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瓊山龍塘鎮文彩村王明義:最後的龍塘製陶人

海口瓊山龍塘鎮文彩村王明義:最後的龍塘製陶人

王明義在製作陶坯。

海口琼山龙塘镇文彩村王明义:最后的龙塘制陶人

王明義的作坊裡擺放的陶坯。

海口琼山龙塘镇文彩村王明义:最后的龙塘制陶人

龍塘地區擁有數百年製陶史。

海口琼山龙塘镇文彩村王明义:最后的龙塘制陶人

王科幹在土陶器上記錄了當年龍塘製陶盛景。受訪者供圖

3月17日上午,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文彩村,40多歲的村民王明義和妻子在自家的陶瓷作坊裡忙碌地製作小碟坯,房子對面是三口燒陶窯。王明義70多歲的母親在門口用一口自制的土陶鍋做午飯,土陶製品幾乎擺滿了他家整個院子。

王明義的作坊已有近40年的歷史,是目前龍塘鎮上最後一家傳統制陶作坊。“用機器加工小陶坯,必須有個幫手,一個人沒法幹。”王明義說。一大早,他和妻子就在自家的作坊裡忙活開了。他們前兩天接到一批訂單,需要製作數百個小碟子。此外,前段時間做好的一些陶坯,也到了燒製的時候。夫妻倆決定抓緊時間在三口窯裡一起燒製。

三代製陶 堅守至今

王明義的陶瓷作坊在一片樹林中,這個作坊已有近40年的歷史。其中,一間房用來打坯加工,另外一間用於存放晾乾了的成品坯。王明義用水泥將作坊前的一片空地進行硬化後,用來晾曬陶坯。燒陶窯位於打坯房的正對面。有時候工作太忙, 夫妻倆顧不上做飯,70多歲的老母親就在打坯房前支起一個簡易灶臺,給兒子兒媳婦做飯,順便給他們搭把手。

早在上世紀40年代,王明義的爺爺王會佑就開始在龍塘地區製陶,是當地的製陶高手。子承父業,王明義的父親王科幹一輩子也從事陶器製作。因為太喜歡製陶,王會佑90多歲時還經常到作坊給兒子幫忙,直到去世前兩年才停下來。現在,年近80歲的王科幹跟父親當年一樣,每天仍然堅持到作坊裡跟兒子一同加工陶坯。

“我哥哥在外打工,只有我堅持下來了。”王明義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打坯、燒窯等製陶技術。由於生意越來越差,他也曾外出打工謀生。後來,年邁的父親擔心製陶手藝失傳,又讓他回來重操舊業。

王明義夫婦每天都在作坊裡忙碌著。在20多年的製陶生涯中,王明義已數不清自己製作過多少件陶器。後來,龍塘地區陶瓷業的發展逐漸由盛轉衰。因為市場銷售的影響,許多陶瓷作坊消失了,只有王明義夫婦仍然繼續堅守。

龍塘製陶技藝相傳數百年

“百家鱗萃陶成眾,兩地鳩居塑制忙。今日旋人同卒業,東西煙繞樹微茫。”這首刻在一塊石碑上的詩,形象地描述了過去龍塘地區文彩村製陶業的盛況。這塊石碑製作於1784年,但是龍塘地區製陶業的興起還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當地流傳至今的古老製陶工藝——慢輪製陶工藝曾讓業界歎為觀止。1958年,國營龍塘陶瓷廠成立,廠裡的製陶工人達300多人。當時,除了文彩村,該村周邊到處都是製陶手工藝人。

關於文彩村製陶業的起源,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傳說當地人的先祖遷來此地時,有一個名叫陳國公的也隨同前來。陳國公是廣西人,是製陶的能工巧匠。在陳國公的指導下,當地人學會了製作陶器。當地高嶺土分佈廣泛,村中泥田挖到三四十釐米深時就能找到,為當地製陶業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

當年龍塘地區製陶業之盛,從如今的文彩村及周邊村莊中可以看出一二。少數村民的房屋圍牆是用廢棄陶缸壘砌起來的,房前屋後到處可見丟棄的陶缸、陶罐殘片。為了記錄當年文彩村及周邊村莊製陶業的盛況,王科幹前幾年還製作了一個龍塘製陶場景缸,將自己兒時記得的龍塘製陶業盛景畫在缸上,並將200多名當地製陶人的名字也刻在上面。

“那時候,三五個製陶人就能成立一個小作坊。兩個村有五口燒陶用窯,最長的窯體有20多個窯洞。”王科幹回憶道,上世紀50年代,龍塘製陶業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第一步是原土供應,南渡江上游專門有人負責挖高嶺土,然後裝船順江而下。人們從渡口將高嶺土挑到工地上;第二步是原土調和,製陶人將高嶺土和一定比例的細沙、石英砂加水攪拌後,光著腳反覆踩,至少要踩一天時間;第三步是手拉陶坯,用手拉出各式各樣的陶罐形狀後曬乾;第四步是將曬乾的陶坯裝入窯中燒製;第五步是銷售,有人專門到龍塘將陶瓷製品拉到外地銷售。

讓製陶技藝豐富旅遊業態

“我們現在還能生存,主要是因為當地人習慣使用這些老陶器。”王明義說。他的作坊裡擺放的陶器大部分是酸菜缸、酒缸、燭臺,精美的陶瓷器皿並不多見。這些陶瓷器皿雖然不是很精美,但卻散發著一股復古風,成為一些城市家庭裡的裝飾品。

製作一窯陶器,要花費王明義夫婦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從挖高嶺土、調和土、再到拉坯、燒窯,整個環節都靠他們完成,大批量生產並不現實。為了減少貨物的積壓,王明義如今一般是接到訂單後才開始生產。

龍塘地區製陶業的沒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1990年代進入“大蕭條”時期。後來,王明義的陶器作坊成為龍塘地區碩果僅存的一家。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隨著文彩村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遊客到該村觀光遊玩。王明義家的手工製陶技藝成為村裡吸引遊客的一個賣點,他的生意又逐漸好了起來。

“將傳統制陶業發展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個賣點,這種做法在省內外都有。”海南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劉剛表示,龍塘地區擁有數百年的製陶歷史,擁有豐富的製陶文化。龍塘地區特別是文彩村在打造美麗鄉村時,可以將製陶技藝打造成豐富旅遊業態的一個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