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新冠疫情席捲武漢之時,奔波於城市各地的志願者,堅守崗位的一線工作人員,他們與疫情頑強鬥爭,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重重“城牆”。

如今,英雄的城市漸漸復甦,呼喚著新鮮血液重新注入她的懷抱,新的一批北大人整裝待發,遙遙期待著與武漢相聚,成為助推武漢發展的一份子。

即將從北大畢業的許曉明和祁衛,都來自湖北,疫情期間,他們一直身處湖北,看到了犧牲與奉獻,還有堅持和努力。最終,他們堅守初心,選擇武漢作為人生下一站,共同為這個英雄的城市按下“重啟鍵”。一起走近他們的故事


生於斯,愛於斯——學得文理,報予家園

許曉明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15級博士生,“我是理科生,但最喜歡的科目卻是歷史”,他尤其感動於史書中的家國情懷。生長、成長在湖北,對家鄉的歸屬感也是他最終決定在武漢就業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簽約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許曉明(右)在佐治亞理工學院訪學期間與指導導師合影

疫情期間,雖然一直在家自我隔離,修改兩篇未發表的論文,許曉明也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疫情的防控情況。令他感觸最深的,還是國家在面對疫情爆發時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身處湖北宜昌,疫情期間他見證了“一省包一市”的互助力量,“目前宜昌已經連續十幾天沒有新增病例了,正常的生活、生產都在逐步恢復”。

這也讓他對畢業後的工作充滿信心、滿懷期待。“我簽約的單位主要做一些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醫院生產的醫療廢物處理問題可能掛鉤”。疫情結束後,許曉明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武漢的經濟復甦做出一些貢獻


祁衛是湖北黃岡人,2015年開始攻讀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簽約了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在校期間,他所在的科研團隊搭建了

北大第一個超冷鍶原子實驗平臺,彌補了物理學院在冷原子實驗方向研究的空白。雖然由於科研領域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很多研究成果不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不能為人所知,但祁衛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對於整個國家的科學水平提升是有意義的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超冷鍶原子和精密調控實驗室

疫情期間,祁衛和大多數人一樣居家隔離。

“我是1月19號從北京回到湖北,在武漢中轉,然後坐城際鐵路回到黃岡。路過武漢站的時候還沒有覺得疫情有那麼嚴重,但實際上那個時候已是返鄉的高峰。從武漢回來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出過門了。”在他看來,響應國家的號召做好隔離和防護,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儘管不能奔波在一線,他也積極幫助同學所在的民間志願組織聯絡物資購買渠道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當時想了一下,在北大可能會有一些校友願意提供幫助,我就去幫忙聯繫了。”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當問到疫情是否對他選擇在武漢就業產生影響,他說,疫情反倒讓他對簽約的工作單位有更大的信心。“雖然目前還沒有入職,但工作單位也多次主動關注、瞭解我的情況”。

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此次疫情,湖北人為中國、為世界作出了很大的犧牲,疫情過後的湖北百廢待興。他相信只要大家團結起來,一切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經歷了這次疫情的考驗,武漢,以及整個湖北都會強勢歸來。”

疫情發生後,針對涉湖北地區未落實去向的畢業生和家庭困難等重點關注的畢業兩大重點群體,北京大學推出了“暖春助力”就業支持專項服務,為同學們提供個體輔導綠色通道、政策手續熱線解讀優先服務和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等幫扶措施。

祁衛十分感謝學校老師的幫助,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回到學校,學工老師很早就回到學校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找工作的過程中,就業中心為畢業生們提供的信息十分關鍵。“雖然他們不是在疫情的第一線,但

確實是走在為我們同學服務的最前線。”

理想不屈,知識為報——90後黨員的自我認知

青年是新時代的生力軍,是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作為90後黨員,許曉明和祁衛對身上的標籤有著不同的認知。

點擊鏈接,查看文章《習近平回信勉勵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 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談及自己的入黨初心,許曉明說,中國近現代史給了他極大的感觸。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百年。而新中國成立後,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談及這段歷史,許曉明能夠脫口而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三個永垂不朽”,他深刻認識到,是無數人的奮鬥與犧牲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是無數共產黨人

