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引言:

“一座城市正在戰疫,所有的人都在房間裡,但是也有一些人還在街上奔忙,他們是值得這座城市和我們用心去感激的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知道有他們在,城市就一定會被治癒……那些疲憊在凌晨4、5點的汗珠,都晶瑩地透出光亮來。”

——節選自銀川市八里橋社區大學生志願者王天祺《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疾病會與寒冷一起離去》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中阿之軸

因為隔著口罩,所以始終沒能看清他們的相貌。

即使隔著口罩,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笑容。

“病毒帶來了一場艱鉅的考驗。這場始料未及的戰鬥,如我一樣的大學生志願者們,主動加入到基層的戰疫行動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治癒城市,每個‘我們’都熠熠生輝。”

王天祺,就讀於海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他的“戰疫日記“,像是鏡頭,一幀幀記錄了我區大學生志願者在社區從事防疫工作的畫面。

一場戰“疫”在大街小巷,來不及預習,投身基層“實戰”。從校園到小區,從象牙塔到社區一線,這一次,嚴峻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形容詞,但他們用“教科書式”的志願服務,為疫情防控工作,構築一道年輕的防線。

看著他們專注測量體溫、躬身登記,耐心勸說,穿著紅馬甲在工作人員中熟練穿行的樣子,有時會忘記他們還是有論文要寫、有網課要上的學生。

拔節孕穗,成長或許只在數日之間。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大學生

從“冷酷”到溫熱

“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時刻能聽到周圍同志的電話聲,是大家正在對接住戶進行出行信息的補充和更新。這些不絕於耳的說話聲,是社區安全的保護聲。在每一個城市的每一社區,都有無數個基層工作者從事著大量枯燥而細緻的工作,為的是不讓病毒有絲毫可乘之機。”

2月13日,在銀川市八里橋社區見到志願者王天祺。這個看上去不苟言笑的男生,直到把他的文章和我們分享,才得以走近他的內心。也許這才是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正確的“打開方式”。外表的冷峻,包裹著細膩的情感。從文字的密碼裡,翻譯出他的溫度、深度和氣度。

還在讀大二的他,已是一名黨員。他言語不多,但一開口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這一代,缺少苦難的記憶,這次經歷非常寶貴。參與志願服務,希望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實我們做的事情很普通,不用說的刻意,也無須特別煽情。”

大學生志願者防疫工作的一天,通常是怎樣的? “在社區團支部的協調下,大家被分配到所在社區防疫辦進行走訪,上門排查等工作,瞭解社區居民家庭情況並做好信息登記與彙總。志願者們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不停進行工作輪換,監督小區口罩佩戴情況,做好外來人員信息登記。” 王天祺說。

一絲不苟錄入入戶排查信息,看似瑣碎的工作,在他心裡格外有意義。而在志願服務之餘,他也一直在思索,這次難忘經歷的意義。

“疫情消解了年味,折損了團聚的喜悅,但正因如此,才讓我們得以反思一些不當的行為,改正一些缺點;正是這個特殊的春天,才讓我們對下一個春天更加包含期待,更加充滿希望。” 王天祺說。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業主保安

從業主到“保安”

“相對而言,寧夏並不是疫情的重災區,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有鬆懈的藉口。因為新冠病毒的高隱蔽性會給一切疏漏帶來嚴重後果。在社區防疫辦的防疫工作中,社區工作者們連續十幾個工作日,每天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中午飯點也只是匆匆對付幾口便繼續工作,為的就是把一切病毒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堅決打贏基層防疫保衛戰。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強大力量。”

和外表“冷酷”的王天祺不同,他身邊的李文傑很有親和力。這個就讀於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大三年級的清瘦女生,一兩個月前還不會想到,自己會和自家小區的保安並肩作戰。

2月4日,刷朋友圈時,李文傑看到銀川市興慶區團委志願群的招募推送。報名二維碼像是一個新的入口,掃碼之後,這個特殊的假期將由此改變。

中午錄入信息報名,當天下午就接到電話,讓她去社區報到。第一天上崗,保安看到她說:“小姑娘,站崗的話,你穿得還不夠厚。”

這是她再熟悉不過的小區門口,卻又像一扇全新的大門。以前沒有留意的物業服務細節,這次都補上了課。她的值勤時間,從下午2點到5點半。為疫情防控守好門,為小區居民把好關。

家門口熟悉的店家,還關著門。平日裡熙攘的街道,像是在玩捉迷藏。“希望春天早點到來。”李文傑沒有在家無所事事地等待。她走出門,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哪怕“戰場”是在自家小區。

