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在二十四氣中是最特殊的一個,因為它兼具了雙重“身份”,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歷史上,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還有冬至,但現在一般不說冬至節)。清明節的時間在農曆春分後的第15天,公曆4月5號前後,比如今年的清明節便在明天,也就是4月4日。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最初是作為節氣出現的,具有指導農耕的作用,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上巳、寒食等節日,成為了一個融合性的節日。以“清明”為核心的文化符號眾多,包括但不限於習俗、詩詞、對聯、農諺等等。直到今天,清明都是我們比較重視的節日,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清明與物候

《歲時百問》中曾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由此可見,“清明”二字的來歷,或許和物候、天氣有關。

清明作為節氣,很早便被我國勞動人民所認識了,因為二十四節氣正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經驗總結出來的物候規律,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天氣、溫度、雨水等方面的變化,與農業安排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對我國傳統農業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清明,在其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時,氣溫開始回升,降雨也開始增多,是春耕的重要時間點,所以圍繞著清明,古代有一大堆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諺語等,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等等,這都說明了清明的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另外,清明處於農曆三月,是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百花開放的時節,氣候宜人,到處都是生機勃勃,這時候,也適合外出活動。

可見,清明作為節氣,無論是在命名還是時間點上,均與耕種息息相關,這符合我們傳統以農為本的特點。

二、清明與上巳節、寒食節的融合

而清明作為節日,卻是時間融合的結果,主要是與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融合。

其實唐朝之前,上巳節和寒食節均已經產生,但兩者是獨立發展的,民俗活動也各不相同。到了唐宋時期,上巳節和寒食節的娛樂性增強,活動也增加,由於在時間上這三個節日緊鄰,所以便經常一起進行,出現了融合的趨勢,清明也漸漸由單純的節氣轉變成了節日。

(1)上巳節與清明

上巳節出現於春秋末期,以農曆三月上旬為巳日,魏晉以後,便固定為農曆三月初三。

古代上巳節的習俗,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祓禊[fú,xì]活動,主要是在水邊祭祀或招魂續魂,並在河裡洗浴除穢,古人迷信,認為先人的亡魂也同四季變更一樣,所以要在初春時進行招魂,而在初春洗浴,寓意著將過去一年中的汙穢洗除乾淨;第二個是出遊活動,上巳節有外出踏青的活動,尤其是男女青年,杜甫曾有詩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便真實記錄了這一情況。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魏晉以後,沐浴、招魂續魂等習俗漸漸消失,轉而以春遊為主。唐朝時,三月三日更是一個娛樂的大節日,皇帝會專門在曲江邊大宴群臣;民間男女也都會外出郊遊。由於上巳節時間上和清明相近,所以便逐漸融合,清明踏青的習俗,似乎便是清明與上巳融合的產物。

(2)寒食節與清明

寒食節也在農曆三月,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朝的忠臣介子推而形成的,但這完全是後人的附會,現在普遍認為,寒食節的形成與古代民間特有的信仰有關。

寒食節主要習俗是禁火、食冷食,而禁火的原因,主要是出於古人對星象的迷信活動,認為初春龍星現於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龍星出現時,便應該禁火,這個習俗從周代便已經出現,如何說是紀念介子推呢?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後來,習俗上會發生變化,寒食節除了禁火、吃冷食、紀念介子推之外,還慢慢增加了掃墓的習俗,這也是後來清明的主要習俗,當然,這一習俗如何演變來的,目前尚未十分明確。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唐代以後,清明逐漸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民俗性節日,而清明又因其特殊的節氣位置,成為了兼具節日和節氣雙重身份的時間點。

三、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主要是唐代以後,融合上巳和寒食後,逐漸固定下來的,主要來說,有兩大部分:掃墓祭祀、外出春遊。當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比如,我知道杭州、上海一帶,有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是非常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節是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也就是悼念先祖、祭祀神鬼的日子。我相信清明祭祀的習俗,是全國性的,很少有地方沒有清明上墳的習俗。在古代,更是全體國民重視的日子,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會在這一天前後祭拜先人(時間上是有所差異的)。唐代以後,朝廷還會專門給官員放假,以便他們進行掃墓活動。

