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導讀

濟西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以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與齊國進行的一場戰爭,又稱“五國攻齊”。齊國大將觸子欲藉助天然屏障濟水為防線阻擋五國聯軍,然而齊湣王急功近利,強令觸子渡過濟水進行決戰,結果齊軍一戰擊潰,齊國也到了幾欲亡國的地步。

無獨有偶,濟西之戰2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趙雙方的長平之戰,趙將廉頗擬定三道防線抵禦秦軍,但趙孝成王不想打消耗之戰,換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代替廉頗,結果趙括率軍輕進,陷入了秦軍的包圍之中,趙軍戰敗,45萬降卒也被秦軍坑殺,趙國自此一蹶不振,再難與強秦單獨抗衡。

從戰略謀劃上來看,長平之戰和濟西之戰的初期防禦戰略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憑藉大自然的天險構築堅強的防禦體系,以逸待勞,打持久戰、消耗戰,最終尋找戰機殲滅敵軍。二十幾年前濟西之戰的前車之鑑廉頗深為領悟,而趙括則又步上了重蹈覆轍的後塵,這不能不令人唏噓感嘆。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濟西之戰的實戰教學模式

一、戰爭背景

濟西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齊國和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齊國在打敗燕國、楚國、秦國和其他諸侯國後,日益驕恃,自負強大,又攻下了富庶的宋國,各諸侯國為避免齊國做大做強,以燕國為首,派出名將樂毅成功勸說了秦、韓、趙、魏四國聯合出兵共計約20萬人馬,浩浩蕩蕩向齊國進軍。

"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

此處不得不說一下宋國,宋國地處中原之中,土地肥沃,生產發達,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的獨特性,加上水利交通便捷,歷來商業發展繁榮,被稱為“膏腴之地”。戰國時期尤為齊、秦、趙、魏、楚等國垂涎。齊滅宋正好打破了這種平衡關係,對各諸侯國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因而燕國抓住這個機會很快促成其餘幾國結盟,共同攻齊。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燕國為何首先站出來攻齊?再往前推20年,即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內亂率領“五都之兵”進攻燕國,三十天內攻下了燕的都城薊,珠寶財物洗劫一空不說,還把燕國的宗廟牌位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後來燕昭王在秦國和趙國的幫助下趕跑了齊軍,登上了帝位,燕國表面上對齊國屈服順從,實則上家仇國恨,時刻銘記於心。

其餘幾國更不想齊國一枝獨大,尤其是秦國,想要東出就不能坐視六國中任何一國比自己強大,趙國和魏國緊鄰齊國,也想在這次戰爭中分得一杯羹,韓國是“牆頭草”,無非跟著湊個熱鬧,是故很快就促成了五國聯軍。

今日為盟、明日對戰,這在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戰國時期並不稀奇,各國為自身利益而戰,又為利益而暫時罷兵,這也是根據形勢發展所做出的一種應變手段而已。

二、戰爭過程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五國聯軍的陣容可謂是強強聯手、豪華亮相,分別為燕國樂毅、秦國白起、趙國廉頗、韓國暴鷲、魏國晉鄙,其中不乏名將和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將,如此精英聯軍20萬在燕國名將樂毅的統帥下,繞過齊國西線從燕國和齊國接壤的北線攻向了齊國。

齊國也沒想到這五國聯軍竟然來勢洶洶、如此之快。當初,齊湣王在燕國間諜蘇秦的建議下相信了燕國的屈服,撤銷了北線的防備,這次五國聯軍從北線而來,齊湣王不得不感到了“壓力山大”。匆忙之下,齊王派觸子為大將,達子為副將率領齊國所有精銳部隊20萬前去抵抗五國聯軍。

要說觸子也是一位有經驗的大將,齊軍在到達濟水後,他在察看地形並根據形勢狀況作出一番分析判斷後,得出了以下戰略謀劃:憑藉天然屏障濟水建立防線,以逸待勞,以守為攻,待聯軍內部發生矛盾,再一舉實施反攻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這樣的謀劃是毫無破綻的。對於五國聯軍來說,畢竟軍心不齊,各自所懷的目的也不同,遠道而來長途作戰,當然是儘快進行決戰,越早結束戰爭越好;而對於齊國來說,以逸待勞,打消耗持久戰,等待五國聯軍內部發生變動,再各個予以擊破不失為一穩妥的戰略謀劃,這也是本土作戰的優勢。

然而齊湣王是想乘五國聯軍立足未穩之時,一舉將其擊垮,於是催促觸子儘快渡過濟水進行攻擊,並以滅族和挖祖墳來威脅觸子。無奈之下,觸子只好渡過濟水進行決戰,毫無疑問,沒有士氣的齊軍碰到報仇雪恨的燕軍一觸即潰,觸子在亂軍中不知所終,副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向都城臨淄退去。

"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三、戰爭結果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齊軍敗退後,五國聯軍的真實意圖表現出來了。除相隔甚遠的秦軍和無利可圖的韓軍撤退後,趙軍向北攻取了齊國的河間,魏國向南攻取了原來屬於宋國的土地,樂毅率領燕軍向齊國都城攻去,半年內攻入齊都臨淄,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偌大的齊國就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了。

燕國終於報得了當年齊國的滅燕之仇了,也同出一轍地把齊國洗劫一空,同樣地燒燬了齊國的宗廟牌位,濟西之戰標誌著燕國短暫的興盛,也是燕國史上最輝煌的一次戰役。

此時,作壁上觀的楚國也按捺不住了,楚國以淖齒為將,打著救齊的口號進入齊國,殺死了逃亡在莒地的齊湣王,並奪回了以前被齊國佔去的淮北土地。

五年後的齊國雖然在田單的組織下,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了齊國失地,但齊國已是江河日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任何一國單獨抗爭了。

長平之戰的重蹈覆轍

上完濟西之戰的實戰教學課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24年後的長平之戰。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長平之戰初期,面對氣勢恢宏的秦軍,趙國大將廉頗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擬定了對抗秦軍的最終作戰方案,即“三道佈防,深溝高壘,不求速戰,全力堅守。”這三道防線分別是:西部老馬嶺營壘、中部丹水營壘和東部石長城營壘。

三道防線皆深溝高壘,依據天然屏障之山嶺、丹水和丹朱嶺,構築堅固的軍事防禦,並派重兵進行把守,秦軍幾次衝鋒,攻佔了趙軍的第一道防線,廉頗退守到了第二道的丹水防線,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的僵持階段。

與此同時,秦國使用了反間計,趙孝成王居然相信了,用年輕氣盛的趙括換下了沉穩持重的廉頗,而秦國也偷偷地換了白起為將,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守策略,率兵輕進,陷入了秦軍的包圍中,最終兵敗而死。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總結

以濟西之戰為教學模式的長平之戰,廉頗領悟了,趙括沒學懂

濟西之戰和長平之戰兩者有本質上的相同之處,即一方遠途來攻,聲勢高昂,力求達到速戰速勝的效果;而另一方則採取避其鋒芒,以逸待勞,依託天然屏障構築堅固防線,以守為攻的策略。

然而這種長遠穩妥的戰爭謀略卻因君王的兩次否決而均以失敗告終。濟西之戰中,廉頗和白起均參與了五國攻齊之戰,二人對攻防守勢的戰法可謂大有心得、深諳熟悉。與其說濟西之戰是一堂生動難忘的實戰模式教學課,不如說二十餘年後的長平之戰就是再次對此戰法的溫習和考驗,廉頗和白起都領悟到了,並做到了活學活用,而“對陣不料將,唯以兵法評判高下”的趙括卻沒學懂,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