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01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過這種體會,就是偶遇並短暫接觸過的一個人,事後竟會長駐己心,在不經意間時不時地想起他(她),乃至期盼再次重逢或偶遇。正如那句歌詞所言:“不知不覺在我的記憶,寫下最深刻的你”。

人如是,物或景亦如是。

對於 “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揹包一族們來說,在我們漫長的旅程裡,某個或某幾個景點和自己即便“只是偶然的交集”,也會在事後不時萌生故地重遊的念頭。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於我而言,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存在。


2

2015年12月22日早餐後,我在網上意外地發現並隨後毅然決然地鎖定了她——明顯陵,一個有著“世界文化遺產”頭銜的明代皇陵!她就在我從荊州古城駕車北返的路線旁側,無需繞路。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明顯陵(外明塘)

一番實地探尋後,我發現,明顯陵竟然是18個明代帝陵(未統計明東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按照親王規制始建,於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建成。

簡單地說,明顯陵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老爸老媽的合葬墓,先是王墓,後升級為帝陵。

我遊覽明顯陵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到三個小時,但四年後的今天,其景緻依然歷歷在目,印象深刻,以至心生牽掛。原因不在於她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地上建築和文物遺蹟有多麼豐富和宏偉,事實上,儘管顯陵的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相對完好,但其遺留至今的古建築談不上特別多,單體建築也不覺得有多麼的宏大出眾!

然而,明顯陵的6大特點確實讓她在一眾明帝陵中顯得有些另類:一是建設週期長

,前後達47年;二是位置獨特,是我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三是佔地面積大,近2750畝,相當於兩個半故宮,是單體面積最大的明帝陵;四是建設規制特殊,是在墓主人按照親王規制下葬後的王墓基礎上升級改造成帝陵的;五是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清代帝陵規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六是她本身就是明代嘉靖年間“大禮儀”這一重大歷史政治事件的產物,以其一座帝陵的改建史,幾乎見證了“大禮儀”事件的全過程

細細想來,除了富有強烈滄桑厚重感視覺刺激的歷史遺蹟外,格外吸引我的竟然是她“腹有詩書氣自華”般的特有氣質:獨特的規劃佈局和建築設計、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陵墓背後的歷史故事!就像一個滿頭銀絲滿額皺紋眼睛卻放射出睿智亮光的老人,其一舉手一投足所發散出的那種氣場,就足以震懾住你並引發你強烈的好奇。

正因如此等等所承載的文化底蘊,使得明顯陵在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遠較她聲名顯赫的一眾明帝陵中脫穎而出,作為18個明帝陵的唯一代表,以“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於2000年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朋友會感覺納悶:之前我怎麼就壓根兒沒有聽說過明顯陵的大名呢?

原因無他:養在深閨人未識,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3

接下來,先讓我們化身為雄鷹飛上藍天,鳥瞰一下明顯陵的總體脈絡。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明顯陵全景示意圖

從空中俯瞰鍾祥市北部,我們會發現漢水之東、莫愁湖之北,背山面水、依山傍勢地由一圈高牆圍出了一個獨立的區域,座東北,面西南,呈“金瓶”形狀,大氣而靈動,完美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建造原則。這就是明顯陵!

當我們降低一點高度,陵區內建築隨之變得更加清晰可辨。整個陵區的建築依山間臺地依次佈列,層層推進,極富氣勢;縱貫陵區的中軸線十分清晰,但也有部分神道和建築的位置略微發生了一些偏移;陵區南北的一大一小、一外一內的兩個池塘,像兩顆鑲嵌的翡翠,不時反射晶瑩的亮光。

如果觀察的再仔細些,我們不難將顯陵平面圖中由南向北標示出的外明塘、新紅門、舊紅門、彎曲的神道、御碑樓、望柱、石像生、欞星門、九曲御河、內明塘、方城、明樓、前後寶城等,同地面的這些遺蹟一一對應。它們“疏密有間,錯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是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明顯陵實景鳥瞰圖(網絡圖片)

如果您之前去過明十三陵或明孝陵,就一定會發現明顯陵的特別之處,比如顯陵的內外兩明塘、內外兩羅城、新舊兩紅門、九曲一御河、龍鱗一神道、前後兩寶城等等,這些都是明代皇陵中可圈可點的獨特設計或僅見孤例。其中,彎曲的龍鱗神道和九曲御河在內明塘處交匯,前後兩寶城這“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更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的特例。

當然,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明顯陵上空的中低空空域可不是一般飛行器可以隨意光臨的。