而清明郊外踏青的活動,多是自發組織的。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到郊外去親近一下大自然,的確是非常愜意的事情。不過,鑑於今年的特殊情況,我建議大家還是不要結伴出遊的好,即便出去,也要做好防護措施,不要大意。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當然,有人可能會注意到,掃墓和出遊這兩大習俗,似乎有點“相悖”,因為祭祀和掃墓必然是肅穆悲傷的,而出遊必然又是輕鬆愉快的,豈不是矛盾?其實這種看法,唐代便有,但即便當時朝廷發文,也禁止不住民間的行為,最後只好放棄。其實,從這種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清明融合上巳和寒食的痕跡,另外,中國的傳統哲學講究天人合一,掃墓和踏青,似乎並不違背這一原則,人死之後,入土為安,而土地又孕育了生命,如此看來,這兩者之間,似乎並不矛盾。

四、關於清明的詩、詞、聯、諺、謎

中國是一個文化的國度,在漫長的歲月中,以“清明”為核心還形成了眾多的文化符號,包括詩、詞、對聯、諺語、謎語等,這些饒有趣味的清明文化,非常值得品味。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詩:詩一直是中國文人所喜愛的抒情體裁,關於清明的詩作更是極多,最為著名的,或許便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詩自然流暢,餘味無窮,千百年來傳唱不朽,堪稱清明第一詩。另外像王禹偁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黃庭堅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均是為寫清明的名作,讀來各有韻味,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寫下了關於清明的感悟。

清明詞:除了詩之外,清明的詞,數量也非常之多,但是在影響力和傳唱度上,卻比清明詩要差遠了,比較著名的當數晏殊的《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但晏殊並非專詠清明,主要是表現春景的美好。而比較有趣的是,有人將杜牧的那首《清明》改成了詞,居然另有一番情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對聯:對聯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比詩歌簡單,卻充滿了獨特的韻律美,深受大眾的喜愛,關於清明的對聯,也是數不勝數,比如:“風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臨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如此奇巧的構思,當真是令人回味無窮。還有像表現習俗的“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表現物候的“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麥黃”,等等。

清明諺語:中國的諺語非常多,尤其是一些農諺,很大程度上指導了農民的耕種,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些諺語大多簡單易懂,非常容易傳誦,而清明又是重要的農耕節氣節點,所以有關於清明的農諺非常多,比如“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栽樹不過清明節,栽松不讓春曉得”、“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等等。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清明謎語:關於清明的謎語,主要是分為兩類,一種是謎面上有“清明”二字,比如“清明前後”打一字(晴),“清明前夕”打一節日(元宵節),“每逢清明泣墳前”打一外國詩人(大家不妨猜一下);另一種是謎底為“清明”的,比如“鐵扇子隱姓,霹靂火揚名”、“月光如水水如天”等,這些謎語大都非常有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更多來看一看。

五、清明節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清明節作為一個有特定文化意義的節日,可以說是傳統的延續,雖然不同地方的傳承方式略有不同,有些地方習俗在今天看來也有些“迷信、陋俗”的現象,但是並不能因此而過急過快地一刀切斷,而是應當正確引導,摒棄一些陋習陋俗,創造比較規範的掃墓、祭祀等活動。

漫談清明,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對聯、農諺、謎語等

另外,最近幾年各地大力提倡清明時節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的光榮事蹟,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發前往,這說明,正確的價值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再有,清明節在現代也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清明掃墓的習俗,可以滿足人們對於去世親人的懷念之情,而一般掃墓都是家族性的,這有利於加強血緣凝聚力,中國一直以忠孝為美德,強調親人間的感情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我國人文精神的弘揚和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