全沒有這個想法。不知道你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家境豐富工作只是富餘還是工資基本就是生活支撐,身處武漢的我已經近三個月沒有上班,沒有收入來源了,只進不出的生活很難堅持很久。除去工資生存這個問題,我本身對現在的工作內容還是比較喜歡的,這麼久不工作閒置在家也是無聊得很,非常期待再次除去上班工作。


夏天來瘋


這次疫情對於職場人來說確實是最長的春節,過長時間的待業和遠程辦公的低效率讓人產生了“不想上班”的錯覺。

在疫情影響下,大部分的行業都受到重創,首當其衝的是微小企業的創業者,而作為身在其中的職場人,在輿論的趨勢下,也不得不擔心“無法上班”“降薪”“失業”等擔心和焦慮。

趁此擁有較為寬裕的時間,建議更加深度思考未來的核心能力發展,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避免因為黑天鵝事件讓自己的事業“猝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