在寒風中站崗還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偶爾不被小區居民理解。“我說話聲音小,他們說聽不到,聲音大了又說我太兇了。”李文傑在志願服務中,也在琢磨改進方法,轉變角色。“遇到實在不配合的,我只好求助其他志願者幫忙。”

遇上降溫天氣,保安搭檔會讓她去門房裡烤會暖氣。這些溫暖的細節,和居民的一聲感謝,註定會成為這個寒假裡,李文傑的難忘回憶。

站崗執勤2天后,八里橋社區入戶信息錄入急需人手。李文傑的新崗位,終於可以坐著了——雖然一坐就是一整天。

新任務是手抄臺賬,通常一疊就是一棟樓,大概42戶,百餘人。。每個信息,都是一戶人家。每一次錄入,都是一份責任。這項任務瑣碎,重複,需細緻入微。李文傑手抄2天,用光了2支筆芯。

隨後,李文傑開始協助社區錄入電子表格信息。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排查,記錄在本子上。再由志願者,錄入到電腦上。“長時間對著屏幕,有時候眼睛就花了。”李文傑說。這些基礎信息很重要,是基層戰”疫”的關鍵之一。

結束一天的服務工作,往往已是7、8點。每逢夜幕,萬家燈火在此時,格外讓人心安。2月11日,在連續志願服務了一個星期後,李文傑請了一天假——她終於有時間洗了衣服,洗個熱水澡。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志願者

從拖油瓶到“定心丸”

“青年志願者們說:其實我們做的大家都能做到,而且肯定能比我們做得更好。每個人的社區都會非常歡迎大家從事防疫志願活動。只是我作為青年力量,更早一些從思想上動員自己參加防疫工作。在危機到來時,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我們是第一批與社會接軌的00後,要用實際行動讓大家看得到,我們是值得託付的一代。

因為心疼媽媽,23歲的侯元浩披上火紅“戰袍”。

和媽媽一樣早起,把衛生間先讓給媽媽洗漱,陪媽媽吃過早點,和媽媽一同“上班”。

侯元浩從小就是暖男,更何況現在已經高出媽媽一頭,更要做她的“保護神”。

胡月琴是銀川市興慶區麗景街道辦事處八里橋社區黨委書記。戰“疫”號角吹響時,她剛剛做完手術不久,身體虛弱,病假在家。

大年初一,微信工作群裡看到返崗通知,胡月琴坐不住了。社區的姐妹們沒人給她打電話,大家心疼她,一場病瘦了20多斤,誰也不捨得讓單薄的書記再累心。

大年初二,胡月琴還是來了,身後還拖著個“尾巴”。

元浩一直是媽媽的“小尾巴”。胡月琴從事社區工作近20年,忙碌異常,每逢寒暑假在家無人照管,他就會隨著媽媽去社區。那裡的阿姨姐姐們都熟悉這個小不點兒,只要有時間,就會逗他玩。

轉瞬十年,小不點兒長成男子漢。

1月26日,胡月琴重返工作崗位,平時常穿的羽絨服顯得空空大大。和十幾年前一樣,元浩跟在媽媽身後,可他不再是過去鬧著聽故事的小頑童,他是媽媽帶來的一員“猛將”。

根據相關要求,社區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轄區所有住戶入戶登記、表格錄入工作,且按照不同部門要求,表格樣式不一、內容繁複。八里橋社區7個網格所轄3200戶、5400多人,需要一一調查登記。入戶調查還好處理,電腦錄入難壞工作人員。

侯元浩就讀於青島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研究生一年級,也是“電腦高手”。自跟隨媽媽上崗以來,他就承擔起社區大部分信息電腦錄入工作,哪臺電腦出了問題,找他,手到“病”除。

從1月26日至今,侯元浩是八里橋社區來得最早的志願者,也是工作時間最久的“紅馬甲”,即便是兩天請假在家整理作業,也不忘遠程指導社區工作人員錄入信息。

不在一線,體會不到媽媽的艱辛。

和所有社區工作者一樣,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媽媽常常忙到一日三餐並作一餐,一頓泡麵解決一天。元浩心疼媽媽,也心疼那些過去看著他長大、如今和媽媽並肩作戰的阿姨姐姐們——每一副弱小的肩膀都扛著社區群眾的安危。

男孩已經長大,可以為母分憂;男孩已經長大,必須為國分擔。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網絡圖片