好在,我們可以以普通遊客的身份,近距離地親近明顯陵眾多的歷史遺蹟,甚至於撫觸那些斑駁、冰涼的漢白玉殘基,感知它們的歷史文化氣息。


4

明顯陵是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反覆指示下,歷經多年屢次改擴建而成的,嘉靖帝也實際參與了顯陵的設計。

因此,提到明顯陵,就不能不提及嘉靖帝。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嘉靖皇帝朱厚熜畫像

有明一朝,從來不缺“奇葩皇帝”,他們個個都有特色鮮明、獨步江湖的“特長”。嘉靖帝雖然算不上這些“奇葩”中最豔麗的一朵,但其煉丹求道的執著、死磕到底的執念等等,也使其成為後世極富傳奇和爭議的一個皇帝。

可以說,正因他的這種執著和執念,才有了這座明代帝陵中的奇葩——明顯陵。換句話說,

“奇葩皇帝”朱厚熜造就了奇葩帝陵明顯陵。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截屏)

歷史上尊儒崇佛的皇帝不少,但像朱厚熜這樣痴迷道教並深陷其中的帝王還真不多見,除了北宋那位獨創瘦金體、擅長書畫、遭俘“北狩”的文藝皇帝宋徽宗可與比肩之外。嘉靖帝雖然沒有像徽宗趙佶那樣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但以其對道教的崇奉和膜拜程度,絕對堪稱為另一版本的“道君皇帝”。

朱厚熜從小長在興王府,他的父母都格外的信奉道教,就連他的出生都被附以濃重的道教色彩。別家皇帝出生時多遇蛟龍、青雲、金龜、奇色等異象,而朱厚熜卻恰在其父興王朱祐杬夢見友人純一道士入王宮時出生,可謂同道教天生有緣。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嘉靖帝一生信道崇道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崇信方士、禁抑佛教、沉溺齋醮,中後期更是痴迷煉丹修道,甚至二十多年不上朝。

豆瓣評分很高的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中,陳寶國可是把嘉靖皇帝朱厚熜給演活了。如果有時間,可以看一看。

信道者往往重風水。所謂風水,就是藏風聚水,水動風生,風生水起。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風水仙兒的標配——羅盤

“風水”是一門選擇、布建人們生活環境的學問,萌生於先秦時期,以《易經》作為理論基礎,用《易經》的觀念來指導人們選擇、佈局和建造周圍的環境。而《易經》從內容到形式又都為道教所吸收,滲透到了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體系、方術儀式、政治倫理等各個方面。應該說,風水學說有一定的生態科學價值,但受累於方士的過分渲染,加大了其在民間的迷信成分。

實際上,風水理念和道教文化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以至於“風水理念和原則在道教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都影響著道教建築”。

風水理念很早就同墓葬文化相關聯了。

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因此,崇道的嘉靖帝在明顯陵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風水學理念,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恰恰使得明顯陵成為了踐行“陵制與山水相稱”這一帝陵建造原則的典範。


5

事實上,顯陵陵區內的很多設計確實融入了不少風水元素。

1、內外兩明塘。快到景區停車場時,左手邊的一池湖水會首先闖入視野。風過,碧波湧蕩。這就是顯陵南側的外明塘。

外明塘初建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據《興都志》記載,外明塘應“南至山曲腳下”。我們今天看到的外明塘是20年前復原的,東西長120米,南北長98米,呈橢圓形,面積只有初建時的三分之一。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外明塘

站在外明塘南側的“世界文化遺產”標誌碑前,雖說眼前的外明塘較當初“縮水”了很多,但洪波湧起的現場感依然十足。

對岸,左側連接著覆蓋黃色琉璃瓦的一道紅色圍牆,模樣和故宮的宮牆差不多,這就是顯陵外羅城的南側城(圍)牆。右側連接著一座紅牆黃瓦的古建築,即顯陵新紅門。正對面,是寬約80米的一段水面空擋,空擋中央一彎水渠自北而來,這是九曲御河的末端,也是外明塘的入水口。

外明塘在顯陵外羅城的外側,處於陵區外圍;而稜恩門前的內明塘,緊挨著內羅城,靠近玄宮穴位,其位置就顯眼得多,也重要得多。

內明塘建於嘉靖六年(1527年),呈圓形,直徑33米,磚石結構,內垣5級臺階駁岸,塘沿四周以青條石壓面,周圍內以鵝卵石鋪墁,形成一個內圓外方的單元平面建築,四隅分別以黃、黑卵石鑲嵌為二龍戲珠圖案 。《興都志》與《承天大志》記載均稱作“內明塘”。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內明塘

站在內明塘前,硃紅的內羅城城牆、黃色的琉璃覆瓦,連同藍天白雲一起倒映水中,使人頓覺美感倍增。此處也是拍照留影的好位置。

莫非內明塘是個“花架子”?非也!提供消防滅火用水和降低地下玄宮水位,才是內明塘的重要實用功能。

設計建造內明塘,僅僅是圖好看和實用?當然不是!內明塘還深藏玄機哩!

