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血脉公交车:不开,还得倒贴钱;开,继续待业,工资未知

坐标: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自从2月28日收到全市公交暂停的消息,一直在家隔离一个多月,我们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担心。

虽然国内新冠肺炎在爆发,取消运输任务 ,也意味着感染和隔离的风险大大降低,毕竟公交车一天要拉好多乘客,而且天南海北的都有。

疫情发生前,我老公每个月跑60到70趟次,半天班要9个到10小时,一个月扣除保险能开四千多一点。一月份因为做手术,休了22天病假,扣完五险开了四百多,二月份全市停运,公司也没通知大家,停运期间是不是有工资或补贴?还是公司没钱发不了?一直就没发。

3月份开始上岗,因为缺乏抗议物资——体温枪,只是开了几条线,一条线拍派4个车,一个车上派两个人,一个开车,一个登记,因为人多车少,上一天休三天,3月份又没上几天班,也没发工资。

4月初,内蒙古的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公交车开始全线贯通。公交公司盈利能力不足,一直需要市政府大力的财政补贴,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财政估计有点紧缺,所以减少了对公交公司的补贴。接下来公交公司采取政策:开始砍掉不挣钱的线路,合并挣钱少的线路,延长比较短的线路,把不适合本公司运营的线路调送其他公司等,司机出现剩余,公司暂时决定不了司机的去向。即使分配到其他公司的司机,也没有人性化考虑,采取就近一致原则,剩余司机迟迟得不到答复,天天焦急等待。

我不是抱怨因为疫情,我们家庭收入减少,疫情期间,全国待业,经济不动,这是为了抗击疫情,虽无奈,可以理解。我们家的情况是我在家全职带孩子,只有老公一个人上班,每个月房贷3000多,车贷2000多,期间孩子还生病治疗。就一月份开了400多块,一直持续到三月底了,分文未见,工作还待定,这段时间我是体会到日子有多难,每天几乎不买菜,就吃家里提前囤下的白面、莜面、粉面、土豆等,水果那些基本上都戒了,孩子实在想吃的不行了,就买点打折处理的,我们都不舍得动。老公天天去公司催领导,领导要么不在,要么就让回家继续等,还说这是大家的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全家焦虑上火,不知所措。

不知情的人以为公交司机是待遇多么好的一份职业,我不否认公交司机为城市建设做的贡献,而且当时我也是冲这个嫁给我老公的,我觉得公交司机特别伟大,默默无闻的服务大众。现在社会老龄化严重,坐公交车的大部分是老人,所以在行车中出事故是在所难免的,有因为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因为小车司机不规范开车的,有因为前车突然急刹车的......如果在你行车途中有乘客因为自己没抓好,摔一跤,你得停职,自己掏钱带乘客去医院做检查,如果检查完没事,那你就走大运了,可以继续上班了;如果这个乘客坚持说自己头疼,医院也查不出什么毛病,那就好了,住院费你掏,班不能上,单位还会处罚你,基本上几个月班白上了,即使处理完这事,如果单位不缺人,那你就在家坐的吧。

我老公前年秋天拉了一对90岁的老夫妇,上车的时候就等老人家坐好才启动,并告诫老人家坐好,问了在哪站下车,想着下车的时候停好车让老人再下。结果停站上人的时候,老人没动,等公交车刚启动,那时候速度很慢,因为在修路,颠簸比较大,老人忽然站起来向别处走,司机此时在看车外面反光镜,查看车周围路况,没顾上看车里的情况。忽然间,老人摔倒了,额头前碰破流血了,我家那口子马上开车送医院,拍片检查缝合伤口,处理完,老人还是觉得有点疼,医生也说没事了,但是老人就要求住院,我家那口子觉得住院也正常,毕竟岁数那么大了,多观察几天是对的。他就天天白天在医院跑的办手续,晚上还陪床,好多天以后,医生诊断说没问题了,老人也在住院期间,还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但是老人的闺女就不依,要求高额赔偿,我们实在负担不起了,就和单位商量由单位处理吧,我们接受单位处罚就行了。单位不愿意,坚决劝说由我们个人解决,然后各种威逼利诱:你要是自己解决完立刻就让你上班,如果由单位解决,那你上班时间就遥遥无期了。后来综合各种因素,还是自己解决了,花了两万多块钱。单位调出监控,发现这起事故纯粹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停职期间单位也不承担缴纳五险,后来又补了8000多的五险费用,老公也因为这个事打击挺大的,后来决定停了几个月调整一下心态。

事实是:大部分公交车司机都出过事故,而且公交总公司每年都会给下属单位一定的事故预算,用于事故处理。但是单位不允许出事故以后由单位去解决,因为怕影响领导的年终奖。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一个单位无论大小,都应该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坐收渔利,因为单位性质不一样,公交公司是服务型单位,需要员工带着很好的态度去服务乘客,公交车是城市的脸面。所以公司是不是该稍微保护一下自己的员工,别让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员工寒了心,他们寒心了,乘客也会寒心,整座城市也就寒心了。

城市血脉公交车:不开,还得倒贴钱;开,继续待业,工资未知

备注:我们中途停职期间,自己创过业,但是不挣钱赔了,我也一直在带娃过程中在做点微商,卖点东西,发的时候没考虑那么多,就是想呼吁一下公司制度完善化,没想到有些人误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