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這張照片是上學期教研時拍到的。大家可以先觀察並試著思考1分鐘

這四張照片放在一起到底想表達什麼?


如果您覺得重點是練習加剪法的話,那您只猜對了一半,這的確是一道三個數相加減的題,但四張照片放在一起的真正原因卻並不在這。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首先請看上邊這兩位同學,一共3個數的算式,寫完第2個數地方不就夠用了。而下邊這位同學甚至可能連第二個數都寫不下。這三個人估計都要寫到小黑板邊緣時才會發現沒地方寫了。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在學校裡我們教會了孩子計算規則,在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合格的,但總覺得彷彿還缺了點什麼。

最後來看這位同學,為什麼他的數字越寫越小?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原因就是在寫完第一個數字後,他發現繼續寫這麼大字的話會寫不下,所以他通過調整字體大小來適應剩餘的小黑板長度,這也就是我們還需要再教給孩子的

動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解決“原有800棵白菜,上午運來185棵,下午運走274棵,最後剩多少課”這種問題的能力叫做“靜態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老師教的方法,按規則把數字相加減最後得到的就是結論,一次性完成。

“動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1、對現狀進行評估(寫完第一個數字後有意識的停下來先觀察,評估照目前方案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

2、針對評估結果提出改進方案(得到的結論是小黑板會不夠用,提出的改進方案是把字寫小)

3、不斷調整改進方案(第二個數字寫小點,寫完再次評估是否足夠小,如果不行第三個數要寫的更小)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這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對解決方案進行評估改進的過程。其實在此基礎上,還有預防問題發生的能力,也就是在動筆寫之前就要判斷“從哪開始寫更合適,字體寫多大才能確保寫的下”

第一層次:靜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應對那些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工作,類似於工業社會的流水線工人;

第二層次:動態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適合高速迭代、複雜協作的工作,類似於信息社會的軟件工程師,根據反饋隨時調整,也稱作“精益原則”

第三層次:預防問題發生的能力

依據現有經驗,有意識對將要處理的問題進行預判,並採取適當措施降低問題發生的幾率

梳理完三種層次的能力,再回過頭看看題目中的問題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作為老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

我們教了孩子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再教孩子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