還記得前文我們鳥瞰顯陵時所發現的“彎曲的龍鱗神道和九曲御河在內明塘處交匯”這一幕嗎?

如果我們把彎曲的龍鱗神道看做是一條旱龍,把蜿蜒的九曲御河看做是一條水龍,那麼這兩條龍交匯在圓圓的內明塘,豈不是構成了“二龍戲珠”的格局?

原來,內明塘竟然還是一顆璀璨的“龍珠”!這不僅體現出了設計者的巧思,還充分體現了“陰陽和諧”風水理念在顯陵設計中的實際運用。

在帝陵規劃設計中按風水意向佈局內、外兩個明塘,是明顯陵的首創。“明塘”取“明堂”諧音。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意為陵區內部開闊的空地。明塘為聚氣之所,是風水格局中有關“生氣”的關鍵部分,暗合“風水之法,得水為上”的要求。靠近外圍的,為外明堂,要寬闊而忌狹窄,以為長久發展之計;靠近核心——“穴”的,為內明堂,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

2、內外兩羅城。整個顯陵陵園作為獨立的陵區,系由“內外羅城”雙城封建,在陵區周圍建有高牆,與陵宮區圍牆相對,分別稱為外羅城和內羅城。

在顯陵之前的各個明代帝陵,都沒有設計獨立的外羅城。由嘉靖帝審定並敕建的顯陵外羅城,不僅創新了帝陵規制,可謂“前無古人”,還“繼往開來”,他自己的明永陵、他孫子萬曆皇帝的明定陵都沿襲了這一規制,甚至於清代的帝陵也紛紛效仿。

外羅城,就是上文從空中看到的圍出獨立陵區的那圈高牆,它環繞整個陵區一週,像長城一樣隨山巒地形而起伏,實際功用是強化陵區的安全防護和陵寢的莊嚴肅穆。

外羅城建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以新紅門為起點,周長3600餘米,牆高4~6米不等,厚1.6米,用黃色琉璃瓦覆蓋。其南北兩端較窄,寬約300米,中間最大寬度達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平面圖呈“金瓶”形狀。

如果不考慮“金瓶”圖案的吉祥寓意和“繞氣護生”的風水意向,單就形似來說,我覺得外羅城的形狀毋寧說像“金瓶”,不如說更像一張古色古香的“瑤琴”。

這種依山就勢打破形式桎梏的設計風格和作法,避免了陵寢建築外部的生硬感,充分反映了顯陵在規劃中對自然與地形的尊重,也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建造原則。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內羅城內的建築遺蹟

內羅城在內明塘北側,是顯陵陵園的核心,可分為前後兩部分,裡邊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樓、前後瑩城等,是陵寢重要祭祀場所和帝后“寢宮”重地,取“前方後圓”的平面形制,反映了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

“前方”即前部呈方形的院落,仿皇宮的前朝建制,象徵“地”,是祭祀的主要場所;“後圓”即後部呈圓形的院落,仿皇宮的後寢建制,埋葬帝、後的圓形寶頂和寶城是帝、後昇天後的“寢宮”,象徵“天”。

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為風水學說所推崇,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隱映和因應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3、龍鱗一神道

自買票進入顯陵新紅門起,我就注意到了顯陵神道的與眾不同。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舊紅門前1號御橋外的龍鱗神道

一者,我之前到訪過的陵墓,其神道往往是清一色材料鋪就,或青石板,或柏油乃至水泥。像顯陵這種形神具備的“龍鱗神道”還是第一次見到。

所謂“龍鱗神道”,即中間鋪築石板,謂之“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像極了周身滿布鱗片的龍。

相比滿鋪青石板,填充鵝卵石的方法無疑更加減工省時,還能夠節約建設資金,可謂經濟可行的好辦法,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