舍小家為大家、堅守初心和使命才有了煥然一新的中國。共產黨員是一個先進的、優秀的群體,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學習、加入這個群體,這成為他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初心。

“很多人都說90後是在改革開放的‘蜜罐’裡面成長的一代,也是沒有經歷過風雨是在溫室裡面成長的一代,所以說他們可能是扶不起的一代。而我覺得90後黨員並非如此。”

許曉明認為,雖然90後黨員沒有經歷過槍林彈雨的磨練,也沒有體驗過動盪年月的考驗,但是90後黨員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經歷上的不足,在改革開放提供的優渥成長環境中,90後黨員也有著更多機會來不斷磨練自己、提升自己。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2016年許曉明在新疆野外考察

國家目前提倡的科教興國戰略,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及今後快速發展的一些高科技領域都會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而這些領域恰恰是90後們綻放光芒的地方。”許曉明覺得90後黨員則應在工作中發揮先鋒帶頭作用,敢為人先、衝鋒在前,用自己的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為祖國作貢獻。

本科期間入黨時,祁衛就認識到,“黨員”這個身份背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秉持著“為身邊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原則,2018年他毛遂自薦成為了物理學院凝聚態博士生第一黨支部書記。疫情期間,他積極關注支部成員的身體健康情況,為畢業班的同學們提供儘可能的幫助。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祁衛在支部組織生活會上發言

“90後黨員能夠很快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年輕有活力、行動力強,是祁衛認為90後黨員所具備的最大特點。正如此次疫情期間,是90後的年輕人最先響應國家的號召,不出門、不聚餐,並發動身邊的人共同抗擊疫情,很多90後黨員們在工作中,也反應迅速,“擼起袖子,說幹就幹”,英勇奮鬥在抗疫最前線,毫不鬆懈。

祁衛所在的物理學院也組織了對習近平給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的回信的學習。他認為這封回信一方面是對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也是對所有90後青年黨員的勉勵和期許。

我們現在正處於人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歲月,可能剛剛或者馬上就要進入各自的工作崗位”。奮鬥幾年後,90後黨員就將成為自己工作領域的中流砥柱,所以他們被賦予了“堪當大任”的期望。“

而我們恰恰要用行動證明,我們是有遠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國情懷的一代、也是能擔當大任的一代”。

中流擊水,擊楫者進——北大人始終衝鋒在前

疫情過後的武漢,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除了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和其他奮鬥在抗疫戰線上的北大學子,也有像許曉明和祁衛這樣,雖未能衝鋒在抗疫一線,但選擇在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後,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湖北的經濟復甦添磚加瓦的年輕力量。

許曉明說,在北大求學是人生中非常寶貴的經歷。五四運動以來,北大人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北大人也一直是中國青年的先行者、領頭人。“進入社會後,大家也會自然給予我們一種期待,這種期待也會轉化成一種無形的壓力,鞭撻自己做到更好。”

作為北大的學生,更作為一名黨員,對身邊的人要起到一種表率作用,這樣才能配得起北大人的稱號,才能稱得上有擔當的黨員。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許曉明(左四)參加2018年澳洲國際礦物學大會

祁衛在北大學習中感受最深的是身邊的人都非常優秀,物理學院的科研氛圍濃厚,在身邊的人的帶動下,自己也能得到快速的提升。研一到研五,他從一個被師兄師姐照顧的科研小白逐步成長為能夠在實驗室獨當一面的大師兄。

身處湖北的北大學子,畢業後選擇去武漢工作

祁衛組織物理學院凝聚態博士生第一黨支部參觀活動

祁衛始終覺得,北大人是有情懷的。他身邊有同學在疫情期間衝鋒一線,負責聯繫和轉運患者,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物理學院的學工辦老師們,也在疫情期間給予大家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解決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祁衛說,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做的不一樣,他十分敬佩此次疫情中做出偉大貢獻的一線醫護人員,而對於他自己來說,在以後科研崗位上腳踏實地地把研究做好,把本職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團隊中出一份力,就是最切實的奉獻。


一百多年前,李大釗曾發出,“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的號召;一百多年後,北大的90後黨員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新時代的北大人,是勇往直前、無懼風雨的,勇擔時代重任,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信息來源: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