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問候,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基本禮節。

節日來臨,向親朋好友致以節日問候,祝福節日快樂,送上安康幸福之類美好祝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感情。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令人困惑的是,近年來,一些節日問候的傳統受到了衝擊。清明節便是其中之一。“清明節不可祝節日快樂”、“清明節不問候”之類禁忌在社交網絡廣為流傳。更有甚者,一些觀點把“不祝快樂”、“不送祝福”的時段,擴至清明前後數日。與此同時,一些認為“清明節祝節日快樂沒問題”的聲音也很硬氣。

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平日裡習慣於相互問候的朋友們,一時間沒了主意,不知如何適從。這成了一道社會交往中情感表達的難題。我們不妨理出構成這道難題的因子,從不同角度試著解析,尋找答案。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01.從節日內涵視角看,清明不僅僅是肅穆莊重那麼單一

一方面,清明節是一個富集人們情感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清明節逐漸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民俗,形成了具有多元化內涵的傳統節日。

掃墓祭祖——這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通過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禮敬前輩,表達孝道。這無疑是一個肅穆、莊重的氛圍。這樣的場所,這樣的時點確實不宜送“節日快樂”之類祝福。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春遊踏青——清明節既有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的儀式,也有春遊踏青、愉悅身心的活動。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體現。

放飛風箏——清明時節陽氣上升,放飛風箏,也是放飛心情,祈願除病消災,帶來好運。


除此以外,清明節還有禁火、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拔河、插柳、植樹、鬥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絕大部分都與肅穆、莊重的氛圍無關。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另一方面,清明又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一年四季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預示著天地、自然的起承轉合。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時節,草木萌動,清風拂柳,春滿枝頭,綠意盎然,花香怡人,盡顯清新明朗、欣欣向榮。人們都會祈願風調雨順,平安吉祥,互相送上祝福之語。

清明時節,當季有代表性的花信桐花、麥花、柳花開放了,花滿枝,綠意萌,風輕拂,人心動。這是文人墨客賦詩作畫的良時吉日。古往今來描寫清明的詩作數不勝數。人們借景生情,抒發情懷。僅《全唐詩》中就有唐玄宗、杜甫、柳宗元、韓愈等大家名人以此成詩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堪稱中國詩歌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這些都給清明賦予了高雅、清新的內涵。這也是清明時節人們祝福問候的素材來源。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02.從社會管理和法理視角看,清明節並不禁止娛樂

首先,社會運行不會因某個節日而停滯。清明前後,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照常運轉。包括文化、娛樂業在內的各行各業正常運行。電影院、劇院、歌廳、舞廳等,並不因清明而停業。這其中富含娛樂、歡樂、快樂、喜樂的成分。既然如此,清明節為什麼就不能祝節日快樂或送上祝福呢?

其次,法定假日不排除“快樂”。清明節是國家的法定節日和假日。節日休假,方便人們掃墓祭祖、春遊踏青等活動。同時,休假也是放鬆心情、休養生息的好機會,也可用於其它文化娛樂活動。

再次,沒有法規禁止清明節娛樂、快樂。國家或地方法規確實有對於某些特定日子或時刻停止娛樂活動的規定。重要人物逝世或發生災難性事件時,會設立全國哀悼日。比如,汶川大地震後,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再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相關法規明確要求,舉行公祭儀式時,周邊禁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

然而,國家並沒有關於清明節前後公共娛樂活動的禁止性規定。就法理而言,只要法律法規無禁止,公民即可為。清明節既然可以娛樂,為何就不能快樂呢?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03.從語言文理視角看,清明節日快樂之類問候祝福語並無歧義

其一,語義的善意和友好。問候是人們相互之間日常情感交流和表達的載體。節日期間,互祝快樂,祈福安康等是一種善意釋放和友好互動。生者安康、快樂與逝者的安息不矛盾,不衝突。

其二,語境的明確指向。清明節快樂從語境上看,是一般意義或廣義上的祝福,並未專指或特指某些不宜使用的場合。因此,清明時節,只要不是掃墓祭祖等特殊場合,而是在其它民俗活動或社會生活情境下,互相祝福,祈願平安、健康、快樂,並無不妥。

其三,語言邏輯的明晰專一。

祝生者快樂並沒有冒犯、詆譭逝者的邏輯意義。祝某人快樂,只是指向被祝福的人,不包括其他人,也不包含其他人不快樂之意。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04.從專家學者的視角切入,觀點鮮明而直接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認為,清明可以說“清明節快樂”。 近兩年冒出了 “不能說清明節快樂”的說法。這是因為人們對清明節內涵瞭解不夠深。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其主題不只是掃墓,郊遊踏青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節並不是悲傷的節日。它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積極的生活態度。

祭奠先人,表達對先人哀思的同時,也使後人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當我們去祝福快樂的時候,恰恰也代表著我們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在央視專題節目中設問:清明節能不能祝人快樂?她直言:憑什麼不能?清明節是個混合了多種元素的節日。你既可緬懷先人、慎終追遠,也可遊春踏青,盡享春光。

所以,祝福我們的祖先,同時,也祝我們自己遊春快樂、春天快樂。這才是清明!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綜上分析,人們在清明時節互致問候,祝福節日快樂、安康幸福並非不可。然而,從清明節問候的操作層面看,還必須做到分寸有度。怎樣把握這個平衡呢?我認為,

應該把握“兩宜三不宜”:

宜淡化快樂,深情祝福——儘量選用含蓄一些、高雅一些的祝福用語。

宜徵詢意見,視情而定——可提前個別詢問對方是否介意清明節問候,再決定是否互致問候、互送祝福。

清明節問候,應該不應該?一道眾說紛紜的情感表達難題


某些時刻不宜——清明前後,確有一些不宜互致問候和祝福的時刻,比如,掃墓時、弔唁時。

某些處所不宜——一些氛圍肅穆莊重的場所,比如,墓園、塔陵等殯儀、祭祀場所。

某些對象不宜——比如明知一些人的家庭有亡故親人的忌日,一些人明確對清明節問候反感,都不宜互致問候和祝福。

把握了這“兩宜三不宜”,清明問候時是不是能心裡穩妥踏實一些,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