作為明代帝陵中唯一整體保留神路龍鱗具體做法的陵寢,顯陵也為後來復原其他明帝陵提供了實物依據。

二者,我之前遊覽過的陵墓,其神道往往是筆直的。像顯陵這樣故作“彎曲龍行狀”的,我也是第一次見到。

顯陵的彎曲神道共有兩段。一段是在顯陵大門——新紅門到舊紅門前1號御橋之間,較短,但形制較新,估計是後來恢復的,這對於我們對照實物理解“龍鱗神道”很有幫助。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從內明塘回望彎曲的龍鱗神道

沿著神道步行越過欞星門後的4號御橋,眼前便是另一段彎曲的龍鱗神道。這段神道是顯陵龍鱗神道中的“典型代表”,總讓人拿來說事兒。它總長290米,在兩旁蒼松的夾護下,蛇行至內明塘外側的5號御橋。

顯陵的龍鱗神道,尤其是這段彎曲的神道,是顯陵有別於其他明帝陵的獨特處之一,成為了當下明顯陵景區的重要一景。當然,這也是出於風水上的講究。

明人蔣平階所著的《地理古鏡歌》有“路能界氣亦能迎,當與零神一樣評;大路彎環玄字體,陽神三折穴前縈;直來直去無生意,乙字彎身最有情”的說法。注者謂“路亦大關風水,生旺而彎環則吉,衰死而硬直則兇。”皇帝的靈魂經過欞星門之後,就飛上了天空。如果神道是筆直的,就像一條僵死的龍,而如果是彎曲的,就像一條活靈活現、正在騰飛的龍。

4、九曲一御河

九曲御河是人工開鑿的一條排水渠,是明顯陵陵區的主要排水設施,引純德山泉水,由陵區東北側外羅城下的3個“三旋三扶”水口流入陵內,以龍形神道為中軸,在陵區內左旋右繞,依次流經5座石拱“御橋”,於新紅門西側出水口入外明塘。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九曲御河之一段

九曲御河始建於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磚石結構,全長1687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並貫通整個陵區。河道寬約4米,上游深約2米,下游深近3米,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磚鋪底,河道根據高差建有9道攔水壩。

顯陵之前的明代前七陵都有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的御溝,但顯陵的御溝明確地結合了風水意向的“彎曲有形”,在陵區內迴環曲折,以其排水體系之完善、體現風水理論之完美,成為了顯著區別於其他明帝陵的重要一點,並且也成為了當下明顯陵景區的重要一景。

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視線穿過5號御橋欄杆,看到了正前方的內明塘和明樓

“石蘊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儘管御河在陵區內只有四五道彎曲,卻將陵區分割為數個區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自然要素山、水、樹木的空間限定作用”,在陵區莊嚴肅穆之感的同時又增加了靈動感。

當遊人沿著神道遊覽時,每走過一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御橋,對顯陵“山環水抱”的印象便又強化一次。說“九曲御河”是顯陵規劃設計中的“神來之筆”當不為過。至於“九曲御河”的俗稱,不過是附會“九五至尊”一詞,極言其曲折、討個彩頭罷了。


6

把營建顯陵作為自己畢生重要事業之一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曾經差一點把顯陵從湖北鍾祥遷到北京。

嘉靖帝的生母章聖皇太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二月病逝後,嘉靖帝親赴北京昌平天壽山,在長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並派官員督工建造新陵,準備將顯陵北遷,“欲迎皇考梓宮遷於此”。三個月後,嘉靖帝親臨湖北鍾祥謁陵祭祀,順帶實地察勘了一下顯陵風水,返京後再次視察大峪山陵寢,將大峪山陵寢和顯陵的風水形勢進行了認真比較,最終認定“峪地空悽,豈如純德山完美;決用前議,奉慈駕南祔”。

顯陵之所以沒有北遷,就是因為嘉靖帝認為顯陵現址的風水更好。

嘉靖帝在《興都志》中對顯陵的風水環境進行了描述:“夫茲山之體,則峻而不激,雅而不緩,層巒疊帕,含藻藏蘊奇,虎踞而龍蟠,鸞翔而鳳舞,然後翼翼綿綿盤紆前結,實為天子之崗,佳名素定,非假人為也。”

但有人說,朱厚熜能意外的當上皇帝,同顯陵的“風水寶地”有莫大的關係。對此,呵呵一樂也就罷了,不必太較真。


7

在規劃設計層面頗具“個性”的明顯陵,明明就是明代帝陵中一個卓乎不群的特殊存在。

可以說,明顯陵就是明代帝陵中深藏不露的一朵奇葩!

我的這個觀點,不知您是否認同呢?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怎麼樣?待疫情過去後,湖北鍾祥明顯陵,走起?!


【參考文獻】

2.明顯陵官網相關介紹;

3.《明世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