從“準主持人”到守門人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每位居民願意積極做好信息登記工作,願意給每一位防疫工作者道一聲感謝,對於奮鬥在一線的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和最大的感動。

口罩遮住大半張臉,遮不住靈動的雙眼——這是一個漂亮的姑娘。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銀川市滿城北街街道辦事處滿春園社區共迎來27名志願者,最大的85歲,最小的是徐陽,剛剛21歲。“他們為社區工作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滿春園社區黨委書記趙英說,大學生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聚攏在是社區,為做好阻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線貢獻青春的力量。他們熱情、積極、陽光,善於與人溝通。

徐陽是四川傳媒學院播音主持專業大二學生,普通話一流。可在志願者崗位上,沒人留意她的特長,甚至有人對她惡語相向,徐陽字正腔圓地“回擊”,屢屢敗下陣來。

20出頭的小姑娘,哪裡見過這個陣勢。

2月7日,徐陽主動找到滿春園社區黨委書記趙英,表達了想加入志願者隊伍、為這場戰“疫”出分力的意願。趙英接受“請戰”,將她安排在轄區一小區門口,協助物業為進出住戶登記、測溫。

隨著疫情升級,進出小區的監管也在升級,有些居民不理解,爭執時有發生。“一位老爺爺,每天都要出來幾趟遛彎兒,我們勸他,為了家人和自身安全,要減少出門次數。爺爺不聽,還罵了我。”徐陽說,想想也挺委屈,好好呆在家裡多好,幹嘛出來“找罵”。

退縮的念頭只是一閃,熱情向善定是血脈相傳。

徐陽的爸爸一直熱心公益,若不是公務在身,恐怕會早於女兒穿上了“紅馬甲”。就像這次志願活動,爸爸總是“抱怨”社區給女兒安排的工作時間短、任務輕:“2個小時站崗能做些什麼?你再去申請,要求多分擔些任務。”

剛上大學時,徐陽跟媽媽提了個要求,要媽媽保證聽完不準生氣。“我想報名捐獻遺體,媽媽說好了不生氣,可聽完之後還是罵了我一頓。”徐陽說,這個想法卻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他甚至幫著女兒保守秘密——其實,女兒在校期間,早已偷偷填寫了遺體捐獻登記表。

媽媽並非不通情達理,哪個母親的心底不為兒女柔軟。雖然嘴上不同意,可自從徐陽站崗執勤,每天中午回家,餐桌上都有她愛吃的菜:“頓頓吃肉,我媽生怕我累著。昨天早晨她剁肉餡弄傷了手,手上還貼著創可貼,今天早晨,又從冰箱裡拿出一隻雞。”

媽媽總覺得她是長不大的寶貝,可寶貝已偷偷長成敢擔當的“勇士”。

危險來臨,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年輕一代,已經敢與它正面對峙。

在社區工作者眼中,他們有時像個成熟的戰士,但是有時又分明還是個孩子。

在景墨社區黨委書記劉春燕看來,大學生不僅帶來了熱情,還帶來了技術。在實際工作中,諸如製表、做圖等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活,都在他們的幫助下得以順利完成。

立交橋社區黨委書記張紫嬌說:“這群年輕的志願者改變了大家對95後、00後的印象。他們不是溫室裡的花朵,風雨襲城,他們有能力力挽狂瀾。”

“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疾病會與寒冷一起離去。”

相關鏈接:

【大學生之聲】

靈武市大學生志願者陳佳新:“從媒體上看到很多醫護人員前往武漢支援,感觸很深。可能因為我自己是學醫藥的,所以也想出一份力量去幫助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就參加了這次志願者活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靈武市大學生志願者楊濤:“在家聽到有志願活動,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積極報名參與了進來。這兩天主要是給社區居民每家每戶打電話,詢問他們的家庭狀況,提醒他們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項。作為大學生能有這樣的經歷,我覺得特別難得,面對疫情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固原市原州區在校大學生楊琦:“疫情發生後,我第一時間通過“志願寧夏”進行報名寧夏青年防疫志願服務活動,通過線上發佈網絡防疫情況實時通報,各級關於疫情工作的公告、志願者參與防疫工作的防護措施等線上資訊和線上闢謠工作,積極引導志願者、市民網民不信謠、不傳謠,少出門等。”

鹽池縣大學生志願者彭峰:“作為一名返鄉大學生,我有責任參加防疫志願服務,體現當代大學生的擔當。”


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志願者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